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1/2页)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倒数第四行:
「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这一段是说明我们念佛人所成就的一个功德相上,这一科是讲到念佛的修因及证果。在因地当中,印祖分成两科:
第一、「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
这个是在佛堂当中早晚的定课,我们刚开始念佛的人,我们这一念散乱心的势力是很强大的,所以你刚开始要把一切的工作、万缘都放下,专心的念佛。「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以这一念的佛号, 重复的来熏习我们这一念的妄想, 使令我们在妄想当中,经过你一次一次的念佛,它能够在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中,成就一种清净的力量,就是在污泥当中,生出一朵小莲花出来,这个是一种静中修,先成就一种清净的念力。
第二、「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
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们一个人不是没事干的,总有一些事情要做,这个时候或者是行、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乃至于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你只要有因缘, 你就把你在念佛堂所栽培的那个念力,再把它提起来。你单独的提你的佛号,这个就是「一切」。你的身体可能有工作,但是你内心当中还是一样,一句弥陀念诵听。古人说:「终日走街坊, 心中念佛忙」 。你的身体是在行住坐卧,但是你的内心 「心中念佛忙」 , 这当然都是要有前面的静中修的基础, 这是动中修。
要修到什么程度呢,「念兹在兹」,就是说我们念佛的目的,当然能够断烦恼最好,但起码的标准要达到「念兹在兹」。什么叫「念兹在兹」呢,其实印祖也解释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个造次,就是很急遽、很匆忙的样子,有紧急的情况发生了,乃至于颠沛,就是很狼狈困顿的样子。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一切法因缘生,我们这一念心它是受熏习的,它受你的造作、你的业力来熏习,这句佛号经过你这样子,重复的在心中一次一次的熏习,它就由生转熟。其次,那个烦恼的势力,贪烦恼、瞋烦恼,它被你的佛号一次一次的折损以后,它由熟转生,这个时候在你内心当中,烦恼虽然是在的,但是你的内心当中,佛号的力量是最大力量。乃至于印光大师说: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烦恼活动的时候,贪烦恼、瞋烦恼活动的时候,你过去在念佛堂,在平常念佛的势力,你一提起来,佛号在心中一运转,烦恼就不动,你有这种功德力。在所有的内心等流当中,佛号是最强大的等流性,这个时候要以祖师来说呢,「净业成就,往生有分」。这个就是一种功德消长,念兹在兹。这个时候你念佛起来都是有味道的,这个佛号有味道,不是我们刚开始觉得念起来好像没什么法喜,这个时候念起来,佛号散发出功德力,你能够感觉得出来,你真的知道这是「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你内心跟佛号的距离很接近,这个就是「念兹在兹」,这是一种功德相状,这是一种正修的因跟果。我们再看
第三、「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
这个地方是一种助行,前面是一种正行。这个助行怎么说呢,天台智者大师讲「对治助开」。就是说,天台宗修止观有十个次第:第一个是真正发心,乃至于遵修止观,这个遵修止观是一个正行,我们怎么用功呢,就是由念住心,由慧观察,修止修观,修观修止。但是我们从这一念散乱的颠倒心,要趣向于那种止观双运,那个清净心, 有些人很顺利;但是有些人很多障碍。
譬如说,我们从这个地方要走到另外一个地方,有些人他很快就走过去了,中间什么事也没发生。有些人就发现了毒蛇、发现了老虎、乃至于有石头把他挡住了,他根本走不过去。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念佛当中,有些人一句佛号他提起来很快就成片,中间什么事情也没发生,风平浪静。有些人就不同,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会障碍你,业力障碍你,你的果报体、这个地方痛那个地方痛障碍你,这怎么回事呢,过去有重大的罪业。所以我们要「对治助开」,把这种障碍的因缘去掉,障碍佛号相续的因缘去掉。所以说要能够发露忏悔,对于过去所造的罪要能够发露忏悔。
为什么呢?印祖讲出一个道理:
「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先讲出一个忏悔的意义,就是「心净则佛土净」。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那是一种清净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要有罪业就不容易相应,罪业是不能够招感清净功德的,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怎么样呢,要能够发露忏悔,什么叫忏悔呢,「忏」就是止断未来非;这个「悔」呢,耻心于往犯。
先解释「悔」,悔就是耻心,羞耻对于过去所造的罪业,一种羞耻。这个「悔」是对望着过去,我们这一念心,去观察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或者已经学佛以后,我们也曾经有颠倒的时候,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个罪业一造作以后,前一剎那造作,下一剎那就变成一个种子,被我们的心识给保存下来,保存在我们这一念心的唯识的的心识当中。那怎么办呢,已经造的怎么办呢,怎么改变那个罪业的势力呢?
