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 第五十章 九锡殊荣

第五十章 九锡殊荣

  第五十章 九锡殊荣 (第1/2页)
  
  建安五年的初春,来得有些迟疑。凛冬的余威尚未完全散去,邺城的宫阙楼台之上,依旧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边缘已经开始融化的残雪,在午后微弱的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然而,就在这片料峭春寒之中,魏公府邸深处,几株老梅却仿佛感知到了某种无形的召唤,已然傲然绽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那清冷而执拗的香气,如同无形的丝线,在依旧寒冷的空气里蜿蜒流转,试图为这座日益显露出磅礴帝王气象的北方雄城,平添几分属于文人的雅致与风骨。
  
  但这缕缕幽香,似乎终究难以驱散弥漫在权力核心处那无形却日益厚重的、名为“天命所归”的凝重气息。魏公刘湛,虽已位极人臣,开府建牙,威加海内,掌控着北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强大的军队,但所有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人,都心照不宣地意识到,那最后、也是最关键、最敏感的一步,正被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无形力量推动着。这力量源于赫赫战功,源于日渐稳固的统治,源于麾下文武那灼热期盼的目光,也源于旧有秩序那不可逆转的衰颓。它如同冰封河面下汹涌澎湃的暗流,奔腾激荡,只待那象征性的春雷骤然炸响,便要破开坚冰,浩浩荡荡,一泻千里。
  
  这一日,魏公府核心的议事殿内,上好的银骨炭在巨大的鎏金兽首熏笼里烧得正旺,发出细微的“噼啪”声,驱散了初春的寒意,却似乎驱不散那股源自人心深处、对未来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燥热。刘湛端坐于上首那张铺着玄色貂皮的主位,身着寻常的玄色锦袍常服,并未刻意彰显威仪。然而,他那看似放松的姿态下,指尖却无意识地、反复地摩挲着一方触手温润、色泽澄黄的田黄石镇纸,那细腻的质感仿佛能稍稍安抚内心翻涌的思绪。他的目光并未聚焦在殿内任何一人身上,而是越过了敞开的殿门,落在了庭院中那几株在料峭寒风里依旧绽放出惊心动魄的艳红的腊梅上,显得有些深远,仿佛在透过花影,审视着某种更宏大的图景。
  
  郭嘉难得地没有如往常般插科打诨,或是摆弄他那个似乎永远不缺酒的皮囊。他只是斜斜地倚靠在一根盘龙金柱旁,双臂环抱,那双总是带着几分戏谑和慵懒的眸子,此刻却异常清明,如同最敏锐的猎鹰,悄无声息地在殿内几位重臣脸上缓缓逡巡,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难以捉摸的笑意,仿佛在欣赏一出早已熟知剧本、却依旧期待演员如何演绎的大型戏剧。而贾诩,则如同彻底融入背景的古画人物,静坐在离炭火稍远的阴影里,双手拢在袖中,眼帘低垂,呼吸悠长,宛若入定的老僧,外界的一切喧嚣似乎都与他无关。唯有总揽政务的荀衍,面色肃然,手中紧紧攥着一卷明黄色的帛书,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显然,他带来了足以搅动眼下微妙平衡的重要消息。
  
  殿内静得只剩下炭火偶尔的轻响和众人几不可闻的呼吸声。这沉默持续了许久,直到荀衍终于上前一步,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宁静。他清了清嗓子,那声音在空旷高阔的大殿内显得格外清晰,甚至带着一丝回响:“主公,”他微微躬身,双手将帛书呈上,“长安朝廷……以天子名义,遣使送来诏书,使者已至馆驿。诏书言……欲……欲加主公九锡之礼,以彰不世之功,酬柱石之劳。”
  
  “九锡?”刘湛摩挲着田黄石镇纸的指尖动作微微一顿,那光滑的触感似乎有瞬间的凝滞。他缓缓抬起眼帘,目光平静无波地看向荀衍,看向他手中那卷象征着汉室最后尊严的帛书,脸上看不出丝毫意外或是惊喜,仿佛这石破天惊的消息,早就在他预料之中,甚至等待已久。九锡——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这九种源自上古、唯有帝王方可赐予的最高礼遇,其象征意义,早已超越了器物本身,近乎于“天命所归”的公开预告与最后一次、也是最隆重的“加冕”。前朝王莽,乃至如今的曹操,皆曾受此“殊荣”,而其后的历史走向,天下稍有见识者,皆心知肚明。
  
