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行长的考验:实战的预测 (第1/2页)
路由器红灯闪了一下,屏幕上的页面瞬间断开。陈帆盯着黑下去的浏览器窗口,手指停在刷新键上方。他没动,也没立刻重启服务器,而是把笔记本合上,拉好背包拉链。
三轮车还在楼下等着。
他背起包,锁了307教室的门,沿着楼梯往下走。脚步声在空荡的楼道里回响,每一步都踩在剥落的水泥边缘。走到校门口时,天已经亮透,风也停了。他把设备搬上车,骑向市中心。
中国银行的大楼在两条主街交汇处,玻璃幕墙映着早班人群。他停好车,拎着电脑包走进侧门,前台看了眼访客登记表,指了指电梯:“八楼会议室,林副行长说你直接进去就行。”
电梯上升时,他检查了一遍U盘里的数据文件。模型昨晚跑完最后一轮验证,预测值定格在4.8%。不是估算,也不是区间推测,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他把它存在本地数据库,又通过局域网同步到了服务器端,确保能在现场调取。
八楼安静,走廊铺着深色地毯。他推开会议室的门,里面已有十几人就座。长桌两侧坐着穿衬衫的男人女人,有人低头翻资料,有人低声交谈。投影幕布上还停留着上一份PPT的标题:《1998年Q2信贷形势展望》。
没人注意到他进来。
他在角落找了个位置坐下,打开电脑。系统启动后,他连入银行内网测试端口,确认能访问自己的服务器。信号稳定,延迟不到三百毫秒。他松了口气,把界面切换到“信贷规模预测模型”的主视图。
图表横轴是时间线,从1997年第一季度延伸至今;纵轴是增长率。一条红色虚线横贯当前季度区域,标注着“预测值:4.8%”。下方三组变量柱状图同步波动——工业增加值、基础货币投放量、贷款审批周期。
这时,主位传来一声轻咳。
林国栋进来了。他穿着藏青色西装,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坐到会议桌一端。目光扫过全场,在陈帆脸上停留了一瞬,没有说话。
“开始吧。”他说。
第一位发言人是中国银行研究部的主任,五十岁上下,声音沉稳。他展示了一份报告,认为二季度信贷将维持高速增长,预计增幅达到8%以上。“政策宽松导向明确,基建投资加码,企业融资需求旺盛,这些都是支撑因素。”
第二位补充道:“M2增速连续三个月超预期,说明流动性充裕,银行放贷意愿强烈。”
第三位来自风控条线,语气谨慎些:“不过也要注意风险积累,特别是地方平台贷款比例上升。”
一圈下来,所有人观点一致:乐观为主,最低预估也有7.2%。
轮到自由讨论环节。
陈帆抬起手。
有人扭头看他,眼神带着疑惑。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问:“你是哪个部门的?”
“实习生。”他说,“但我有不同看法。”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林国栋没阻止,只轻轻点了下头。
陈帆站起身,将笔记本接到投影仪。画面切换,出现一张简洁的折线图。他指着那条红色虚线:“我认为,本季度信贷增长会显著低于预期,最终落在4.8%左右。”
有人笑了。
“4.8%?”研究部主任皱眉,“这个数字怎么来的?模型?样本量多少?训练周期多长?”
“不是神经网络。”陈帆答,“是基于回归分析的结果。输入变量只有三个:工业增加值同比变化、央行基础货币净投放量、以及过去三个月平均贷款审批时长。”
“这些数据你从哪获取的?”另一个人问。
“财政公报、人民银行公开数据、再加上我跟踪的五家重点分行审批记录抽样。”
“抽样?”风控主管冷笑,“你就靠几个分行的数据做全国推断?太主观了吧。”
“主观不主观,看相关性。”陈帆调出另一张图表,“过去八个季度,这三个变量与实际信贷增量的相关系数为0.81。模型回测误差不超过0.3个百分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