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2页)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
丙三、结示劝修
这一科是讲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在这一科当中,印祖告诉我们,我们念佛的人,必须要确认我们修行的目标,所谓真正为了解脱生死的痛苦,发起一种追求无上菩提的心。这一科是有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厌离娑婆;第二个是欣求极乐。
首先厌离娑婆,印祖要我们思惟三世的因果,思惟我们过去生,曾经依止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造作了很多的恶业,杀盗淫妄,乃至于五逆、谤法的罪业。而这些罪业都积集在我们这一念的心中,随时会遇到烦恼因缘的滋润,就使令我们到三恶道去受苦了。所以三界不是一个安稳的住处,我们说厌离娑婆,娑婆世界不是我们的安稳住处, 我们内心到底应该是要追求什么样的境界呢?就是所谓的欣求极乐。
在第二科当中,印祖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正庄严,正报的身心、依报的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跟诸天要有所简别,很多人念佛人,嘴巴不讲,但是他内心当中,深深地爱着诸天的欲乐,这样子就使令他以念佛的净行,在诸天里面得一个果报。印光大师说,这个情况,就好像是拿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一样, 太可惜了, 怎么说咧?因为诸天的欲乐是非常美妙不可思议,但是它有两种过患:
第一个,它有无常败坏的过患。诸天的快乐现行时候,你的身心是非常的快乐。但是诸天的身体,一生当中没有老没有病;他一生不老,他的生相庄严美妙;一生也不生病,他一生病的时候,这个五衰相现,就是你要死亡。你在没有死亡之前,你那个身体不必工作,衣食自然,也没有老的痛苦、没有病的痛苦,一生就是为了享受而生活,享受种种五欲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会失掉、会坏失。坏失以后, 又使令我们到三恶道去了,所以这种快乐是不究竟、不坚固的。
其次,诸天的快乐会增长我们的颠倒想。因为这个五欲的快乐是有漏的境界,我们在那个五欲的境界里面,会增长我们烦恼的等流。所以在经论上说:从欲界天来到人间的人,心中的欲望特别强,色界、无色界会好一点,如果从欲界天来到人间,那个欲特别重,修行障碍,所以它有这两种的过患。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它却是一种究竟,没有过患。因为它的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其次,因为极乐世界的妙乐,不管是身心,正报的身心、依报的宫殿楼阁,它在美妙当中,使令我们内心接触这种庄严,「自然皆生念佛、 念法、 念僧之心」 ,因为它是阿弥陀佛清净法身所变现的, 不是众生有漏业力所感的可乐果报。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抉择下一辈子,到底要去哪里受生的时候,你必须把诸天的欲乐,所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它也是这样子,跟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内容,要简别出来。你不简别出来,含糊拢统,你内心可能会有问题,你内心对这个目标的确认有问题的时候,会使令你所有的善业,所有持名的功德,这个方向就会有偏差,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了。所以我们在抉择我们整个修行的目标,确认!一定要非常的清楚而明确,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抉择我所有的善业、所有持名的功德都回向,只有一个地方而已,就是往生净土,所谓的欣求极乐。经过这两方面的抉择思惟,生起了菩提心,这一科我们再作一个总结,结示劝修。
我们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 复陈慧超居士书—
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
第一段、「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
这个是印祖先讲出念佛人的通病。念佛人也参加佛七,平常在佛堂也做定课,但是不能恳切,就是我们念佛的力量发挥不出来, 心中也念佛, 但是也打妄想;也打妄想,也念佛,很难做到真正的去归依这个名号,很难至诚恳切。为么会有这种的情况呢?印祖就讲出了一个真正的因缘,「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我们修净土的人,有时候会忽略圣道门的重要性,其实圣道门是可以帮助净土的。就是我们念佛,有的时候什么都不分别,就是一路念佛,我们内心当中,没有一种娑婆苦的危机意识,使令我们要解脱生死的心就不强,这种动机的力量不强,使令我们念佛就没有力量,感觉上今生了生死也可以,不了生死也可以,这是悠悠泛泛。
