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 张远独立建模 (第1/2页)
陈帆的手指还悬在鼠标上方,盯着主屏右下角那条刚刚弹出的警告信息。系统判定新一轮基差机会出现,信号清晰,逻辑闭环完整。他正要开口,张远却先动了。
没有提加仓,也没问要不要再跑一遍流程。张远调出后台数据流,把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套利记录导了出来,连同历史价差波动曲线、成交密度分布图一起拖进分析窗口。他的动作很稳,但敲击键盘的节奏比平时快半拍。
“我想试试看,能不能找出规律。”他说。
李阳从代码界面抬眼:“什么规律?”
“不是单次操作的节奏,是整个过程的共性。”张远指着屏幕上三组并列的折线,“每次偏离发生时,市场状态其实不一样。有的流动性差,有的机构持仓突变,有的是政策预期扰动。但我们每次都用同一套逻辑应对。我在想,能不能反过来——先判断环境,再决定是否介入。”
陈帆靠向椅背,没打断。他知道张远的意思。跨市场套利的成功让他们看到了系统的价值,但也暴露了一个问题:策略模块太依赖预设条件,缺乏对“何时不该出手”的识别能力。
“你想建个筛选器?”陈帆问。
“更像是一个前置模型。”张远点头,“只盯上证50成分股,结合估值、动量和股东结构,提前判断哪些时候容易出现定价偏差。”
李阳皱眉:“三个因子?怎么加权?你有回测数据支撑吗?”
“还没有。”张远坦然承认,“但我可以试。”
陈帆看了他一眼:“那就做。先把框架搭出来,我们一起来调。”
接下来两天,张远几乎没离开过操作台。他把系统里所有与个股相关的底层模块拆解了一遍,参考了波动率计算层的时间序列处理方式,也借用了MACD背离检测中的滑动窗口逻辑。但他没照搬,而是重新定义了输入变量。
第一个因子是“估值分位数”,取每只股票近五年市盈率所处的历史位置;第二个是“动量斜率”,不采用简单涨跌幅,而是通过线性回归拟合最近二十个交易日的价格趋势线,提取斜率值;第三个是“机构持仓集中度”,用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剔除大股东后计算变动率。
初版模型运行结果并不理想。第一次输出名单里,出现了好几只基本面疲软、短期被炒作的标的。李阳立刻指出问题:“动量因子权重过高,你在追高。”
“我知道。”张远没反驳,“是因为窗口期选得太短,反应滞后。我打算改用动态周期——当价格突破布林带上轨且成交量放大时,自动缩短观察区间,增强敏感性。”
“那你得加上衰减机制。”李阳提醒,“不然容易反复打脸。”
张远记下建议,当晚就把算法重写了一遍。他在趋势判定部分引入了陈帆在国债分析中使用的“持续性验证”逻辑:只有连续两个周期方向一致,才确认趋势成立。同时为每个因子设置置信区间,低于阈值的直接过滤。
第三天清晨,新版本模型首次跑通回测。测试范围是过去两年内上证50成分股中涨幅进入前10%的个股,共47只。模型成功覆盖其中31只,准确率66%,显著高于随机选择。
更关键的是,它避开了大部分“伪强势”行情。比如某白酒股在一季度末因渠道囤货导致短期放量上涨,传统动量策略会误判为启动信号,但该模型因估值已处98%分位而自动排除。
“可以试实盘了。”张远说。
李阳仍持保留意见:“样本量不够大,而且没经历极端行情检验。万一遇到暴跌或停牌呢?”
“那就小规模验证。”陈帆开口,“用社团资金5%,建个模拟组合。不下实单,只走全流程,看信号稳定性。”
三人达成一致。系统接入实时行情后,模型开始每日扫描。第一天无提示,第二天触发两只备选,均因流动性不足被自动过滤。直到第三日早盘,屏幕中央跳出一条醒目标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