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2页)
丁二、痛念无常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剎那剎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之无上妙法耳!】
— 示某比丘尼 —
这段印祖的文不多,但是义理非常的深远,我们分两段。第一段是表现出「无常」的相状。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剎那剎那,一念不住」。
这个无常相,它有粗的相状跟细的相状,先看粗的相状。我们看我们这一期生命「光阴迅速」,时间不是停止下来的,它是怎么情况呢,很迅速的流动,像水一样,「时序更迁」这个时间,序就是顺着前后的次序,不断的更动,不断的迁流,就是一天一天的过去,时间过去就永远不再回来,你过了一天,「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你过去五戒、十善的业力所支持的果报就少一天,你能够利用的时间就少一天了,而这一天永远不再回来,你再大的财富都买不回来。「时序更迁」,这一天过去,永远过去了,这是一种粗的相状。
「剎那剎那,一念不住」。
这是更微细,我们这个念头也是剎那剎那的,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这是看到一种更微细的生灭,这种生灭的迁流相。从这个粗跟细的观察,我们做出一个总结。
「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之无上妙法耳!」
我们观察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一天一天的消失,观察我们就在这一剎那当中,一念一念的消失,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因果的法则,它在为我们出广长舌。这「广长舌」是表示这个人生生世世不打妄语,表示说这是一种真实不虚的相状,真实不虚叫广长舌。什么事情真实不虚呢?普为尔我一切的颠倒众生说:众生,你要知道,人命无常,我们生命不是经常不变的,剎那剎那在改变。荣华不久,没错!你现在有福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财富、眷属、声名都有,但是荣华不久,这件事情不是恒常这样子的,是可破坏的。那怎么办呢?
「急寻归路,免受沉沦」
你要赶快利用这个短暂的人生,你不要在这个虚幻的可乐果报当中有所住,浪费你的生命,你要利用这个短暂的生命,找一个归路,找一个你的归依处,哪一个地方是我们的归依处?你想一想下辈子要去哪里?这件事情要解决,不要再去受三恶道的沉沦了。过去已经受了,我们过去在地狱、饿鬼、畜生受了就算了,过去也是愚痴嘛,也搞不清楚东西南北嘛,现在把经典一打开一看,哎呀!这个人生是这样子,觉悟了以后,我们不要再重受了,就是「急寻归路,免受沉沦」。
关于这个「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我们作一个补充说明,看附表第二。
附表第二、无常观是「念死无常」,这是在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出来的。就是说这个无常相有粗、有细,但是细的相状念念迁流,我们凡夫的心粗,所观境太细不容易相应,但是你从「念死无常」容易相应,宗喀巴大师要我们修无常观,分三个次第:
第一个「思惟今生决定要死」
你告诉你自己:某某人!你要知道一件事实, 今生决定要死, 死亡这件事情是迟早要到来的,任何的富贵、权势、禅定、神通,都不能够避免死亡的到来。这是你告诉你第一件事。这以下讲出一个偈颂。
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
—《无常经》—
我们思惟佛陀是万德庄严,是至尊无上,无上的尊贵,乃至于独觉声闻,这三乘的圣人,都已经成就了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但是他们在人间所得到的那一期的生命,尚舍无常身,他们都还要显现死亡的相状,就是有生就一定有死,除非你无生,圣人都要面对死亡,何况是我凡夫呢?我们凡夫是这样子的,我们凡夫的心情。
在索甲仁波切他作的《西藏生死书》,他说:我们凡夫的眼光,就是会为今生做很多的准备,我今天从学校毕业干什么呢?去工作;为什么要工作呢,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呢,享乐,要得到美妙的妻子,有房子住,所有的五欲, 我都必须要具足。我们人的一生, 就是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有一件事情他不准备,什么事情呢?就是死亡!我们从来不准备,几乎每一个人知道自己得到绝症以后,都非常惊吓。
索甲仁波切说:死亡,你为什么会惊吓呢?其实你受生的时候,你就应该要知道这件事情要出现的, 我们为什么会惊吓呢?因为我们没有心里准备!完全不知道会有这件事情出现。但是你不知道,并不表示这件事不会出现,这个因缘法它不讲人情的,你不知道是一回事,时间到了,它就是要出现的,所以我们应该要为死亡先做准备,你多一分准备,你那个时候多一分的安全。所以知道人生是这么一回事,有生必有死,今生决定要死,先告诉你第一个观念,先把这个「决定要死」这件事情,不可避免的真相,自己先建立出一个观念出来。
第二个「思惟死无定期」
那么说要死,是什么时候死呢?没有一个决定日期,有人说棺材是装死人,不是装老人,不一定老了才死,有些人,生没有经过老就死了,年轻就死了。这个意思,死亡它是随时会到来的,我们看这个偈颂。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出矅经》—