所以这个地方,印祖特别告诉我们「不知」,就是你很难能够真正的透过你的智慧抉择,如实的了知,就是那个苦的觉受,你不能够生起来。不能生起来,你修行就没有力量。所以这个地方,不知娑婆世界的这种苦恼过患,我们也不能够如实的去抉择极乐世界的快乐, 这是我们不能恳切的主要原因,这是我们念佛人的一个通病。要怎么办呢?印祖告我们一个办法。
「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
我们先看看今生的因缘:「若念」,那个「念」就是观想,思惟观察。怎么观察?这个观察不是打妄想,如理思惟,随顺佛陀的圣教去观察,观察「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你想我现在念佛打妄想,但是呢,「人身难得」,我无量劫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里面待过去的。好不容易,我的生命当中有五戒、十善的善业,喔!今生得到一个人身。人身是修行的一个法器,在整个六道当中, 只有人的果报能够修行圣道,其它的果报都不可以, 非常的困难。三恶道是整天受苦恼的逼迫,他的心没办法专注。诸天的五欲乐太迷惑人了,他要专心的修行也没办法,他那个胜妙五尘,色声香味触,那个妙乐太殊胜了。所以只有人的果报是能够成就圣道的。所以我们今天得到人的报,喔!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佛法难遇, 净土法门更为难遇」 , 我们得到一个人的果报,还必须要有佛法的住世。佛陀的法有正法、像法、末法,起码要有末法,虽然那些菩萨圣人灭度,但是语言文字的佛法还在,这件事情也是很难得的,有佛法的住世,特别有净土法门,这种他力门、果地教的一个法门住世,这件事情是一个殊胜的因缘。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我们今生这两个殊胜的因缘都具足,如果我们「不一心念佛」,把这一生空过了,等到「一气不来」,我们生命是有限的, 总有一天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 ,「定」就是决定,决定会随着我们过去生,或者今生所造的杀盗淫妄,看那一个恶业最重,就牵引我们到三恶道去长劫受苦,了无止尽。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去观察生命的真相,不要被现前的暂时安乐所迷惑。
「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想到未来地狱的苦,来刺激我们的精进。「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一科我们看附表第三。发菩提心在我们净土法门也是相当的重要,它是所有大乘的共修法门,只要你是大乘佛法,都是要发菩提心的。这个附表分成两段:
第一个是约圣教量来说明,我们看内容。
附表三 — [ 思地狱苦,发菩提心 ]。
(一)「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之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往生论注》—
这个是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他提出依止《无量寿经》的圣教量,来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在《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当中,它有总相跟别相。
就着别相:「行有优劣」,这三种修行人有优、有劣,分成三辈:上辈是舍家出欲而做沙门,就是能够出家。出家以后严持净戒、修诸功德,这个人很难得,能够弃舍世间的五欲,做一个出家人。出家以后严持净戒、修诸功德,这是第一种。第二个,虽不能出家,但是奉持斋戒,供养三宝,多少修善。他的因缘是没办法出家的,有家庭的系缚。他在家的时候,也能够多少奉持斋戒 ,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而且供养三宝,多少修善。当然在家人的积功累德就是比较有限,这个是中辈的。第三个,虽不能出家,而且不能修诸功德,但是闻三宝功德,欢喜信乐,他的能力,你要他修诸功德是没办法办到的。但是他听到三宝功德,听到有人修善,他欢喜信乐,随喜赞叹,这个是第三辈的人。这个是就着他修行上有优、有劣,而分出三辈的别相。
但是就它的总相来说, 「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 。所以《无量寿经》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个往生的正因,这个是说明菩提心,它是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什么是菩提心的内涵呢?
