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天下桑香续:云间桑火照传承 (第2/2页)
苏婉把孩子们的日记整理成册,寄给了京城的桑蚕学堂,很快就收到了回信。桑蚕学堂的校长在信中说,这是非常珍贵的观察记录,要把它收录到《万国桑蚕录》里,让更多人学习。
消息传到村里,孩子们都非常自豪。小石头拿着日记本,跑到岩伯面前炫耀:“岩伯爷爷,我们的日记要收录到书里啦!”
岩伯笑得合不拢嘴,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好孩子,好好学,以后你们都是咱们高山桑蚕的骄傲!”
第四章 环保难题与创新解法
就在学堂办得有声有色时,汤姆森先生寄来了一封加急信,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西洋市场最近出台了新的环保标准,要求所有进口的丝绸产品,必须使用环保染料,不能含有化学物质,否则将禁止进口。
“这可怎么办?我们一直用的是传统染料,虽然大部分是天然的,但有些颜色需要用少量化学染料调配,现在突然不让用了,很多绣品都做不了啊!”阿雅拿着信,急得团团转。
风澈也皱起了眉头。高山桑丝绣品之所以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要是不用化学染料,很多颜色根本调不出来,订单肯定会受影响。
“我们得尽快找到天然的环保染料,替代化学染料。”风澈召集联盟的负责人开会,“苏先生是读书人,见识广,说不定能想到办法;阿雅熟悉染料制作,可以负责研发;大家也多发动村民,看看山上有没有能用来染色的植物。”
苏婉果然有办法。她想起古籍里记载,很多植物的根、茎、叶、果实都能用来染色,比如茜草能染红色,栀子能染黄色,蓼蓝能染蓝色。“我们可以发动村民,上山采摘这些植物,提取天然染料。”苏婉说道,“虽然颜色可能不如化学染料鲜艳,但更自然、更环保,肯定能符合西洋的标准。”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阿雅带领绣娘们,上山采摘茜草、栀子、蓼蓝等植物,回到村里后,用传统的方法提取染料:把植物切碎,加水煮沸,过滤后得到染液,再加入明矾、草木灰等媒染剂,固定颜色。
可试了几次,效果都不太理想。茜草染出来的红色偏暗,栀子染的黄色容易褪色,蓼蓝染的蓝色不够均匀。“这样的颜色,根本达不到订单的要求啊。”阿雅看着染坏的丝绸,叹了口气。
孩子们也加入了寻找染料的队伍。小石头在山上玩耍时,发现一种紫色的野果,捏碎后会流出紫色的汁液,他立刻摘了一些带回学堂:“苏老师,你看这种果子能不能染色?”
苏婉拿着野果,仔细看了看:“这是紫珠果,古籍里说能染紫色,我们试试。”
阿雅按照提取染料的方法,用紫珠果做了染液,染出来的丝绸果然是漂亮的紫色,而且不容易褪色。孩子们都欢呼起来:“我们找到紫色染料啦!”
有了这个发现,大家的信心更足了。村民们纷纷上山,寻找各种能染色的植物,学堂的孩子们则帮忙记录每种植物的染色效果,整理成《高山天然染料图谱》。
风澈还从京城请来了一位研究天然染料的专家,指导大家改良染色工艺。专家教大家用不同的媒染剂搭配植物染液,能染出更多颜色:比如用茜草加明矾,能染出鲜艳的朱红色;栀子加草木灰,能染出明亮的金黄色;蓼蓝加铁锈,能染出深邃的藏蓝色。
阿雅和绣娘们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了一套完整的天然染料配方,能染出红、黄、蓝、绿、紫等十几种颜色,虽然不如化学染料鲜艳,但色调柔和、自然,更有东方韵味。
“我们还可以在染料里加入岩蜜或者桑果汁,让颜色更有光泽。”风澈提议道。
阿雅试了一下,果然效果更好。用加入岩蜜的染料染出来的丝绸,不仅颜色更亮丽,还带着淡淡的蜜香,格外特别。
汤姆森先生收到新的样品后,非常满意:“这种天然染料染出来的绣品,更有特色,肯定能在西洋市场大受欢迎!”他立刻追加了订单,还表示要把这种环保绣品推荐给更多的西洋品牌。
解决了染料问题,风澈又想到了缫丝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传统的缫丝方法,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虽然对环境的污染不大,但不符合环保标准。“我们可以改良缫丝工艺,让废水循环利用。”陈老伯说道,“比如在缫丝机下面安装一个沉淀池,废水经过沉淀、过滤后,再用来浇灌桑苗,既环保又节约水资源。”
风澈非常赞同,立刻让陈老伯负责改良缫丝机。陈老伯带着阿亮和几个年轻匠人,在缫丝机下面安装了一套简易的废水处理系统:废水先流入沉淀池,沉淀掉杂质,再通过过滤层过滤,最后流入蓄水池,用来浇灌桑园。
试运转成功后,效果非常好。不仅解决了废水污染问题,还节约了大量水资源,桑苗因为用了含有丝胶的废水浇灌,长得更加茂盛。“这真是一举两得啊!”陈老伯看着长势喜人的桑苗,笑着说道。
环保问题的解决,让高山桑蚕产品不仅符合了西洋的标准,还提升了品牌形象。越来越多的西洋品牌主动找上门来合作,订单比之前更多了。
第五章 桑蚕文化的传承与远方
深秋时节,桑蚕学堂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孩子们穿着用高山桑丝织成的新衣服,胸前佩戴着用蚕茧制作的徽章,站在学堂的院子里,接受大家的祝福。