佛陀讲「悔」,就是你思惟你过去的罪业, 然后你深重的诃责自己,当然诃责是诃责那个烦恼,诃责能造业的烦恼,我不应该这样子做的,我在佛前深重的诃责自己。罪业也是无自性的,它也是因缘生,它加上你这个诃责的因缘以后,它会从所谓的增长业,转成不增长业。唯识说,它从一种强大的识,能够得果报的这个业力,转成不能得果报的,它业力羸弱。这个地方要注意, 要转成不增长业必须要「断相续心」 !就是你过去造罪业,那个烦恼的等流,被你一诃责以后,它势力被你消灭了,也就是说你依止贪烦恼、瞋烦恼,烦恼一诃责,它不活动。这样子烦恼一停止以后,罪业也跟着转,这个是「悔」,对望着过去罪业的一种羞耻诃责。
「忏」 是对望着未来,止断未来非。这个时候你在三宝面前,在你的上师面前发愿,从今以后不再造作。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今日的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个时候你发愿,以一种强大的愿力,来做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就是忏悔,这个是讲忏悔的方法跟意义。忏悔以后呢,必须改过迁善,这个地方提到的要能够「断相续心」,你相续心没有断,是不构成忏悔的!为什么呢?「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你烦恼的相续心,你没有把它诃责调伏,它的罪业还是在的,你忏悔不能折损它的业力,不行!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真正的忏悔,是要「断相续心」,你这样子一忏悔以后,它的罪业就不构成障碍,虽然有业,但是不能构成业障,因为它的势力薄弱,这是一个带业往生的关键,它不能障碍你的佛号,没办法障碍,这个是讲一种助行。
接着我们看第四段,这是我们这一科的正宗。就是「思惟苦谛」,怎么来发起菩提心呢。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这个是讲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想要一心,这个「欲」者希望,我们希望我们这一念心不贪外事,能够专心念佛,不贪求世间五欲的境界,专心来忆念这个佛号。这件事情是很困难的,非常的困难,这件事情是深深的违背我们过去的习气。我们这一念的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本性来说,我们每一个人这一念心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但是我们无量劫在生死中打滚,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这种业力的熏习,就构成各式各样的烦恼。拢总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烦恼,都是爱着世间的五欲乐,爱着财色名食睡,这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境界。我们有时候坐下来,凭良心讲,内心当中的等流性,我们要放纵自己的心情,就是这种境界,爱着财色名食睡。但是我们要转变,要把这种思想转变,就是「发菩提心」,我们开始要厌弃三界的生死,追求无上菩提,这就是要转变的。
这个转变,印祖讲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你刚开始在对治那个烦恼的等流性,你一定要有一个钢骨。所以修行人的个性,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藕断丝连是一个好人,你在世间能够做好人,但是你面对烦恼的时候,你就是跟烦恼,想要断他,但是又不忍心断,这样子你一辈子修没办法成就。你看看祖师大德的传记,看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尊者阿迦曼传、密勒日巴尊者传,每一个祖师修行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每一个祖师都是有钢骨的,面对烦恼的时候,就是这种境界,「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烦恼不能断,要他断」。我们一定要训练这一念心要有一个决断力,就是精进。意思是说——意断恶修善,勇悍为性。什么叫精进呢?当然每天拜很多佛也是精进。但是根本来说,你面对烦恼的时候能够「勇悍为性」,若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这个就是精进。你那个意志力,一点都不能动摇的,一点都没有任何人情夹杂在内心里面,这是一个钢骨,这是一个原则。
怎么能成就这样子呢,印祖就讲出一个办法。