我们每天晚上就是这样念,今天过去了,表示什么呢?我过去的五戒、十善的业力,所支持的这一期生命减少了,我能够利用的时间就少一天。讲一个譬喻,「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这个鱼牠在鱼缸里面,牠的水本来已经很少了,今天又被人家拿走了一碗,水又减少,总有一天把这个水拿走,鱼就死掉,鱼看到今天水又减少一碗,牠内心也是恐怖。
我看律航老法师,律航老法师他是广化老和尚的剃度恩师,他念佛很有成就。他是中年出家,他是一个将军出家。他出家以后,来到僧团已经晚年了,可以说中晚年。他晚年出家以后,他自己的传记上说,他每次作晚课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每天都痛哭流涕,自己时间不多,真正要赶路了,这太阳快下山了,这件事情能够掌握的时间不多了,他说每天都痛哭流涕,他就是有这种感觉,「死无定期」,随时会到来的。
第三「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我们今生花了很多精神体力做很多事情。我去工作;工作以后干什么呢?赚钱;赚钱以后,买一栋房子,招感了很多眷属,娶了太太,也生了子女,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地位,人家看到你,就尊称一声董事长、总经理。有很大的威力,我讲一句话算数的。但是呢「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你花多精神体力,在这个地方造作,结果你死亡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一切珍宝不复相随」,根本对你一点都没有帮助。只有你在佛法当中,你所栽培的这种忏除罪障、积集资粮的功德,能够帮助你。所以你应该要知道,你的生命体当中,那一个是你真正的归依处,哪一个是你的朋友,哪些不是你的朋友,哪些是你能够真实受用的,要弄清楚!我们看下面的偈颂。
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
死后各分散,更何况他亲。
—《入行论》—
这个「孑」就是单独,我们这个生命体,就是依止这个果报身,这个果报的身体,是我们的生命依止处,我们依止他能够行、住、坐、卧。我们在生的时候呢,由于这个业力,使令我们骨肉连结在一起,四大不分离;但是死亡以后,这个四大就分散了。我们想一件事,我们最可爱的果报就是正报,其实我们对依报是很爱着,但是比不上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用针刺一下,我们觉得很痛苦,我们最爱着的是我们的正报。但是你看临命终的时候, 我们正报都保不住了, 更何况是其它的眷属、其它的珍宝。这个意思就是说,要赶快放下一切,专心修行。从前面死亡一定要到来,而且是随时到来,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赶快要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而这些所谓的资粮,哪些是真实不可破坏的,哪些是可破坏的,你一定要抉择清楚。所以这个智慧就是抉择,要抉择。
昂旺朗吉仁波切, 他作一个结要, 把前面的三个观念合起来,他说:
死仇决定终须到,
容或今日便降临,
死时世事均当舍,
速修妙法求加持。
—昂旺朗吉仁波切—
我们思惟,我在打坐的时候思惟死仇,死亡这个仇敌, 它总有一天要找到我的, 这件事情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你只要在三界里面有一个「生」,生就会老死忧悲苦恼,就有死亡, 所以说是 「终须到」 。是什么时候到呢?「容或今日便降临」,可能今天就要死,仁波切说容或今日便要死,说可能没错!可能不是你今天要死,但是你要思惟你今天就要死,为什么?因为你思惟今天就要死,对你有很大帮助,你这样子思惟,对你有很大帮助。所以你就假设我可能今天晚上就要死了,我所剩的时间不多。
死亡是什么境界呢?「死时世事均当舍」。我现在在这个地方念佛,打很多妄想,这件事没做,那件事没做。但是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很重要吗,「死时世事均当舍」,这件事情都带不走,万般带不去。那怎么办呢?「速修妙法求加持」。要赶快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归依这句佛号,我临命终就靠这句佛号远离三界,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佛号是我的归依处,是真正的归依处,只有这句佛号,在临命终的时候,它不会弃舍我。它不会弃舍我,所以你这个时候紧紧的抓住这句佛号,真正的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速修妙法求加持」,赶快找一个归依处。当然这样子你一思惟,你的内心的感觉就不同,你念佛的力量也不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就是一种无常观,念死无常观。
丙二、欣求极乐。前面是对娑婆世界的一种思惟,我们透过前面的思惟苦谛、念死无常,我们内心会有一种智慧生起来,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时候我们内心会改变,喔!原来佛陀讲这个苦谛「此是苦汝应知」,这件事情是真实的,这个三界就像火宅的一样,不能再住下去,决定不能住下去,下辈子不能在人间得果报了。怎么办呢?我们这一念心,我们的生命体要依托谁呢?三界不是我们依止处,那里才是我们依止处呢?我们要抉择一下,找一个未来的房子。「欣求极乐」。阿弥陀佛提供一个地方让我们去,这个地方是一个安乐处,我们把印祖的开示先念一遍,请合掌。
丙二、欣求极乐
