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何为仁义? (第1/2页)
一旁的刘备,神色倒是温和如初。
在他看来,张昀举止虽有突兀,但观其言、察其色,只道是少年人死里逃生后,骤见救命恩人,胸中激荡难以自持的真情流露。反倒觉得此少年重情重义,赤子心性,在心中凭空添了几分好感。
张昀顺势被关羽扶起,目光转而落到刘备身上,却没有再跪,而是躬身行礼道:
“使君高义,海内扬名!平黄巾,讨董卓,义救孔北海,桩桩件件,皆显英雄本色!某常恨自己年少,未能亲身领略使君风采,今日侥幸得见,只觉……恨晚啊!”
张昀这番话倒也不是刻意恭维。
后世有一段时期,热衷于给曹操翻案,各种说法都冒出来了。比如“可爱的奸雄”、“真小人好过伪君子”之类的。
拥曹自然需要贬刘。
“真小人”是曹操,那“伪君子”只能是刘备了。
然后刘备“虚伪”、“没本事只会哭”的论调铺天盖地。
张昀年轻的时候也这么觉得,只是在社会上混的越久,才越能体会到刘备的可贵——没错,这个张昀并不是大学刚毕业的张昀,而是年过三十才穿越过来的。
曹操唯才是举、雄才大略,自是不假。
可他屠城的暴行,也同样真得不能再真。
甚至放眼汉末乱世,有名有姓的军阀,谁家刀下不曾沾染无辜百姓的血?
唯有被骂成“伪君子”的刘备,是真的一次城都没屠过。
即便未曾亲历徐州惨祸,张昀扪心自问,自己八成还是会选择刘备。
这世道人命贱如草,但刘备却能说出“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然后自己带着兵马帮百姓殿后,而不是反过来。
三国里最大的成功者或许是曹操。
但让这段乱世,在众多王朝末世的剧本中脱颖而出的人,却是刘备。
他所展现出的道德和仁义,把这段历史的格调拔高到了另一个层次。
后世无数文艺作品中的主角,都或多或少借用过刘备的模版,可没有一个能达到他的高度。
这也导致这些作品中白莲花泛滥,“慈爱”、“仁义”这些优秀品质,在那些脑残圣母的演绎下,反倒成了缺陷和“猪队友”的特质。
就像后世的“老实人”成了贬义词一样。
很少有人想过,刘备的仁义不是凭空来的。他为了守住这份底线,放弃过多少能一飞冲天的机会?
在无数个可以“随波逐流”的十字路口,他没有选择和其他的军阀一样去收割百姓,还给自己找什么借口说:
“乱世哪有道理可讲啊!”
“别人都烧杀掳掠就你清高?”
“我只不过是做了这个时代每个军阀都会做的选择而已!”
“乱世从来如此!”
可从来如此,便对吗?
至于他后来取益州这种充满争议的举动,在张昀看来则毫无问题。
一些人为了给他洗地,论证什么谁先动手谁后动手之类的,其实并无必要。
因为不需要把刘备当成圣人。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乱世中有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定力。
但他更是一位雄主。
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为了心中真正的理想,他没有被名声所累,该出手时杀伐果断,毫不拖泥带水,这种完美的主角性格简直酷毙了好吗?
生逢乱世,坚守心中道义;
身处黑暗,仍怀理想浪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