以下说明:
「此无上菩提心, 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之心。」
这个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就是说我们一个念佛人,我们内心的思想,希望依止我们念佛的功德力,急速的成就无上的圆满佛果,拥有作佛的心。我们希望能够改造现在的生命,不希望在三界里面流转,就算是诸天的快乐,我们也不愿受生,这个有漏的世界,多诸过患。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我们为什么要成佛呢?就是要广度一切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因为只有成佛才能够究竟的度一切众生。怎么度众生呢?「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之心」,佛陀度众生,当然他有佛国土,他有依报正报的庄严,来摄取众生到他的国土去修行。所以这个菩提心,它有
三个次第:
一、愿作佛心
二、度众生心
三、接引众生到他的国土去修行。
这个是说明菩提心的内涵。
第三科是个结劝了。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为什么呢?「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这个地方要注意,如果我们念佛人,内心没有一个要成就佛道的心,你没有这种成就佛道的心,你为什么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呢?「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这个众生的业感,跟你的内心有关,你内心跟烦恼相应,你的业感完全是跟烦恼相应。你是烦恼所发动的,那你的业力是有漏的业力,以后的果报一定是有漏的。不可能你依止烦恼发动,而去招感清净国土,无有是事,这个因果法则是说不过去的。
就算你带业往生,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二个本质都应该要一样的,你一定是依止清净的愿力,才能够跟弥陀清净的大悲愿力接触,感应道交,不可能说你内心依止烦恼,而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没有这回件事,世间上的事情不可能违背缘起法则。如果我们今天以一种烦恼心态:哦!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快乐,你以一种想要去受用快乐,这种烦恼相应的时候,也是不能往生的,你所有的善业,就使令你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不是阿弥陀佛不救拔你,你跟本没辨法跟他感应道交,你跟弥陀的清净本愿没办法相应,佛陀也没办法,这个地方要注意!
所以昙鸾大师的慈悲,「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了乐,这个乐,特别是为了五欲乐愿生故,亦当不能往生。所以我们往生净土,我们的心情: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追求无上菩提的关系,我们必需要往生到净土,因为那个地方有不退转的功德,是这种心情,才能够跟弥陀本愿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这个地方是依止《无量寿经》的圣教量来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个再约教理,从缘起的教理,用理论来推敲。我们看元晓大师怎么说。
(二) 「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
— 元晓大师 —
「此心」,这个菩提心呢,我们发了一种想成佛的心以后,这是个因地,它的正式果报是无上菩提。当然,这个因能够成就果报的快慢,就看我们精进,它的正式果报在无上菩提。但是它在得果报之前有一个华报,华报在净土,所以我们说: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是我们的究竟目标。但是我们思惟这个三界的生死,多诸过患,很容易使令我们退转菩提心,所以我们应该要求生阿弥陀佛国,那个地方所提供的正报、依报,能够使令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换句话说,我们那一念心,在极乐世界得果报以后,决定能够圆证三不退,决定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我们的华报在净土。
为什这样讲呢?「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攀缘的法界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一个广大的空间;时间来说,是尽未来际的去度化众生。这是一种时空无尽。不像阿罗汉,阿罗汉也多少会度众生,但是他一旦入涅盘以后,他跟众生就没办法接触了,你忆念他的名号,他也没办法感应道交,所以阿罗汉在度众生,他一期生灭而已,他不是长远无限,时间上是有限量。我们因地所发的是一种时空无量的愿,所以最后的果报「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所以极乐世界依报的国土,空间是广大无边,它的寿命也是一个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这个因果是相符合的。
「除菩提心,无能当此!」你想想看,极乐世界是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 是一个长远的正报寿命,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菩提心,当然是不可能跟它相应。譬如说,我们修行人,大致上有三种的心情,会想要离苦得乐的人,有三种心情:
第一个是求增上生。就是我为什么要修行呢,我希望我下辈子能够更好,下辈子能够做国王、转轮圣王,或者诸天,乃至于色界、无色界,这种殊胜的欲乐,这是一种人,是增上生。
第二种人是出离心。他能够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观察三界的果报,都是苦恼的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种清净无为的涅盘。在涅盘当中,生死不可得,烦恼不可得,业力不可得,惑业苦完全停,但是没有佛土的庄严。
第三种人是菩提心。他所追求的是一个诸佛圆满的依正庄严,正报的法身的庄严,依报的国土庄严。所以极乐世界,它正是一个大乘不共于二乘的一个佛国庄严,因为它不是一个三界有漏的国土,它也不是二乘偏真涅盘,它是一个大乘善根界,世亲菩萨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谦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它有依正庄严,所以它的果报是一个大乘的果报,你的因地没有菩提心,「无能当此」,没有办法相应。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依止圣教量,跟从缘起教理的推断,来抉择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我们再回到讲义,「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个第二段。我们来看第三段: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这个菩提心的内涵它是二个:第一个上求佛道。其次呢,我们观察一切如母的众生,在苦恼当中,这些都是我们过去的母亲,我们也有责任来救拔他们,这是有下化众生的心。有上求佛道,也有下化众生的心。这个心一发动起来的时候,这个菩提心一发动,你真正经过智慧抉择,发起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的时候,即使你还没有实践,那就不可思议。
我们看它的功德,「如器受电,如药加硫」。电器要没有电力的时候,这个电器就没有力量,所以这个电器有电力的时候,这个修行就不同。或是这个火药加上硫黄,这个力量更大,功德力增大,修行也迅速。它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追求无上菩提的心,你有一种使命感: 「我为什么要修行?我要急速的圆满佛果,我要赶快的以我修行的功德,到十方世界去广泛的度化一切苦恼众生。」你有这个菩提心在摄持你,你在拜佛、念佛就不同,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的福德善根所能够比喻,不是你平常的一天一天悠悠泛泛那个力量,所能够比喻的。
我上次到南普陀去,有一个法师,他在南普陀带了一个念佛会,他每天带了几个念佛人,从二点念到四点半,二个半小时,每天的。他告诉我说,他的心态就是时间一来,一到他就开始,不管人来多少,他不看人多少,只要时间一到,他就开始念佛、拜佛、打坐,每天念二支香,念二个半小时,念了八个月。他告诉我说有七、八个菩萨风雨无阻,没有间断,七、八个,台中莲社的那几个菩萨告诉他说,他们这一生只有一个目标,拼往生,其它都不想,他整个身心世界,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是一个愿力,今生要急速的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其中有一个菩萨,她是怎么回事呢?她告诉那个法师说:她过去曾经得过**颈癌,而且她发现的时候,已经第三期。那她的子女很孝顺,她的子女赚很多钱,要给她去医治,这个老菩萨她把这个钱完全拿去布施,医生她不看,她觉得看医生也没有用,她不但是钱财布施,只要有往生的人要助念,她不知道便罢,只要你一通知到她,她绝对是从头念到你断气为止,否则她不会离开,任劳任怨,完全无所求,只要有人助念她就去,或者那一个地方有人在修行,她就去为人家做义工,平常就精进念佛,万缘放下,念了几年以后,喔!这个**颈癌被她给念好了。所以那个人真正把「菩提心」发起来。
发起菩提心的人,他的生命观跟我们不同,我们凡夫的境界是依止无明,无明缘行,我们认为「有所得」,我一切的造作,一定要使令我得到快乐、得到荣耀、得到眷属。但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他是修「舍」,舍掉我的荣耀、舍掉我的眷属、乃至于舍掉我的生命,一切都「舍」。这样子的心态,正是跟菩提心相应。这个法师告诉我,我很感动!一个老菩萨她能够有这种境界,能够转变这么大的业力,我相信她净业是成就的,否则她不可能开展出那么殊胜的华报,把重大的癌细胞转变过来,医学上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这个菩提心一发动的时候,那个修行的勇猛精进,那是不得了的,那个修行的角度,是修舍而不是修得,舍的境界。这个地方讲,菩提心一发动的时候即「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不是我们悠悠泛泛这种善根福德所能比较的,那个力量是不同的。
这是讲第一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思惟自身的苦,思惟他人的苦,生起一个追求无上菩提的心,以这种心情来求生阿弥陀佛国,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这是一个目标的确认。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个第一科、第二科,是整个净土修行的主要内容,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一个目标的确认,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一样。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一种修行,好像一个人的脚,目足双运,使令我们能够很正确、很迅速的到达目的地。所以这是一个行门,前面是一个愿门,这是一个行门。