【世间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业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数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 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以根身则莲华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
— 复冯不疚书 —
好,我们来看这段的开示,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把娑婆世界的果报,跟极乐世界的果报, 做一个比较, 先看娑婆世界的因果。
(一) 娑婆世界的因果
「世间所有」,娑婆世界一切的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业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我们的果报有正报跟依报,正报就是我们的这一个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根身,依报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国土,这叫依报。不管是正报、依报,是怎么有呢?「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业所感」,是我们过去的第六意识的心中,过去可能是造了善业,也可能是造了恶业,这第六意识一活动的时候,动即是业,不管是善业、恶业一造作过去,前一剎那灭,下一剎那就变成第八识的种子,被第八识统统保存下来。保存下来了以后,因缘成熟了就出现,或者是同业,或者是别业。这个「同业」就是一种共同的业力,我们在人间得果报,我们同时看到大家住在同一个地球,乃至于有同样的山河大地,大家同样住在台湾,或者住在南投县等等,我们共同所拥有的环境,这个是过去的共业。别业就是各别的业力,在这个共业当中,有各人的差别,你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身体跟我的身体不同,乃至于你拥有你的眷属也不同,你的房子住起来也不同,这是别业。但是这种都是有成坏的,皆不久住,因为我们过去在造业的时候,依止生灭心,这个业是有生灭性,所以得果报也是有生灭性,不管是善业、不管是恶业都是有生灭性。
「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我们正报的身体有生、有老、有病、有死,这个是十二因缘的,正常。除非你不受生,你一受生就是老病死,这世界有成住坏空,所以说是「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也」。这个地方是从无常的角度,来说明这个苦谛,有坏苦,无常故苦,乐极生悲。古人曾经讲一个比喻,这个坏苦不容易了解。我们对苦苦,地狱、饿鬼、畜生,一思惟就有感觉出来,这个苦苦是怎么回事。
但是坏苦不容易了解,我们现在明明受快乐,怎么说这个快乐是苦呢?我们不了解。怎么了解呢?有一个比喻说:有一艘船在大海当中,以快速来行驶,那么这个船当中,大家很快乐,又是唱歌,又跳舞,又喝酒,又吃肉,在这个船上大家很快乐!但是开船的人睡着了,跟这个无明相应了。睡着以后,他这个船快速的要去撞到石头,已经是一天一天的去趋近这个石头,一撞了以后,大家就是掉到河里面,都死掉了,但是它还没有撞到,大家也无所谓,就是这样你也唱歌,我也唱歌,大家很快乐,这个就是坏苦。就是说,这个快乐的本质,蕴藏着痛苦的本质在里面。
道家讲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也是有他的智慧,他能够看出福报里面含藏的罪业,他能够看出这一点。曾文正公他告诉他的所有兄弟,他的兄弟大部分都是做大官,他说:我们在朝廷做官,荣华富贵,但是要战战兢兢,小心一点!我看到历史,古来的帝王、大臣,得到善终的很少,得到好死的很少,那种富贵的境界,大部分都隐藏了很大的灾祸。
所以佛陀也说,这个世间的富贵,「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世间的五欲乐是怎么回事?譬如一个甜美的食物,你吃起来非常甜美,感到一种快乐的感受,但是夹杂毒药,你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不觉得,但是这个毒药累积,一天一天累积,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它一发动起来,就使令你身体很苦恼。就比喻我们今天要去受乐世间的五欲,这个杂染业力所变现的五欲,你在快乐当中,你已经念念的在堕落,在创造一个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讲「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也」。
为什么呢?「以因既是生灭,果报亦不能不生灭也。」因为我们在造这个世间善法的时候,是有漏善,都夹杂烦恼,所以这个果报显现出来,它会使令你堕落,这个果报会使令我们堕落,这个生灭就是有杂染性。我们想一件事,我们今天看到珍宝,看到财色名食睡,都是可乐果报,我们看到以后会起贪烦恼,乃至于失掉以后,会起瞋烦恼,就表示这个果报本身有问题。我们待会会介绍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果报,你一接触是有清净的力量,这不同。我们娑婆世界的五欲乐,你一接触以后,它会使令你自然皆生贪瞋痴的烦恼,为什么?因为你过去在造这个业力的时候,是有烦恼夹杂在里面,所以出现的果报就是有问题,「以因既是生灭」,果报也不能不生灭也。我们娑婆世界的境界是这样子,就是果报本身蕴藏着这个危机。
