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丝路绵长,山海共暖 (第2/2页)
十月底的时候,第一批“双丝混纺”织锦终于完成了。迭戈带着织锦去欧洲参加展会,苏尔玛和卡米拉每天都守在手机旁,等着他的消息。展会第一天,迭戈就发来视频,视频里的展会现场挤满了人,很多品牌商都围着“雪山驼丝织”的展台,有的在询问价格,有的在触摸织锦的质感,还有的当场签下了订单。
“太火爆了!”迭戈的声音里满是激动,“有五家品牌想和咱们长期合作,还有一家英国的百货公司,想在他们的门店设立‘克丘亚桑蚕文化专区’,专门销售咱们的织锦和桑叶茶!”
苏尔玛看着视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紧紧握着卡米拉的手,眼泪顺着脸颊滑落——这是喜悦的泪水,是看到克丘亚桑蚕文化走向世界的自豪。风澈也笑着说:“咱们的‘丝路’越来越宽了,以后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安第斯高原的桑蚕文化,知道克丘亚人的手艺。”
为了庆祝展会成功,合作社决定举办一场“丝路桑蚕文化周”,邀请乌蒙山的代表、欧洲品牌商、生态旅游公司的客人,还有村里的村民一起参加。文化周的第一天,“丝路桑园”里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织锦,有“双丝混纺”的,有“雪山驼丝织”的,还有村民们新织的“梯田桑苗图”,在秋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片彩色的海洋。
乌蒙山的代表韩轻舞带着露西娅奶奶也来了,她们还带来了乌蒙山的新桑苗品种——“云蜜桑”,这种桑苗耐旱耐涝,还能产出更优质的“云丝”。“咱们可以把‘云蜜桑’和‘高原抗寒蜜桑’嫁接,培育出更适合高原生长的桑苗,既能提高桑叶产量,又能提升丝的质量。”韩轻舞蹲在桑园里,给苏尔玛讲解“云蜜桑”的特点。
露西娅奶奶则和伊莎贝拉一起,在染料房里研究新的染法。她们用乌蒙山的茜草和安第斯的紫茉莉混合,煮出了一种新的颜色——浅红中带着淡紫,像晚霞落在草甸上,给这种颜色取名叫“丝路霞光”。“这种颜色太适合织‘双丝混纺’织锦了,以后可以作为咱们的特色颜色,推向市场。”露西娅奶奶高兴地说。
文化周的最后一天,合作社举办了一场“织锦时装秀”,模特们穿着用“雪山驼丝织”和“双丝混纺”织锦做的衣服,在“丝路桑园”的T台上走秀。有的衣服是劳拉设计师设计的连衣裙,有的是欧洲品牌定制的大衣,还有的是村民们自己设计的传统服饰,每一件都美得让人惊艳。
苏尔玛坐在观众席的最前面,看着T台上的衣服,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年轻时,自己只能在土坯房里织锦,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克丘亚的织锦能变成时装,能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示。迭戈坐在她旁边,轻声说:“外婆,咱们做到了,您和外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时装秀结束后,大家一起在“丝路驿站”里聚餐。餐桌上摆满了安第斯的传统美食,有烤骆马肉、藜麦饼、桑汁土豆,还有乌蒙山带来的桑葚酒。韩轻舞举起酒杯,笑着说:“愿乌蒙山和安第斯的桑蚕文化永远相连,愿这条跨越山海的丝路,永远绵长。”
苏尔玛也举起酒杯,眼里闪着泪光:“感谢所有帮助过咱们的人,是你们让克丘亚的桑蚕文化得以传承,得以走向世界。未来,咱们要继续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桑蚕文化,让更多的人爱上手工织锦,让这条丝路,连接更多的山海,温暖更多的人。”
夜色渐深,“丝路桑园”里的灯光依旧明亮。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弹着安第斯的传统乐器,唱着克丘亚的古老歌谣。乔瓦尼的摄像机还在工作,他要把这温暖的场景记录下来,放进纪录片的最后一章,让全世界都看到,在遥远的安第斯高原,有一群人用桑丝织就了一条跨越山海的丝路,用双手守护着一份珍贵的文化传承。
苏尔玛走到“希望之树”旁,看着这株已经长到两米高的桑苗,叶片在灯光下泛着绿光。她伸出手,轻轻摸着叶片,仿佛看到了未来——桑园越来越大,织锦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学习染织技艺,克丘亚的桑蚕文化像这株桑苗一样,茁壮成长,永远长青。
风澈和韩轻舞站在一旁,讨论着明年的合作计划——要一起培育新的桑蚕品种,要联合举办“全球桑蚕文化节”,要把“丝路桑蚕”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卡米拉和小石头则坐在田埂上,看着星空,小石头拿出画夹,画了一幅“丝路全景图”,上面有安第斯的雪山、乌蒙山的桑园、欧洲的展会,还有一条用桑丝织成的小路,连接着世界各地,小路两旁开满了紫茉莉和桑葚花。
“你说,这条丝路会一直走下去吗?”卡米拉轻声问。
小石头点点头,指着画里的桑丝小路:“会的,只要咱们一直守护着桑苗,守护着染织技艺,这条丝路就会永远绵长,连接更多的山海,温暖更多的人。”
苏尔玛听到他们的对话,笑着走过来,摸了摸他们的头:“对,只要心中有桑,手中有丝,这条丝路就永远不会断。克丘亚的桑蚕文化,会像这安第斯的雪山一样,永远矗立,永远闪耀。”
篝火的光芒映在每个人的脸上,也映在“希望之树”的叶片上,叶片上的露珠在灯光下闪烁,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安第斯高原的夜色中,悄然生根发芽。而那条用桑丝织就的丝路,也正从这片桑园出发,跨越山海,连接世界,书写着属于克丘亚桑蚕文化的永恒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