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师秦长技以抗秦 (第1/2页)
摩叶上师叹道:“正是!我等要去往华氏城,将秦国消息告知阿育王孙与众位王公,好为应对秦人早做准备。”
靠他们这些人无法同秦国对抗,唯有他们孔雀国全国行动起来,才有可能抵挡秦国。
但深知大秦强大的摩叶上师明白,即便他们全国动员,上下齐心,也只是“有可能”和秦国对抗,而非一定。
秦国强出他们太多,且还在不断变强,而反观他们孔雀国,不仅没继续变强,甚至还有所衰退。
在阿育王时,他们孔雀国多么强盛,国内无人不服,外邦无人敢惹,可到了现在,阿育王孙对国内的统治力远不如阿育王,国内某些地区已经不遵从阿育王孙之令。
许多人仍旧流连于阿育王时代的荣光,不愿醒来,可阿育王的荣光已经远去,连最后一点余晖也要没入黑夜。
反而秦国却不同,虽历史悠久,存世已五百多年,却依旧生机勃勃,本就是一轮凌空大日,竟然还能散发出更强的光和热。
两相比较下,对于他们孔雀国的未来,摩叶上师等人其实心里充满了迷茫、悲观,大秦那般强,他们孔雀国谈何与之对抗?
然而,孔雀国终究是他们的国,还得尽力挽救!
一耽摩栗底贵族问道:“上师以为秦人一定会侵袭吾国?”
摩叶上师道:“以秦人展现出的尚武之性,及我等在秦国所遇,不说一定,只怕也十有八九。”
他们在秦国的那些遭遇,分明是秦人有意为之,而秦人的目的肯定不是他们这些人,而是他们所来自的孔雀国。
这名贵族又问:“秦国侵袭吾国,于其等有何好处?”
摩叶上师道:“或许要人,或许要地,或许会使我等为奴。秦人比我们强,其等侵袭过来,将我等击败,到时凡我等所有之物,秦人想要,便都能夺取。”
“而且,秦人与我等文化习俗不同,诸位不要认为秦人过来,便会友善待我等……”
说到这,摩叶上师顿了下,看了眼众人,才极有深意道:“若秦人的某些文化习俗传入民间,更会对我等不利。”
秦人可没有种姓制度,而房内这些人会有现在的地位权势,都是因为占了种姓制度的好处,要是秦人过来让那些首陀罗、达利特知道世界上还可以不存在种姓制度。
那他们如今的地位权势必会遭受激烈冲击,这可能比秦人直接以武力威胁他们更甚。
如果秦人只是以武力打败他们,他们大不了向秦人俯首称臣,秦国与他们孔雀国往来困难,且孔雀国疆域大、人口多,即使秦人派人过来管理,也不可能派太多人,最终还是得将统治管理的权力交给他们,每年让他们上缴一些好处。
虽然头上多了个秦爹,但他们的地位权势所受影响其实不大。
可如果秦国要将他们那些文化思想传入进来,尤其是秦国没有种姓制度这点,那将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地位权势。
秦人武力入侵过来可以接受,可秦人让他们地位权势动摇,那则不行,就好像不管谁当皇帝,只要能继续保住咱们士绅的利益就行,管他是李自成,还是野猪皮。
但摩叶上师纯属想多了,大秦不会刻意去修正孔雀国的种姓制度,这么“好”的制度当然要继续给他们留着,只要秦人在孔雀国种姓制度中属于最高级,那就行。
当然,大秦也不会直接表现出支持,毕竟种姓制度实在丑陋,以大秦要建立的国际形象,不适合公开支持。
对于孔雀国的种姓制度,李念早就给出了解决办法,不否认,也不支持,让其自行留着。
要是问:大秦一直以文明、正义、强大、美好标榜自身,可大秦身为孔雀国的宗主国,为何允许孔雀国继续保留种姓制度?
回答就是孔雀国自有其国情,在特殊国情之下,当以特殊方式进行处理,大秦也不好贸然干涉,即使身为孔雀国的宗主,也要对藩属国予以一定的尊重。
房内众人听懂了摩叶上师话中之意,神色变得更为严肃,可以允许秦人侵袭过来,大不了向秦人投降称臣,但不能允许秦人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
可让众人沮丧的是,他们不愿允许又能如何,如果他们对抗不了秦人,最终还是得由秦人说了算。
又一官员问道:“上师认为秦人会在何时侵袭吾国?”
摩叶上师思索了一番后,回道:“以秦人之强,目前未侵袭过来,只是因路途不易,短则三五年,长则十来年,等秦人有办法畅抵吾国时,便是其出兵之日。留给我等的时间只怕不多!”
又一官员道:“那在上师看来,要如何才能应对秦人?”
这个问题才是关键,摩叶上师等人在归来的途中,便已思考过要做怎样的准备,才能抵挡得住秦人。
他们所想出的答案是借鉴学习秦人的发展模式,如普及教育,使国内出现更多贤才,如提升工匠地位,让其等也能像秦人一样制作出各种奇妙之物,如停掉国内大规模的寺庙修建、神像制作,将人力和物力用于国家的发展上……
他们所想的很多,也很深入,但越想越发现难以做到,因为这等于是对孔雀国进行改造重塑。
可坐在王座上的那位阿育王孙,诸位王公,那些婆罗门的大祭祀们能够允许?便是此刻房内听他讲的众人,有多少会支持?
摩叶上师心中长叹一声,道:“要想应对秦人,就必须了解秦人,并学习秦人胜过我等之处,唯有如此,方有可能与秦人一较高下,在日后挡住其等侵袭!”
“其一,需像秦人那般重视贤才,秦国设‘咸阳大考’聚其国内众贤,选拔其中优者为官,使秦国上下官吏皆为贤士能人。”
“吾国之中也有许多贤才,然其等并不为官,也不为国竭智尽力,殊为可惜,当设法将其等选出,使之为吾国强盛出力。”
“除选拔贤才外,还要主动培养,要如秦人那般让更多人读书识字,如此才能出现更多可用之才。而在培养这些贤才之时,当像秦人一样使其等学习算学、格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