(二)、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我们再看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 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极乐世界当归依处呢?他说明了一个理由,从因地来说,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祂已经彻证自心本具的佛性。换句话说,佛陀无量劫来的六波罗蜜,当然主要是般若波罗蜜,夹带前面的五度的眷属,把过去的无明烦恼完全破坏, 清净法身完全显现出来, 佛陀在自受用清净法身 「常乐我净」的功德的时候,祂那个大悲心,看到我们三界的众生苦恼,修行也不得力,怎么办呢?就以祂的愿力创造出一个极乐世界。创造极乐世界以后,祂又有一个很重要的愿,第十八愿。所以智者大师把四十八愿分成两类, 前面的四十七愿是成就一个清净国土的正报、依报,这个第十八愿是方便接引。祂开出一个往生的条件: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它开出一个往生的条件,临终忆念我的佛号十念这种标准,这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所以说「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弥陀的大悲心。所以说这个极乐世界是一个果地教,我们往生,不是我们自己去创造这个国土,而是阿弥陀佛创造以后,祂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念佛跟弥陀感应道交,祂把我们带到那个地方去了,而那个国土是已经成就,所以它的快乐是没有穷尽的时候。这个地方我们待会再说明。
下面讲出一个比喻,「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虚空非常的广大,包容一切,虚空当中的世界是「数数成、数数坏」,但是「虚空」它毕竟「无所增减」。这个虚空就比喻极乐世界,比喻这个世界的快乐,是不可破坏的。
这个是把娑婆世界的快乐跟极乐世界,以无常的观念来作一个比较。娑婆世界是可破坏的, 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无有穷尽。除非你不往生,你往生极乐世界,保证「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乃至于在一期生命当中,你得到一个正式的果报,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决定足够让你成佛!所以这个地方,快乐没有穷尽,也是很重要的。
譬如说,我们学佛以后会有智慧能够抉择结果,这个生命体有三恶道我们不想去;人天很快乐;转轮圣王也很快乐,七宝千子;这个天的果报也很快乐, 天的果报一生当中, 没有老没有病,也很快乐。佛陀为什么不劝我们生天呢?就是无常,因为佛陀的意思希望我们得到一个快乐,那个快乐不要破坏才好,不要说你快乐以后,结果消失掉,又掉下来,这个不究竟。佛陀的心情大悲心,希望我们得到快乐以后,是永远快乐。
所以极乐世界它就提供这个环境,快乐没有穷尽的时候,因为阿弥陀佛祂所提供的那个极乐世界,正报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而我们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足够足够了。所以这个地方,也是我们为什么抉择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归依处, 寿命的无量, 就是一个很大的关键,我们很辛苦的修行,得到这个果报,保证不会失掉,你一得到,一劳永逸,所以这是一个归依处。我们再看第二段。
第二段是破除疑惑
「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你说极乐世界也是有为,有为法是生灭相,你用这个世间的有为乐,来难极乐世界之乐,但是虚空哪里会改变呢?这表示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不会消失的。
第三是结劝。
「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这个地方讲我们
往生有两种因缘:
(一)亲因缘
就着亲因缘来说,就是「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个观念蕅益大师也是蛮强调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说:「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你要能够了解「他」,就是阿弥陀佛,跟「自」,自己。阿弥陀佛跟我们是同一个佛性、同一个体性,虽然果报是不同,但是从那一念清净心明了性来说,是无差别的。既然我们跟阿弥陀佛同体,当然我们能够受用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这就是我们能够成就极乐世界功德的亲因缘。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我们内心本具,这是亲因缘。
(二)、增上缘
什么是增上缘呢?就是你念佛,跟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感应道交, 佛的大悲心, 在临命终的时候加持你、 摄受你到极乐世界,这是一个增上缘。佛的大慈悲愿力是增上缘,我们的自性功德力是亲因缘。这是讲到往生的因缘。
往生以后是什么境界呢?「以根身则莲华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根身,它不是胎生,是莲华化生,意生身,没有生老病死。这个死是很重要,没有死亡很重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没有死亡的,因为你到那个地方去,你那个有漏的生命,在三大阿僧祇劫,决定能够改变,转成清净法身,决定!因为那个地方有弥陀的说法,有色声香味触法的说法。