「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主要的要能够成就这个钢骨,印光大师说「死」字,印光大师的佛堂,他把一个佛像旁边安一个「死」字。把这个死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这是譬喻把「死」这件事情,经常的放在眼前,提醒自己。
这个死字是怎么观呢,下面就详细说明。
「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这个就是一种智慧,天台宗五停心「多痴众生因缘观」,多痴,什么叫做痴呢?简单说就是无明,不能照见诸法的真谛跟俗谛的一种愚昧。要以佛法说,你是一个博士,但是你不了解因缘法,你是一个痴人。乃至于我们一个学佛人,我们要是正念不现前,一天过一天,特别我们要是出家久一点,业障也淡泊了,烦恼也不是很强烈,一天过一天,感觉到好像是风平浪静,贪烦恼也不活动,瞋烦恼也不活动,但这个是什么境界呢,痴烦恼的相应。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没有作因缘观,就是我们这一念的寂静心当中是怎么回事,我们不知道。佛陀在《阿含经》告诉阿难尊者说:阿难你看,你看那个大梵天王,当然大梵天王不是一个,有很多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有时候入定,有时候出定,他是初禅。祂说那个大梵天王他入定的时候,他那一念寂静的心当中,他感觉什么事都没有,风平浪静。但是以佛的眼睛来看这件事情,他那一念的寂静心当中,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在里面。所以我们就是要作因缘观,观察过去、观察现在、观察未来。
佛法讲因缘是讲三世,就是我们先观察过去,我们往过去的生命去观察,怎么样观察呢,「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我们过去有很多的生命,在人间得果报、在天上得果报,有种种的果报。每一期的果报当然都造很多业,这个业是怎么回事呢?「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大部分都是造恶业,而且业是无量无边。就是现在我们这一念心,当然我们这一念心有八识,我们这一念心,它不但是不断的生起作用,也蕴藏我们过去的很多业力。我们这一念心,感觉到现在好像什么事也没有,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但是其实不同!我们要入这个因缘观,哎呀!不得了!「所作恶业,无量无边」,我们这一念心聚集了过去生中所含摄的五逆十恶,种种的罪业在里面。这些罪业有多少呢,讲一个譬喻,「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当然业是没有形相的,但是「假设」,假设这个业就像抚尺一样,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假设把我们每一个人过去的恶业累积起来,十方的虚空不能容受。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就是我们这一念风平浪静的心中,它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在里面,我们要知道这件事,很多的罪业我们都还没得果报,这是对望过去。
再看现在我们现在是怎么回事呢。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
今生的因缘不错,过去生当中,我们有五戒、十善的善业,在三宝当中也栽培了善根。所以在整个修道当中,有两种殊胜因缘:
第一个、今得人身。在六道当中要能够成就解脱,转凡成圣,你一定是在「人身」是最好的,因为这个人的果报,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根,念力特别强。三恶道太苦恼了,心力不能集中;诸天的五欲乐太快乐了,他心力也不能集中。只有人的果报,他是苦乐参半,我们这一念心的念力强。
其次「又闻佛法」。你的念力强,又有佛法住世。你出生的时候,最好是在正法时代,佛陀住世,见到佛陀为你说法,最好!或者是像法,但起码要末法,就是你出世的时候佛陀灭度,阿罗汉圣人也灭度,但起码还有比丘、比丘尼,穿着出家衣服的僧宝,他能够弘传佛陀的教法,使令我们觉悟诸法的真理,这个也是很重要。
《瑜伽师地论》上说,成就圣道的两种因缘: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生于圣处。这个殊胜的处所,就是要有佛法住世。现在呢,我们看看现在的因缘是不错,又得到了人身,佛法正法过去了,像法过去了,至少语言文字还流传下来,整个修行的理论方法,明明白白的都纪录在经典里面,这件事情还是有希望,「苦集灭道」,这个「道」路还是很清楚,很清楚一条路的。我们看看现在因缘的确是值得把握!
