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反教条主义:坚持我军特色 (第1/2页)
军委扩大会议的气氛,比李云龙预想的还要凝重。
巨大的会议室里,将星云集,烟雾缭绕。
那份关于部队训练和编制改革中教条主义倾向的尖锐报告,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支持者寥寥,反对者众多,更多的是沉默观望。
李云龙站在发言席上,也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审视、质疑甚至不满的目光。
他手里没有稿子,只有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片。
“同志们!我不是反对学习!更不是反对改革!搞现代化的急,我比谁都急!”
李云龙的声音洪亮,穿透会场,
“但是!学习是为了什么?改革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打赢!不是为了把咱们的部队,练成外国军队的影子!
更不是为了在办公室里搞出些花里胡哨、中看不中用的‘洋盆景’!”
接着,他毫不客气地点名批评了几个在训练和编制改革方案中教条主义倾向严重的例子:
某部演习,严格按照苏军条令设定的“步坦安全距离”,
结果导致坦克冲击速度锐减,被“敌”预设反坦克阵地轻易摧毁。
某师编制改革试点,盲目压缩师属炮兵和工兵力量,加强到所谓的“专业炮兵师”、“工兵旅”,
导致该师在后续山地对抗演习中,缺乏伴随火力支援和快速克服障碍能力,行动迟缓,处处受制。
院校教学中,过度强调苏式大兵团作战理论,对我军历史上经典的以弱胜强、灵活机动的战例研究不足,
甚至贬低其价值,导致部分年轻学员思想僵化,看不起“土办法”。
“同志们!咱们的军队,是从井冈山的篝火里走出来的!
是从长征的雪山草地里爬出来的!
是在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大炮的血火中淬炼出来的!”
李云龙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金石之音,
“它的魂是什么?是党的领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是灵活机动、实事求是!
这些魂,是刻在骨头里的!是咱们区别于任何旧军队、任何外国军队的根本!是咱们打胜仗的命根子!”
“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没错!但必须嚼碎了,咽下去,变成自己的肉!
而不是囫囵吞枣,把自己噎死,甚至把魂给学丢了!”
………
“那种不顾国情军情,不顾实战需求,生搬硬套外国模式,用条令捆死部队手脚,用编制阉割部队活力的做法,不是现代化!
是教条主义!是形式主义!是在自毁长城!是在敌人还没打过来之前,先把自己给废了!”
李云龙的话,如同重锤,一下下敲在与会者的心上。
会场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支持者如赵刚、孔捷(虽已调离原部队,但作为军区代表参会)、丁伟等人,眼中闪烁着赞同的光芒。
反对者脸色铁青,却一时找不到有力的反驳。
更多的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李云龙同志的意见,很尖锐,也很深刻。”
主持会议的老总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是领袖定下的战略方针。
但怎么建设?走什么路?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讨论。
李云龙同志提出的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关系到军队能不能保持本色、能不能在未来战争中打胜仗的大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