「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它也是寿命无量,这个地方,世界的功德力,古人在解释《阿弥陀经》,他把《阿弥陀经》 的体, 他说极乐世界就是 「常乐我净」 , 为什么呢?极乐世界的寿命是无量无边,恒「常」相续;极乐世界的境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都是快乐的;极乐世界是「我」,这个我就是自在,你到那个地方去,你希望你的八功德水温度要什么温度,它能够随心所现;你吃饭的时候,你是希望什么样的饭菜,它也能够随你的意识而有变化,它是完全自在的境界,常乐我净。第三个是特别重要,就是说,极乐世界那种胜妙的五尘,它不但提供你一种快乐的感受,而且它能够使令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就是说你在那个地方吃一碗饭洗个澡,喔!你的道业增上、罪障消除。
所以我们要看看《阿弥陀经》你会知道,阿弥陀佛实在是大悲心大慈悲,祂知道我们凡夫,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无所住」,谁做的到呢?我们是有所住,这凡夫当然有所住。阿弥陀佛怎么办呢,以毒攻毒,好!你喜欢住在色声香味触法,我就把这个清净的功德,安排在色声香味触法,你在那个地方,你不一定要摄心,你到那个地方去,「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欣赏一下这个宝树,听到这个声音以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到极乐世界喝喝八功德水的甘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这种境界。
所以蕅益大师解释,《弥陀要解》,说极乐世界是五尘说法,色声香味触,五尘说法。我们娑婆世界只有一声说法,佛陀不能说把这个「道」放在饭上,只有文以载道。极乐世界,你读过《阿弥陀经要解》你知道,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去听;有时候我们心里想要寂静,一个人。但是我想听法怎么办呢,鸟类来为你说法,「白鹤、孔雀、鹦鹉、舍利」,牠来为你说法,这些鸟类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变化出来,牠们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是种自在境界。所以我们今天在抉择归依处,你不要说「天」很好,天会让你堕落,阿弥陀佛那种快乐的安排,祂能够使令你转凡成圣,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祂把所有清净的功德, 都放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里面,你一吃到、一接触,你道业就增进了,是这种境界。所以我们凡夫的心情,的确是觉得很契机。
我看 《尊者阿迦曼传》 , 有一次尊者阿迦曼开示涅盘的功德,他说这个涅盘是不生不灭,离开了生死,离开了一切。有一个比丘就打妄想,他说这个涅盘什么都没有,也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也没有人,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涅盘是很枯躁无味的,尊者阿迦曼就喝斥他,说:你这个人根本就没资格修行。当然站在小乘的境界是应该喝斥, 但是我想这个比丘可能是过去有大乘的善根,我们看看大乘的涅盘不是!大乘的涅盘是很有人情味的。你到极乐世界它不是空空洞洞,你也得到一个果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具足五种神通,我今天希望到药师佛那个地方,去听听药师法门;明天我的心情想到弥勒菩萨这个地方,去闻唯识学,你那个神通满你所愿,是这种境界。所以阿弥陀佛,你要想一想真的是感动,阿弥陀佛的慈悲心,祂知道我们凡夫的心情是怎么回事,祂知道,为实施权。所以说我们抉择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归依处,这个地方是真的是需要的。
夏莲居老居士他知道净土法门以后,黄念祖就是他的徒弟,他在录音带说,夏莲居老居士遇到净土法门以后,他笑了一天,很高兴,他说:哎呀!有办法了。夏莲居老居士本来是修密宗的,这个自力法门断烦恼是不容易, 夏莲居老居士他得到净土法门以后,他就:哎呀!有办法可以出三界了!他说他笑了整整一天。所以我们这样子看一看, 这个地方的确是归依处,而且去也不难,的确不难,带业往生。后面我们会说到它整个修行的标准。所以印祖说:「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极乐世界,印光大师说:非九界的众生所能够明了,惟佛与佛方能证知。所以极乐世界的功德,我们看《阿弥陀经》流通分,是六方佛流通,蕅益大师说:等觉菩萨没有资格流通净土法门,因为「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等觉菩萨还没有净土,他是一种功德果报。
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九界的圣人不能够知道的,哪是我们凡夫能够理解的境界呢?我们只有仰信,佛陀这样子讲,我们就相信了,我们就抉择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归依处。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