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雷霆手段 (第1/2页)
一九九二年的年底,太平市的天气冷得有些不像话。
林秋水这一年,刚刚二十六岁,正是青春勃发、年富力强的时候。来烟厂财务科干了四年,他从一个普通会计成长为业务骨干,从银行出纳岗转到了内部银行岗。
自从林秋水到邯钢现场学习回来以后,他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烟厂的二级核算上。机台核算、班组核算、车间核算、仓库核算、供应核算、销售核算、内部银行核算,最后对接全厂财务核算。这项工作,涉及面涵盖卷烟生产的每一道工序,制造流程的每一条工艺,产供销的每一个环节,要求具备全面的采购知识、生产知识、设备知识、工艺知识、销售知识,当然更包括财务核算各个岗位的知识。
这就逼着林秋水废寝忘食地学习,让他在短短两三个月内,掌握卷烟行业领域的主要知识,更要成为财务知识的全才。烟叶等级要分清,主要材料渠道要掌握,生产工艺流程要熟悉,市场价格要门清。不仅仅如此,他必须在熟悉全厂业务的同时,还要能提出合理化的简化流程、压缩成本、节约费用、增加收益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什么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像一个医生,不去诊断把脉,就做不到对症下药,也就谈不上治病救人。林秋水的工作十分具有挑战性、开创性。不过,在困难面前,林秋水并不惧怕,他想起了父亲,从零起步,白手创业,哪一次不是挑战,哪一回不是开创?想到这里,林秋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林秋水对内部银行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占用了最大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终于,在他亲自主导操作下,内部银行逐渐完善,二级核算建成体系,增收节支初见成效。
内部银行每笔账的来龙去脉他都清楚,核算凭证里一点点不对的地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做事认真,做人踏实,知识全面,开拓创新,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赢得了厂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敬重。
但他不知道,命运的齿轮正在悄悄发生转动。
那天,林秋水和同事们一起,正站在太平烟厂财务科的窗前,望着斜对过的市塑料厂门口,那里的人们正在聚集上访,拉出的几条横幅也让人们瞪大了眼睛。那白色长布、黑色大字上写着:“还我工厂,还我工资,还我公道”“孩子要上学,老人要治病,我要去上班”等长幅标语,这一切动静,都让过路的人们驻足观瞧,让周围的邻居触目惊心。
八十年代初那会儿,塑料厂也曾风光一时。那时候厂门口人来人往,订单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车间里机器整天转个不停,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刚生产出来的产品,还不等入库,人们就排着队要求拉走。市场形势大好,职工收入也是节节高。
市场就像小孩的脸,瞬时变换,令人难以捉摸。到了九十年代初,沿海地区的轻工业突飞猛进,产品更新换代快得很。不仅产品样式好看,质量可靠,价格还便宜。塑料厂设备老旧,产品落后,价钱还贵,一下子就被市场淘汰了。塑料厂自此成品积压,资金断链,厂子陷入了绝境,到最后,工厂开不出支,最后不得不关停了。
为了救活这个即将倒闭的厂子,塑料厂的领导们想破了头,到处找活路。他们学着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做法,搞起了车间承包制。定出规章,承包车间的人每年交一笔管理费,就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包车间的人又比猫画虎,把任务分下去,搞班组承包,班组每年交个厂房机器使用费就行。这看着挺灵活的经营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惹出了一堆麻烦。
在层层分包的过程中,少数人靠着自己的门路和资源,一下子挣了好多钱,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开上了汽车、住进了新楼房,手里拿着大哥大,日子过得美滋滋。可大多数职工却倒了大霉,他们丢了饭碗,成为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到处找临时活儿干,却处处碰壁。生活的艰难让他们绝望极了,前面的路一片漆黑,看不到一点光亮。
一个中年男人拿着一摞欠条,带着哭腔:“我们干了一辈子,说没工作就没工作了?孩子上学要钱,老人看病要钱,我们怎么办?”
不满的情绪越积越深,失业职工们为了讨回属于自己的公道,为了让日子重见阳光,纷纷走上了上访的路。那会儿上访的事儿一个接一个,越闹越凶。塑料厂职工成群结队聚集到市政府门口,情绪激动,眼里冒火。他们拉条幅、举牌子,高声呼喊着“我们要工作”“还我工资”,声音大得把一条街都震动了。他们为了引起领导的重视,拉成人墙,堵了马路,造成交通瘫痪,整个街道都陷入了一场混乱。那场面,看得人心里直发颤。
塑料厂和卷烟厂,跟市委市政府,都在光明大街上。卷烟厂在市府南边,塑料厂在北边,相距不到五百米。每次职工一上街,市领导在办公室窗前,就能清清楚楚地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听见震耳欲聋的口号声。
一位副市长气得直拍桌子:“这简直是打我们的脸!”
影响可不止这些,市政府是城市的脸面,每天要接待上级领导、外地代表团、外商考察团。可是现在,客人还没进大楼,先听到的是愤怒的喊声,看到的是乱糟糟的场面。这个样子,能不影响经济发展吗?
外面堵门上访,市委大楼里正在开会。市委常委会上,市委张海峰书记语气沉重:“不能再拖了。塑料厂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和平市长,你亲自过问一下吧,各部门都要全力配合,这涉及到我们太平市安定团结的大局,涉及到能否招商引资的大事。”
市长李和平当场表态:“按照张书记的指示,我一定全力以赴,尽快解决,绝不能让塑料厂的事情拖全市的后腿。”
说是解决,实际上,当时华山只有一条路。兼并,成了唯一的出路。
那会儿的太平市,纺织行业和医药行业是市里的两大龙头支柱产业。有人提议让纺织企业接手,可十几家国有纺织企业都在忙着改制,正在寻找新路和生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纺织企业自己又一大堆问题,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职工众多、管理混乱,这么多问题凑一块儿,好多职工也都下了岗,没了工作。企业连年亏损,账上的资金,连刚上学的小学生都能数得过来。自己还顾不过来呢,这些纺织企业哪还有心力去兼并塑料厂?简直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