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新的使命——铁肩担道义 (第1/2页)
肩上的金星,如同一座无形的灯塔,指引着方向,也施加着千钧重担。
李云龙带着更加炽热的责任感和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一头扎进了“建设强大国防”这片新的战场。
他的新职务被正式任命:人民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部长。
这个位置,赋予了他直接参与国家最高军事决策、规划军队长远发展蓝图、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权力。
回到位于总部大院的办公室,窗明几净,文件堆积如山,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这里没有硝烟,却弥漫着另一种紧张——关乎国家安危、军队未来的战略博弈与务实耕耘。
“他娘的,这副担子,重了一万倍啊!”
李云龙低声自语,手指重重地点在台海区域。
荣光之下,是如山的责任和时不我待的紧迫!
他没有丝毫耽搁,立刻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投入工作:
调研先行,摸清家底:
他拒绝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带着精干的参谋班子,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各大军区、重点军工企业、军事科研院所。
深入基层连队,看战士训练,摸新装备性能;
钻进工厂车间,看生产线运转,问技术瓶颈;
坐在科研人员的绘图板前,听他们讲解新式武器构想。
在高层会议上,他力主利用难得的国际环境(部分友好国家),不惜代价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图纸和样机(如新型坦克、喷气式飞机发动机、雷达技术)。
但同时,他敲着桌子强调:“买来的只能是拐杖!咱们自己的腿,得自己长硬实!
军工企业,必须勒紧裤腰带,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攻关!
仿制是第一步,吃透技术是第二步,搞出自己的‘杀手锏’,才是第三步!”
院校体系大升级:他力主扩建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学院、炮兵学院等专业技术院校,并推动在综合性军事学院(如南京军事学院)增设高级合成指挥班次。
强调教学内容要紧贴实战、面向未来。
“不能光教老黄历!要把世界最新的军事思想、技术动态,都教给学员!要培养能打赢明天战争的指挥员和技术专家!”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他推动建立更加高效、覆盖城乡的预备役登记和训练制度,制定详细的战时兵员、物资、交通、医疗动员预案。
………
李云龙的思路清晰,行动果决,如同在国防建设的大棋盘上落下了一颗颗有力的棋子。
他的务实作风、敢于担当和“泥腿子”出身的独特视角,很快赢得了许多务实派将领和军工科研人员的敬佩与支持。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旧观念的惯性、资源的掣肘、以及一股潜滋暗长的教条主义风气,开始成为他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阻力。
会议室内,烟雾缭绕。
一份由部分“学院派”将领(深受苏式理论影响)主导提出的编制改革方案被摆上桌面。
方案的核心是全面效仿苏军,建立庞大的、高度专业化的兵种军团,
强调集中使用和严格的层级指挥,对师团级合成化程度和基层指挥员自主权进行了大幅压缩。
李云龙仔细翻阅着方案,眉头越皱越紧。
当听到主汇报人用流利的俄语术语(夹杂着翻译)大谈特谈“大纵深突击理论”、“坦克集群决定论”、“火力至上主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