第77章 财政统计(上) (第1/2页)
民国十九年,七月初一,奉天城热浪初显。
东北经济发展改革委员会会议室内,厚重的窗帘隔断了暑气,只余吊扇叶片切割空气的沉闷嗡鸣。
长条会议桌旁,一众东北军政经核心要员正襟危坐,无人交谈,唯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窗外隐约传来的蝉鸣,衬得室内气氛愈发凝重。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时瞥向主位上面无表情的少帅,或墙上那幅被红绒布遮盖的巨幅图表。
————————————
张汉钦指尖无意识地轻叩着光洁的桌面,发出规律而轻微的“哒、哒”声,仿佛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大战读秒。
常南京那“陆海军副司令”的委任状和先期一千万大洋的“贺礼”已在路上,但这并未让他感到轻松,反而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虑。
扩军之念,在他心中盘旋已久,日益炽烈。
三十万兵力,卫戍这辽阔的黑土地已显捉襟见肘,更遑论那“寸土不让”的誓言背后,所需的是一支能够主动出击、决胜千里的钢铁雄师。
加之半年多来,通过“垦荒移民”政策,从关内战乱之地筛选吸纳了逾三百万良民安置于屯垦区,人口红利已然显现,兵源不再是问题。
————————————
“钱…”
张汉钦心中默念,
“扩军、换装、筑垒、练兵,哪一样不要金山银海堆出来?今日,便要看看咱这家底,到底厚实到了何种地步,能否撑得起这千斤重担。”
他环视全场,目光锐利如刀,骤然斩断了室内的寂静:
“开始吧。我要听听,咱们这新东北,一年究竟能生出多少真金白银。”
秘书长王树翰点头,示意会议开始。两名参谋上前,唰地一声扯下了墙上的绒布。
————————————
首先起身的,是气质沉稳的樊晨博士,他扶了扶眼镜,声音平稳:
“少帅,诸位委员。1930年度,‘传统与补助收入’项下,预估为1450万美元,占总收入18.1%。”
“其中,田赋、商税等约1000万美元。此项增长,主因乃政府通过‘清租肃贪’、‘土地整理’,极大增强了对基层和资源的掌控力,税基得以夯实。”
“加之百姓收入切实增长,市场交易空前活跃,商税自然水涨船高。”
“另,南京政府补助,折合450万美元。”
他话音刚落,角落里便传来一声不易察觉的咕哝:“说得轻巧,从老哥们碗里抢肉,能不增长么?”
说话的是汤玉麟,他显然对触及旧有利益格局的改革仍有些耿耿于怀。
张作相立刻瞪了他一眼,沉声道:
“老汤!不会说话就闭嘴!税基夯实,百业兴旺,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税不是刮地皮刮来的,是地里自己长出来的,这江山才坐得稳!”
汤玉麟撇撇嘴,没再吭声。
————————————
紧接着,英气逼人的唐莹博士起身,她的汇报带着一股锐气:
“少帅,‘工业与资源利润’项下,年度预估2150万美元,占比26.9%!”
“美孚油田我方分成,约150万美元。重工与矿业利润,1500万美元。军工企业利润,500万美元。”
她声音提高,充满底气: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美孚油田能于全球大萧条中维持如此产能,全因我东北自身发展与建设对石油需求猛增!所有订单自然优先供给盘锦油田。”
“此乃我以自身市场,滋养自身产业之典范!”
杨宇霆眼中精光一闪,忍不住击节赞叹:“妙!此谓‘以我之市场,养我之产业’,将来纵有风波,我自有销路,不仰外人鼻息!汉钦,此棋走得极高!”
————————————
第三位是目光睿智的苏珩博士,他带来的数字让所有人精神一振。
“少帅,‘出口创汇收入’项下,年度预估3100万美元,占比38.8%,已是我收入第一大支柱!”
他稍作停顿,环视全场,一字一句道:“这其中,单是靠向美国出口成衣,‘织女车间’一项,就能换回1500万美元!”
会议室内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苏珩继续道:“此外,农产品出口750万。军工外售500万。其他商品出口350万。”
他语速加快,透着兴奋:“‘织女车间’之成功,在于精准把握美国大萧条之机!彼国需大量价廉物美之衣物,我东北成衣正对胃口!”
“且我对美大宗采购,一定程度缓解其产能过剩与失业压力,加之我方开价确实极具竞争力,单件利润虽仅0.1美元,然以量取胜,利润总额极为可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