再看看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未来是什么因缘呢?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假设我们不把握今生的生命来好好的念佛,求生西方,以后会有什么境界呢?这以下就说明了。我们前面说过,我们这一念,人类的这一念心,苦集灭道,积集无量无边的「集」谛,这个「集」就是烦恼跟罪业,「集」就是有招感性,有招感三恶道果报的特性,所以说我们要想,我今生要不解脱,这个事情就有很大的问题了。你看:
「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
这个罪业它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哪一生当中,临命终的时候,起烦恼来滋润它,它马上就得果报了,就到地狱去得果报了。这以下印祖讲出有四种地狱,前面两种地狱是跟火、跟热有关,后面两种地狱是跟刀割有关,这个地狱的现状,在 《地藏经》、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的很详细。我把它们两个的内容简单的说明。
第一个、镬汤地狱
先讲第一个、镬汤地狱。镬汤地狱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有地狱的狱卒,他拿一个大锅子,然后里面放很多油,还用火去烧锅子,油烧的很滚烫。滚烫以后,我们地狱的罪人,狱卒就拿叉子叉到我们的身体,就把这个身体丢到油锅里面去煮,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个肉跟油锅一接触,就破裂,最后就剩下一堆白骨,就是死亡。死亡以后,狱卒就把这个白骨挑起来丢到地上,丢到地上以后,春风吹又生,一阵凉风吹过来,这个白骨由于过去的业力,它又长出来肉,这个时候我们又醒过来,醒过来呢,狱卒又拿叉子刺这个身体,又丢到油锅里面去,重复的万死万生这种境界。宗喀巴大师说,这个地狱的众生,在这一期生命当中,只有在那一阵凉风吹过来的时候,有少许的快乐,其它都是在一个极大的痛苦当中,这个就是镬汤地狱。
第二个、 炉炭地狱。
所以众生业力的无边,果报也各式各样。这个果报,前面是油锅炸;这个果报呢,它是先把这个炉炭烧红,烧红以后,他就把这个人抓起来丢到炉炭上,直接跟炉炭接触。当然也是血肉爆裂,然后就起火燃烧,最后剩一堆白骨。狱卒也是拿叉子把这个白骨拿起来,又丢到地上。那么也是春风吹又生,这个时候又长出肉,又醒过来,醒过来以后,狱卒又把你抓住,又丢到炉炭上去。这一期生命当中,就是重复的受苦,其它什么事都没事干,就是这样子,一次一次的生死、死生,就是这种境界!这是属于火烧地狱有关的。
宗喀巴大师他讲完这个火烧地狱,他说:你可以试试看,你拿手去碰那个烧红的锅子,你一碰你就觉得很痛,这个自然反应就很痛,但是那只是一剎那的痛,这个地狱呢,经几多劫,你可以想想这件事情相当严重的。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修行特别的精进,就是他有智慧,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解决,以后问题很大的。这个「生死事大」!就是说这件事情我要不解决,我这一念心无量无边的罪业一发动起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是讲火烧地狱的境界。
第三个、剑树地狱
其次、 剑树。这个剑树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这个地狱的众生,他过去的业力,他就发现他在山上得果报。得果报呢,这个山上很多树,这个树风一吹,树叶掉下来,这个树叶就像刀剑一样,刺到他的身体。身体刺一刀,头上刺一刀,脚上刺一刀,如是的辗转,就把他给刺死。刺死以后,也是一样,春风吹又生。生了以后醒过来,好像什么事没有,但是,还是一样重复的身体辗转的被刺,乃至于死亡,这个是剑树地狱的境界。
第四个、刀山地狱
他这个地狱众生是化生的,他没有胎,他就是忽然间本无今有。你这一期生命结束,突然间你就在这个刀山里面产生一个生命体,一个五蕴了。这个刀山的五蕴的果报,那个色心,他一出现的时候,就发现旁边很多人,跟他一样都是刀山。刀山当中很多的虎狼狮子在追,追你就恐怖,就跑,就跑到刀山去,你的身体被刀山杀伤,乃至于死亡。死亡,也是一样春风吹又生。地狱的众生,他那一期生命,他所发现的生命,就是生活在那个空间,重复的生,重复的死;重复的死,重复的生。这样子经过多久呢?经过几多劫,经过几多劫。