  倚在柱旁的郭嘉,嘴角几不可察地勾起一丝极其细微的、带着浓浓讥诮意味的弧度,他用只有附近几人能听到的音量,如同耳语般低声道:“哟呵,咱们那位深居长安未央宫、如同金丝雀般的小陛下,还有他身边那些抱着祖宗牌位不肯撒手的老古董们,这次倒是‘懂事’得很,知道主动把这件最华美的‘嫁衣裳’给主公送来了。只是不知道,这背后究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褒奖,还是被河北传来的马蹄声和咱们邺城日益高大的宫墙,吓破了胆,不得已而为之的‘顺水推舟’?”他的话语如同冰冷的针,精准地刺破了那层温情脉脉的伪装。
  
  阴影中的贾诩,此刻终于缓缓掀开了低垂的眼帘,那双古井无波的眼睛里,没有丝毫情绪起伏,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仿佛在陈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其心如何,是真心实意,或是迫于形势,此乃大势,非人力可逆。主公扫平河北,威震天下,百姓归心,将士用命。加九锡,非是请求,乃是确认。确认这天下权柄,已然易主。受之,则名分更固,天下景从,顺势而为,水到渠成;却之,反惹无穷猜疑,徒乱已定之人心,实为不智。”他的话语,永远那么直接,那么冷酷,却又那么精准地切中要害。
  
  荀衍深吸一口气,接口道,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与条理:“文和先生所言,实乃洞彻时局之论。如今河北初定,百废待兴,然四方诸侯,皆在瞩目邺城风向。正需此等至高殊荣,以定鼎人心,彰显天命所归,使观望者下定决心,使潜在之敌心生畏惧。况且,此议由长安朝廷主动提出,我等只需顺势承接,便可免去诸多‘僭越’、‘逼迫’之非议与口实,于名声最为有利。只是……”他话锋微转,略显迟疑,“九锡之礼,乃上古重典,规格极高,仪程极为繁琐复杂,涉及车马、服饰、乐舞、仪仗、宫室等诸多方面,丝毫错漏不得,需调动大量人力物力,郑重筹备数月,方能不失庄严,以免……贻笑大方,反损威仪。”
  
  刘湛沉默着,目光再次投向殿外那几株凌寒独放的红梅,仿佛在它们倔强的姿态中寻找着某种共鸣。良久,他轻轻放下了手中那方已被捂得温热的田黄石镇纸,那“嗒”的一声轻响,在寂静的大殿内显得格外清晰,仿佛为这场短暂的商议画上了一个**。他站起身,玄色锦袍的衣袂随着动作微微晃动,他缓步走到殿门前,负手而立,望着庭院中那几株在料峭春寒中肆意展现生命力的红梅,用一种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决断力的语气,缓缓道:“既然是天子和朝廷的‘美意’,亦是天下民心所向,我等……岂能推辞?”他微微侧首,目光落在荀衍身上,“文若,此事便由你总揽,会同太常、光禄勋等礼官,详细查阅典籍,依古制精心筹备,务求隆重庄严,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推敲,不得有丝毫怠慢疏漏。我要让天下人看到,这九锡之礼,受之无愧!”
  