毕业生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文化课知识,还精通桑蚕技艺:有的能熟练嫁接云蜜桑苗,有的能绣出精美的桑蚕绣品,有的能操作和维修缫丝机,还有的能熟练使用天然染料染色。
“今天,我们的孩子们毕业了,他们不仅是高山桑蚕的传承人,更是天下桑香的希望!”风澈站在**台上,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激动地说道,“希望你们带着学到的知识和技艺,把高山桑蚕事业发扬光大,让桑香飘得更远!”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岩伯看着自己的孙子阿亮,眼里满是骄傲——阿亮不仅成了缫丝机维修的好手,还教出了几个优秀的学生。
毕业典礼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留在村里,为桑蚕事业贡献力量。小石头说要跟着阿竹学培育新的桑种,姑娘们说要跟着阿雅学创新刺绣, boys说要跟着陈老伯学改良工具。
“我们还要把学到的知识教给更多人!”孩子们自发组织了“桑蚕宣传队”,带着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和《高山天然染料图谱》,去周边的村寨宣传,邀请更多的孩子来桑蚕学堂学习。
就在这时,风澈收到了来自京城的好消息:慕容冷决定在京城举办“天下桑香文化节”,邀请全国各地的桑蚕从业者,展示桑蚕文化和产品,高山桑蚕联盟作为重点代表,要在文化节上设立专属展厅。
“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把学堂的孩子们带去京城,让他们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也让更多人知道我们高山桑蚕的传承故事。”风澈说道。
村民们都非常支持。阿雅带领绣娘们,赶制了一幅巨大的《四海桑香图》,绣上了南洋的婆罗桑、东洋的寒桑、西域的沙棘桑和高山的云蜜桑,还有各地蚕农劳作的场景;陈老伯带着匠人们,制作了一台缩小版的山地缫丝机和环保缫丝系统模型;孩子们则准备了《粉色蚕宝宝成长日记》和亲手制作的桑蚕手工艺品。
出发去京城的那天,村民们都来送行。岩伯给孩子们每人塞了一包桑果蜜饯:“到了京城,要好好表现,让京城的人看看我们高山孩子的本事!”
孩子们用力点头,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风澈看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心里充满了希望——这就是高山桑蚕的未来,是天下桑香的传承者。
京城的文化节上,高山桑蚕展厅成了最受欢迎的展区之一。巨大的《四海桑香图》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缩小版的缫丝机模型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天然染料染成的绣品和孩子们的手工艺品,更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小石头拿着《粉色蚕宝宝成长日记》,给参观的人讲解他们的观察过程,讲得头头是道;阿亮则在一旁演示缫丝机的操作,引来阵阵赞叹。
慕容冷和凤染霜也来到了展厅,看着孩子们自信的样子,凤染霜笑着说:“风澈,你做得很好。桑蚕事业不仅要发展壮大,更要注重传承,这些孩子,就是最好的希望。”
风澈点点头,看着展厅里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感慨万千。从最初的急讯,到如今的文化传承,高山桑蚕的故事,已经从乌蒙山的云雾里,走到了京城的阳光下,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文化节结束后,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乌蒙山。他们把在京城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村里的小伙伴,还立志要把桑蚕学堂办得更好,让更多的孩子能学到桑蚕技艺。
冬雪再次覆盖乌蒙山时,桑蚕学堂的教室里,依旧温暖明亮。孩子们坐在桑木课桌椅上,认真地听苏婉讲课;院子里的小桑园,虽然盖着积雪,却孕育着来年的希望。
风澈站在学堂门口,看着漫天飞雪,心里充满了温暖。他知道,高山桑蚕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学堂的朗朗书声里,在绣娘的银针飞舞里,在匠人的齿轮转动里,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桑香不断,传承不息。
这天下桑香的传奇,终将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飘得更远,溢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