在《宗镜录》上讲到一件事,永明延寿大师说:有一个四禅的人。在经论上说他入了四禅以后,他这一念心明静而住。明静而住,他突然起一个念头说,我应该看看我过去生命是什么境界,当然他四禅了,他这一念心一作意,他就看到过去的生命。过去在人得果报,在天得果报,他一直往前看。突然间看到有一生到地狱去了,这个境界就是「镬汤、炉炭、剑树、刀山」。他看到他过去在地狱受的苦,吓的毛细孔出血,这种境界。我们要是惊吓,我们吓的毛细孔出冷汗,这很严重了。但是《宗镜录》上说,这个修禅定的人,在禅定当中看到过去地狱的果报,他吓的毛细孔出血,这种境界!所以生死这件事情是很严重的。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当中,
宗喀巴大师说: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
他说你尽量懈怠,修行是很苦没错。但是你想一想,你这一念心很多问题、很多危机,储存在你的心中,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你敢这样子安稳住,好不容易得到一个人身,你今生有机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把这个三界的生死解决的,但是你这样子空过,你看看!这件事很严重的!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不应该安稳住的,这个是我们观察,我们有可能到地狱去的一种境界。
「纵出地狱,复堕饿鬼」。
好不容易把这个地狱的罪业给消灭,消灭以后,第二个重的罪业又得果报了,得什么果报呢?得一个饿鬼道的果报,饿鬼道是什么果报呢?
「腹大如海,咽细如针」,这个是他的身相,这个饿鬼道过去悭贪的业力,就是腹部很大,肚子凸出来,喉咙像针一样的细,这个是讲身形。他内心的感受是怎么回事呢?
「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他得不到饮食,所以饥渴虚弱,他也得不到水,所以喉中火然,这个喉咙就像火一样,长时间燃烧。
我过去曾经有断食的经验,有过一天、三天乃至于七天,最多的是七天,毕竟我们有时候以种种的苦行为助道,来训练自己的意志力。这个七天的断食,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也过去了,到第三天的时候,你那个饥饿的境界就不得了!它累积。所以我们有时候饭都吃的饱饱的,好像思惟苦谛,我们对身心的苦,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因缘所生法,你这个饮食的因缘一结束以后,你的心就会变化,那个苦的感受就会出现,就是「长劫饥虚,喉中火然」。
我过去读这个「度日如年」,没什么感觉,但是你要能够断食几天以后,你会发觉这一天是很难过的,好像这个时间,一秒钟要过去都很难,是这种境界。但是我有时候想,我就断食七天,饿鬼道几劫的时间没有吃饭、没有喝水。尤其是这个水,我们没有吃饭,能够维持很久;这个水,你要三十六个小时不喝水,你身体就受不了,我就断过三十六小时的水。你断过三十六个小时都不喝水,你的喉咙马上肿起来,就像有一颗小球塞住喉咙一样,而且是发红的,就有点这种境界,「喉中火然」,你感觉到好像有什么东西在烧你的喉咙,三十六个小时,一天半就这种境界了。所以我们要能够断食几天,你要来放大蒙山,你内心会很认真,你知道这个饿鬼道是个苦恼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他业力的支持,他不死亡,他五蕴的果报「色受想行识」,有他强大的悭贪业力在支持他不死。但是他那个饥饿是累积的,他今天没吃饭,明天又没吃饭;今天没喝水,明天也没喝水,这种需求饮食的心是不断增加的。
所以我过去在福严佛学院,有同学要跟我学蒙山,我规定他们:你先断食一天,我再教你蒙山。因为你断食一天以后,你学蒙山的心情就不同,你会对这个饿鬼道众生起大悲心,你会很认真。这当然是我们思惟自己,我们过去有无量的罪业,我今生不了生死,这个罪业会引导我到饿鬼道得果报。饿鬼道是什么境界呢?「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不要说吃到这个浆水,连这个水的名称都听不到,难得暂时之饱,的确是苦恼的境界。
「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
饿鬼道的罪业,经过几劫以后消失掉了。消失掉以后,第三个重的罪业,就使令我们在畜生道得果报。畜生道呢,「供人骑乘」,就是被人家骑过来、骑过去的,生命当中一点都没有自由,主人要到哪里,你就跟着到哪里,这还好一点;再差一点呢,「充人庖厨」,这个庖即是厨,就是把它宰割,把它煮来吃了。我们现在在杀畜生,有时候是很残忍的,那个吃法为了贪图口欲,有时候是活生生的拿来煎的,不是先把它杀死的,所以这个也是很严重,现在畜生的罪比过去的罪重。这是讲畜生道,得不到自由,而且有杀身之祸,这个是畜生道。
