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丝路绵长,山海共暖 (第1/2页)
安第斯山脉的秋雨总来得悄无声息,淅淅沥沥的雨丝落在“丝路桑园”的叶片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像给桑苗裹了层晶莹的纱。苏尔玛站在温室门口,手里攥着张泛黄的照片——是三十年前她和丈夫在桑园里的合影,照片里的桑园还只有几亩,丈夫正弯腰给桑苗浇水,她站在旁边笑着,辫梢别着朵紫茉莉。如今照片里的桑园早已扩建成五十亩的“丝路桑园”,可丈夫的身影却只能留在回忆里。
“外婆,劳拉设计师的助理发来消息,说春夏系列发布会反响特别好,‘雪山驼丝织’连衣裙被评为‘年度最佳手工单品’,还有三家欧洲品牌想和咱们合作!”卡米拉举着手机跑过来,雨水打湿了她的刘海,却挡不住眼里的兴奋,“他们还说要寄发布会的视频过来,让咱们看看现场的样子!”
苏尔玛接过手机,看着屏幕上的文字,指尖轻轻蹭过照片里丈夫的脸:“要是你外公还在,肯定会特别高兴,他当年总说,克丘亚的染织手艺能走出安第斯。”正说着,风澈撑着伞走进来,手里拿着份文件,是费尔南多刚发来的“高原桑蚕产业升级方案”,上面详细写了要建现代化养蚕室、扩大染料种植基地,还要和乌蒙山合作培育新的桑蚕品种。
“费尔南多说,欧洲品牌想定制一批‘双丝混纺’织锦,用咱们的‘高原蜜丝’和乌蒙山的‘云丝’混纺,既有安第斯的温润,又有东方的柔滑。”风澈指着文件里的样品图,“乌蒙山那边已经寄来了‘云丝’样品,咱们今天就能试试混纺效果。”
苏尔玛眼睛一亮,立刻让卡米拉去取“云丝”样品。没过多久,卡米拉捧着个桑皮纸包回来,里面的“云丝”像初雪般洁白,摸上去比“高原蜜丝”更轻盈,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珠光。“这丝真好,”苏尔玛拿起一缕“云丝”,和“高原蜜丝”捻在一起,“混纺的时候要按1:1的比例,这样才能既有两种丝的优点,又不会互相抢风头。”
可试纺的时候却出了问题——“云丝”太细,和“高原蜜丝”捻在一起时总容易断,织出来的丝线松松垮垮,根本达不到欧洲品牌的要求。迭戈急得直皱眉:“还有一个月就要交样品,要是一直断丝,肯定赶不上工期!”
苏尔玛坐在织机前,反复尝试不同的捻丝力度,手指被丝线勒出了红痕也不在意。风澈看着她专注的样子,突然想起露西娅奶奶说过的“桑汁固丝法”:“乌蒙山那边用桑汁浸泡丝线,能增加丝的韧性,咱们要不要试试?”
卡米拉立刻去煮桑汁,苏尔玛则把“云丝”和“高原蜜丝”分别浸在桑汁里,泡了半个小时后捞出来晾干。再次试纺时,丝线果然不再断了,织出来的“双丝混纺”线又细又韧,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既有“云丝”的轻盈,又有“高原蜜丝”的温润。“成了!”苏尔玛举起丝线,眼里满是笑意,“这样织出来的织锦,肯定能让欧洲品牌满意。”
接下来的日子里,合作社的女人们都忙着捻丝织锦。苏尔玛每天都守在织机旁,指导大家控制捻丝力度,确保每一根丝线都均匀紧实;卡米拉则负责煮桑汁,每天要煮十几锅,桑汁的清香飘满了整个村落;迭戈则忙着和乌蒙山那边对接,定期反馈混纺进度,还请他们寄来了“云丝”的养护手册。
可没过多久,新的麻烦又出现了——连续的秋雨导致温室的湿度超标,刚织好的织锦受潮发潮,边缘还长了些霉点。苏尔玛看着发霉的织锦,心疼得直掉眼泪:“这是女人们熬了好几个通宵织的,要是毁了,怎么给欧洲品牌交代?”
风澈赶紧找来湿度计,测量后发现温室的湿度已经达到85%,远超织锦保存需要的60%。“咱们得赶紧给温室装除湿设备,还要把织锦搬到干燥的地方,用桑皮纸包好,再放些晒干的藜麦秸秆防潮。”风澈一边说,一边联系费尔南多,让他帮忙采购除湿机。
费尔南多第二天就带着除湿机赶来了,还带来了一批干燥的藜麦秸秆。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给温室装除湿机,有的把织锦搬到“丝路驿站”的干燥房间,有的用藜麦秸秆铺在织锦下面防潮。经过两天的抢救,大部分织锦都恢复了干燥,只有少数几匹发霉严重的,只能重新织。
“以后咱们要在温室里装湿度报警器,一旦湿度超标就报警,这样就能及时处理,避免再出现受潮的情况。”迭戈看着恢复干燥的织锦,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合作社的设备升级得更完善。
就在大家忙着抢救织锦的时候,乔瓦尼的纪录片团队再次来到了村里。这次他们不仅要拍摄“双丝混纺”织锦的制作过程,还要采访欧洲品牌的代表——他们特意从法国赶来,想亲眼看看织锦的生产过程。
法国代表皮埃尔先生一走进染织房,就被满屋子的织锦吸引了。他拿起一匹“双丝混纺”织锦,放在灯光下仔细观察,手指轻轻拂过丝线:“这质感太惊艳了,既有东方丝绸的细腻,又有安第斯羊毛的温暖,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苏尔玛带着皮埃尔参观了“丝路桑园”和温室,给他讲解了“高原抗寒蜜桑”的培育过程,还有“双丝混纺”的捻丝技巧。皮埃尔听得入了迷,还亲自尝试了织锦:“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精妙的手工技艺,以后我们要长期和你们合作,把‘雪山驼丝织’推向更多欧洲市场。”
乔瓦尼的摄像机一直没停,他拍着皮埃尔和苏尔玛交流的场景,拍着女人们捻丝织锦的画面,还特意拍了“丝路桑园”里的认养桑苗——很多游客寄来了桑苗的照片,有的桑苗已经长到半人高,叶片肥厚,充满了生机。“这些照片要放进纪录片里,让观众看到,克丘亚的桑蚕文化不仅在传承,还在连接着世界各地的人。”乔瓦尼笑着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