  他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然语气平淡,却瞬间在权力的核心圈层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这一步,他必须走,而且要走得堂堂正正,走得光芒万丈,要让全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看到,旧的时代已经落幕,新的秩序,正在他的手中建立。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从魏公府传出,先是让核心的文武官员为之震动,随即如同涟漪般扩散至整个邺城,乃至更远的州郡。一种混合着兴奋、期待与历史参与感的情绪,开始在城市中弥漫。礼官们立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他们翻箱倒柜,查阅着积满灰尘的《周礼》、《仪礼》等典籍,为每一个仪式环节、每一种器物的形制规格争论得面红耳赤;邺城内外最大的工坊被全部动员起来,技艺最精湛的工匠们日夜赶工,雕琢着象征征伐与巡守的华贵大车,驯服着毛色纯净、体型雄健的玄黑色骏马,织造着绣有山、龙、华、虫等繁复章纹的衮冕礼服;宫人和士卒们则忙着清扫宫室殿宇,铺设崭新的红色地毯,修剪园林花木……一股盛大典礼前特有的、混合着兴奋与严谨的忙碌气氛,如同温暖的春潮,彻底笼罩了这座新兴的北方权力中心,使得初春的寒意都似乎被驱散了几分。
  
  筹备工作持续了将近一月,其间细节的推敲、物资的调配、人员的演练,无不耗费着荀衍和礼官们巨大的心力。终于,在一个经过反复卜筮选定的、被认为是上应天象、下合地利的吉日,这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九锡之礼,正式举行。
  
  这一日,天公作美,连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天空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澄澈如洗的蔚蓝色。阳光毫无保留地洒落,照耀着银装素裹后更显洁净肃穆的邺城。从魏公府大门开始,一直延伸到城外特意筑起的三层受礼高台,长达数里的御道两旁,旌旗蔽日,色彩斑斓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顶盔贯甲的武士手持明晃晃的长戟,如同铜浇铁铸的雕像,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从宫门一直排列到高台之下,军容鼎盛,肃杀威严之气直冲云霄。无数的百姓被允许在士兵隔离出来的指定街道两旁围观,人人翘首以盼,脸上交织着敬畏、好奇、激动,以及一种能够亲眼见证历史转折的荣幸感。窃窃私语声如同海潮般低回,无数道目光聚焦在那条铺着崭新红毡的御道和高耸的礼台之上。
  
  高台之上,香案供奉,烟雾缭绕。庞大的礼乐班子身着特定礼服,肃立于两侧,编钟、玉磬、建鼓等乐器沉默地陈列着,等待着那一刻的奏响。整个场面庄重、宏大到了极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肃穆。
  
  吉时一到,庄严肃穆的礼乐轰然奏响!编钟悠扬沉浑,玉磬清越激荡,鼓声沉稳如雷,多种乐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恢弘磅礴的声浪,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仿佛沟通了天地。
  
  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刘湛缓步走出了魏公府。他今日并未穿着最为隆重的衮冕,而是选择了一身庄重的玄端朝服,黑底红边,纹饰简洁而大气。然而,这身相对“朴素”的服饰,却丝毫未能减弱他周身那沉凝如山、不怒自威的气度。阳光洒落在他挺拔的身躯和沉静的面容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边,使他看起来宛如从神话中走出的神祇,令人不敢直视。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搏之上,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沿着红毡铺就的御道,缓缓登上那高高的、象征着权力巅峰的受礼台。
  
  长安朝廷派来的使者,是一位须发皆白、代表着汉室最后体面的老宗正,他捧着那卷明黄色的诏书,立于高台中央,面对缓缓走来的刘湛,尽管极力保持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指尖和略显干涩的嗓音,依旧泄露了他内心的惶恐与复杂。他展开诏书,运足中气,用一种古老而悠扬的腔调,开始宣读那篇由朝廷饱学之士绞尽脑汁、辞藻华丽到极致、极尽褒扬之能事的册命诏书:
  
  “……咨尔魏公刘湛,禀乾刚之烈性,韫忠亮之弘心。奋其武怒,纠率同盟,清荡寰宇。官渡一役,摧袁绍如枯朽;河北四州,收黔首于衽席。功高伊霍,德冠群后,巍巍乎其莫能名,荡荡乎其无能称!是用锡君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以彰其讨逆安邦、巡守四方之威……”
  
  每宣读完一项赏赐,便有身着特定礼服的礼官,运足丹田之气,拖长了声音,高声唱喏。随即,相应的、象征着无上荣宠与权柄的器物,便被精心挑选的力士或仪仗队员,以最庄重、最恭敬的姿态,缓缓抬上或引至高台之前,展示于朗朗乾坤之下,展示于万千军民面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