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分二:初、总标。二、别释。今 初。
先做一个总标拢总的说明,我们请合掌。
丙一、总标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 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
— 一函遍复 —
我们看脉络分析,分成两大段:第一段是赞叹净土的殊胜;第二段说明净土的三资粮。请看第一段。「净土法门」,以下分三段来形容净土法门:
第一段,「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法门的殊胜,它能够「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贤,他也能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你看《华严经》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是一样,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急速圆满佛果。乃至于《观经》的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众生,也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这个法门的殊胜,真正是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利钝全收。这个法门的确是很特别的。
「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这个是弥陀如来的大悲心,普遍的为一切的,不管是圣人,乃至于等觉菩萨 ,乃至于凡夫里面的五逆、十恶众生,做什么?「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净土法门的殊胜,它不必你要多生多劫。一般的圣道门,不要说大乘,大乘的信心要坚固,「信」成就要一万劫,不要说是断烦恼。因为大乘发菩提心以后要积功累德。积功累德的时候,他对于断烦恼这件事会比较缓慢,他积集福德资粮,来到众生的尘劳世界,使令他的心散乱,但是这是他的业力,因为大悲心的关系。所以就着断烦恼这方面来说,大乘刚开始就会比二乘慢,断烦恼来说。
大乘我们不说,那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以小乘来说好了,小乘最利根的要三生,就是说,你一开始接触佛法,栽培善根,第一生。到了第二生的时候,你又没有任何差错,这当中没有破梵行,又能够继续出家相续的用功,前一生的善根,从前面的这个「生」,而转成熟,你又往生了,又死掉了。死掉了以后,第三生又没有差错,又在人间得果报,这个临命终的时候,没有烦恼现前,来滋润恶业,又能够依止你的业力,在人间得果报。不过这当中,不能在天上得果报,在天上得果报就完蛋了,所以一般的修行人,他们临终的时候,都发愿下辈子继续做人,继续遇到有三宝的住世。到了第三生的时候,他又继续的出家,依止小乘法,种、熟、脱,第三生的烦恼脱落,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是最利根的三生,而且这三生当中,不能有一生有差错,不能遇到恶因缘,包括硬贼、包括软贼,都不能遇到,都要一切风平浪静,完全都是一个修行的因缘现前,那是三生。
但是你看净土法门,「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这个地方,这个净土的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是一个当生成就的法门,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我们碰到这个法门,也不是很相信;相信的话,也相信的不彻底。相信不彻底,修行起来就没什么力量,这件事情就很悲哀了。为什么呢?因为今天,如果你失去净土的因缘,表示你一定要面临多生多劫的生死痛苦,一定要的,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只要你是凡夫,如果你没有把握这个法门,表示你即将要面对未来的生死大海,看起来就是一望无涯,看不到边的。所以讲这件事情就很悲哀,很悲哀。这无量劫的生死,我们有很多退堕的因缘,谁也不敢保证。这个地方就是要我们只有一心归命净土法门。
怎么修行净土法门,
第二段:「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就是信愿行三种资粮,是我们的修行宗旨。这是标出它的三个资粮,以下就是说明它的内容。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我们先解释这个「信」。这个信心的栽培在净土特别重要、特别重要,我们看它的内涵,印祖他是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个次第,「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
这个信,不是我们现在听到以后,完全不加以思惟就相信,你这种相信是不够深入。换句话说,你那种「信」没有把疑根拔掉,你那个「信」是容易退转的。你一定是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就是说,我们听到佛陀说三界是一个火宅,我们内心的感觉怎么样,我们感觉,当然我们对佛陀是有信心的,但是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觉得真的是火宅吗?真的吗?这表示什么?内心深处有疑根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