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清源县 (第1/2页)
那皂隶一脸不耐,一脚踹开老农:“滚开!府尊大人有令,今岁丁银提前征收,抗命者枷号示众!没钱?没钱卖儿卖女卖老婆去!再啰嗦,打断你的狗腿!”
周围百姓敢怒不敢言,几个胆大的也只是小声议论:“造孽啊……去年旱,今年虫,哪有余粮换银子交丁税……”
“听说京里新来的林青天要搞什么‘摊丁入亩’,把丁税摊进田税里,田多的多交,田少的少交,没田的不用交!要是真能行,咱们就有活路了啊!”
“嘘!噤声!让官差听见,抓你去吃牢饭!那都是没影的事儿!官老爷们能舍得割自己的肉?”
林逸听着楼下议论,看着那老农绝望的脸,心头一股邪火蹭蹭往上冒。这就是他“摊丁入亩”要革除的弊政!活生生的人间惨剧!他拳头捏得咯咯响,袖中的碎瓷片硌硌着手心,真想现在就掏出密旨砸在那帮狗腿子脸上!
就在这时,客栈门口一阵骚动。一辆装饰华丽、由两匹健马拉着的黑漆马车缓缓停下。车帘挑起,一个身着宝蓝色团花绸袍、约莫四十许的中年人,在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搀扶下走了下来。此人面容白净,保养得宜,三缕长须,眼神透着精明,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温和笑容。
掌柜的早已屁颠屁颠迎了上去,点头哈腰:“哎哟!霍老爷!什么风把您吹来了?快请快请!雅间给您备着呢!”
霍老爷?林逸脑中飞快闪过魏大伴临行前塞给他的一份“地方关系简要”密报:彰德清源霍氏,地方豪族,田产众多,据说与漕帮、粮商皆有勾连,在彰德府树大根深,连知府都要给几分薄面。家主霍启良,捐了个同知衔,人称“霍半城”!
目标出现了!
霍启良目光扫过大堂的混乱,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随即又舒展开,对掌柜道:“些许喧闹,无妨。给这些差爷上壶好茶,算我的。” 声音不大,却自有一股威严。那几个皂隶见了他,嚣张气焰顿时收敛不少,对着霍启良拱了拱手:“霍老爷仁义!” 然后恶狠狠地瞪了那些农夫一眼,推搡着走了。
霍启良这才转向那被踹倒的老农,亲自上前将他扶起,语气温和:“老人家,摔着没有?家里有难处?” 说着,示意管家掏出一小块碎银塞到老农手里。
老农拿着银子,如同捧着烙铁,又是感激又是惶恐:“霍老爷……这……这使不得……”
“拿着吧,解解燃眉之急。”霍启良拍拍他的手,叹口气,“唉,这丁税催逼,确实苛酷了些。老夫也曾上书府衙,言明民生艰难,望能宽限。奈何……唉,官身不由己啊!” 他一脸悲天悯人,仿佛真是心系百姓的父母官。
楼上窗后的林逸,差点没把隔夜饭吐出来。这老狐狸,演技比他这个翰林编修还精湛!一边默许甚至纵容官府催逼丁税,逼得小民卖田卖地,一边又跳出来当好人施舍点碎银子收买人心!那些被逼得破产的田地,最后十有八九都落入了谁的口袋?还不是他霍家!
这时,霍启良仿佛不经意地抬头,目光正好与林逸探究的眼神对上。霍启良微微一愣,随即脸上露出和煦的笑容,对着林逸拱了拱手:“这位公子器宇不凡,不知高姓大名?可是远道而来?”
林逸心中冷笑:来了!这“偶遇”可真够巧的。面上却立刻换上一副受宠若惊的学子模样,快步下楼,对着霍启良深深一揖:“学生林逸,游学至此,见过霍老爷!久闻霍老爷乐善好施,急公好义,乃清源万家生佛,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这马屁拍得又响又自然,连霍启良身后的管家嘴角都忍不住抽了一下。
霍启良眼中精光一闪,哈哈大笑,上前虚扶:“林公子过誉了!老夫不过尽点本分罢了。公子一表人才,谈吐不凡,前途不可限量啊!相逢即是有缘,不知林公子可赏脸,与老夫共饮一杯?也让老夫尽尽地主之谊。”
林逸自然“恭敬不如从命”。雅间里,山珍海味流水般摆上,霍启良谈吐风雅,旁征博引,从诗词歌赋谈到地方风物,就是绝口不提丁税和刚才的冲突。席间更是对林逸的“才华”赞不绝口,言语间极尽拉拢之意。
“林公子见识卓绝,听口音似是北地人?不知游学欲往何处?”霍启良看似随意地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