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 发现套利新大陆 (第1/2页)
右侧副屏的网络延迟提示刚消失,陈帆的手已经落在键盘上。他调出系统底层日志,确认双通道镜像写入状态稳定,绿色进度条连续跳动六小时未中断。
“数据链路没问题了。”他抬头看向张远和李阳,“我们可以试第一笔实盘套利。”
张远盯着主屏上的国债行情,眉头没松:“但刚才那波延迟……要是下单中途再断,仓位卡在半路,钱可就悬了。”
李阳站在服务器机柜前,手指轻敲金属外壳:“硬盘刚换过,阵列重建才完成。我建议先跑一轮模拟对冲,看看新模块会不会触发异常读写。”
陈帆没反驳。他切到测试环境,加载昨日抓取的“00国债(7)”全周期数据——现货价格98.32元,对应期货合约报价99.15元,基差高达0.83元,远超历史均值0.27元。
“价差扩大持续三天,成交量温和上升,没有政策扰动记录。”他指着图表,“系统判定这是非理性偏离,收敛概率超过八成。”
“前提是市场正常开盘。”李阳仍站着,“万一今天交易所临时调整保证金比例,或者央行突然发公告呢?”
“那就止损。”陈帆声音不高,“但我们不能因为怕摔就不走路。系统现在有双重备份,交易链路也做了冗余。只要规则不变,机会就在。”
三人沉默几秒。最终张远点头:“走吧,小仓位试试。”
陈帆敲下回车,跨市场套利模块首次激活。程序自动拆分任务:期货端由李阳负责算法下单,现货端由张远联络券商执行协议成交。
“50手期货空单,VWAP拆单策略启动。”李阳坐回操作台,设定每30秒发出一笔委托,避开大额挂单冲击,“第一笔已推送,价格99.13。”
“现货端同步吃进。”张远接通电话,报出代码与数量,等待确认,“量不大,对手方愿意按98.34结算。”
陈帆紧盯交割规则窗口。国债期货采用实物交割,最后交易日为合约到期月第二个周五,当前持仓可在T+3日内平仓闭环。时间足够。
第一笔成交回报跳出来:期货卖出5手,均价99.12;现货买入等值面额,成本98.35。理论锁定价差0.77元。
“有效。”陈帆说,“继续。”
接下来半小时,系统按节奏推进。每一笔回报都自动录入套利日志,实时计算累计收益与滑点损耗。当第10批委托完成时,主屏弹出预警:
【“00国债(7)”买一档挂单骤减,卖方力量增强】
“有人也在压?”张远凑近屏幕。
“不像。”李阳分析盘口变化,“是自然抛压释放,可能是机构调仓。我们的拆单没引发连锁反应。”
陈帆点头:“继续执行计划。”
到上午十一点,50手空单全部建仓完毕,加权均价99.10;对应现货采购完成,平均成本98.33。理论锁定利润每单位0.77元,总敞口面额500万元,潜在收益3.85万元。
但这只是账面数字。真正的收益要等到价差收敛、两端同时平仓才算落地。
“接下来等信号。”陈帆关闭手动干预权限,将平仓逻辑交给程序监控,“当基差回落至0.3元以下,自动反向买入期货,同步卖出现货。”
三人各自回到位置。实验室安静下来,只有服务器风扇低鸣。屏幕上,两条曲线缓缓靠近——一条是期货价格,另一条是现货估值。
中午十二点半,价差缩至0.61元。系统未触发动作。
下午一点十七分,某银行自营席位大笔买入现货,推动中债估值上行。期货市场反应滞后,价差瞬间扩大至0.89元。
“诱多?”张远皱眉。
“不是。”李阳调出资金流向图,“是真实配置需求进场,不是短线炒作。”
果然,不到十分钟,期货价格开始跟随上行。价差重新收窄。
两点零三分,基差跌破0.4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