「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
好不容易,次第的把三恶道的罪业都消失了。消失以后,好不容易我们在过去的那一生当中,有栽培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它起现行了,做人。但是愚痴无知,到三恶道去不但是受苦,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在三恶道当中,你不能够遇到三宝。不遇到三宝,在佛法来说,这件事情是很严重的,就是愚痴无知,你不会有智慧,这个智慧不会自己生出来的,不是说你受苦就能够出生智慧,没有这回事情。
出生智慧有三种因缘: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要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才能够生起智慧。所以你在三恶道当中,你受大那么的苦,结果白白受苦了。譬如说我们修行也是很苦,三点半起床,但是就不同,我们这种苦,它在苦当中不断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福德资粮、智能资粮,那个功德力不断增胜。这个吃苦是能够了苦,这种苦是能够了苦,这个有代价的。但是在三恶道的苦,白白受大的苦。结果出来以后,智慧不但不增长,长时间离开三宝,所以从畜生道出来的人,看起来就是特别愚痴,你跟他讲因果,他不相信,第六意识特别暗钝。因为他长时间受苦,使令第六意识特别暗钝。
所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你要他造恶业,他很自然、他很习惯;你要他修一点善法,他感到很勉强。桎梏,桎者手铐,梏者脚镣,扣住手跟扣住脚的,你要他布施、持戒,要他来道场里面拜拜佛,他好像是要他的命一样,很困难、很困难的。因为他在长时间没有跟佛法栽培善根,离开佛法太远了。所以说这种情况再相续下去,「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糟糕,得到人身以后,他又去造业;造业以后,又到三恶道去了。
「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
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子的,得一个人身,人身当中呢,愚痴。这个人身,世间人就是:我要我今生得到最高的享受,什么事都能干,他也不看看过去,也不看未来的,及时行乐就好。及时行乐的思想,使令他今生为了自己得到很大快乐,就造很大罪业。得到罪业以后,就到三恶道去了。这就像轮子轮胎一样,就是这样子不断的轮回。想要出离,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因缘就是这样。因为你没有创造一个出离的因缘,没有这种因缘,当然没有这种事情出现。
所以印祖告诉我们,「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这个智慧,你这一念心要好好运用它,就是我们当然主要是念佛,念完佛以后,你想一想「多痴众生因缘观」,想想过去所造的罪业,都蕴藏在我这一念的第八识的心中。这个罪业它是怎么样呢?集者,招感性也,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在我们这一念心。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我这一念心随时发动出来,不得了!到地狱去、到饿鬼去、到畜生道去了。你这样子想一想,你就会下定决心,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你会下定决心,今生要了生死,你会精进,因为这件事情不处理是很严重的!这个地方是蕅益大师讲的痛念生死的苦,发菩提心。当然这个要重复的思惟,你思惟的越多次,印象越深刻。
我们修行人眼光放远一点,把生命看远一点,我们不是今生有生命的,我们过去有生命、现在有生命、未来有生命,你不是你今生没事就好, 你下辈子怎么办呢?这件事情谁能帮我们处理呢?你自己要处理的,所以这件事情我们想一想,这件事情的确是生死事大,你自然就能够勇猛精进,发起菩提心。这是讲思惟苦谛的一个办法。
我们再看第二段。丁二、痛念无常。前面的是对于三界的生死果报的一种思惟,这个是就着今生生命的一种思惟,就是我们应该精进,我们也确认: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应该要精进。应该什么时候才精进呢?这件事情就是要靠「无常」来思惟,我们先把印祖的开示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