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32章 丞相手握十万雄兵,灭魏绰绰有余,陛下却还要增兵,这是为何?

第432章 丞相手握十万雄兵,灭魏绰绰有余,陛下却还要增兵,这是为何?

  第432章 丞相手握十万雄兵,灭魏绰绰有余,陛下却还要增兵,这是为何? (第1/2页)
  
  章武十七年,夏末。
  
  诸葛亮携汉朝大军,浩浩荡荡开入汉中地界。
  
  但见沿途村落凋敝,田地荒芜。
  
  偶有百姓远远望见军队,便惊慌逃窜,如见虎狼。
  
  原来,曹魏这几年为了组织北伐战事,一直在吸两川百姓的血。
  
  强征入伍,强征给养之事屡见不鲜。
  
  偶有反抗之民,皆被当地豪强与官府联手镇压。
  
  因为曹魏统治者非常聪明,他知道如此残酷剥削百姓,肯定会引来百姓的不满。
  
  所以他们并没有一边倒的得罪所有阶级。
  
  而是只压迫底层,至于掌握生产资料,与知识分子的士人豪强则予以拉拢。
  
  作为有时代局限性的底层百姓,面对官府与士人豪强的联手,那是无论如何都赢不了的。
  
  只能乖乖任凭曹魏政府剥削。
  
  所以,作为高祖皇帝的龙兴之地的汉中。
  
  如今也是生民凋敝,畏兵如虎。
  
  诸葛亮在四轮车上目睹此景,眉头深锁。
  
  是夜扎营后,他召众将议事,语气沉痛:
  
  “虽两国交兵,然累及黎庶,诚非吾所愿也。”
  
  “汉中百姓,亦是大汉子民啊。”
  
  次日清晨,
  
  诸葛亮命人备下太牢大礼,亲率文武官员至定军山前设祭。
  
  祭台高筑,三牲齐备,旌旗猎猎。
  
  诸葛亮整衣冠,执玉圭,朗声诵读祭文:
  
  “大汉丞相琅琊侯诸葛亮,谨以清酌庶羞,祭奠汉中山川之神。”
  
  “亮奉天子明诏,讨逆复汉,本为解民倒悬。”
  
  “然兵戈所至,生灵涂炭,此诚亮之过也。”
  
  “伏惟神明,佑我百姓,止息干戈。”
  
  祭文方毕,原本呼啸的狂风骤然停息,漫天愁云渐散。
  
  但觉清风习习,细雨霏霏。
  
  不过片刻,
  
  云开雾散,艳阳高照。
  
  三军将士见此异象,无不欢欣鼓舞。
  
  关兴兴奋地对张苞道:
  
  “此必吉兆也,天佑大汉!”
  
  是夜,
  
  诸葛亮在帐中批阅军报至三更,终因倦极伏案小憩。
  
  朦胧间,忽闻一阵清风拂过,帐中烛火摇曳。
  
  抬头时,见一人飘然而入。
  
  纶巾羽扇,鹤氅皂绦。
  
  面如冠玉,目若朗星。
  
  身高八尺,气度超然若仙。
  
  诸葛亮惊而起立,执礼相问:
  
  “公何人也?”
  
  来人微微一笑,声若清泉击玉:
  
  “今早重承见顾。”
  
  “吾有片言相告:今汉祚将兴,天命在刘。”
  
  “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
  
  “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
  
  言讫,拂袖转身。
  
  诸葛亮急欲挽留:
  
  “仙师留步!”
  
  却觉一阵眩晕,猛然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
  
  帐外更鼓正敲四更,诸葛亮回味梦中言语,心绪难平。
  
  即刻传令:
  
  “请行军司马赵直来见。”
  
  不过片刻,赵直疾步入帐:
  
  “丞相深夜相召,不知有何要事?”
  
  诸葛亮将梦中情形细细道来,末了问道:
  
  “闻卿善解梦,此梦主何吉凶?”
  
  赵直凝思片刻,忽然抚掌:
  
  “昔年张天师曾在此创立道教,广施仁德。”
  
  “想来是天师怜惜两川生灵,特来点化丞相。”
  
  诸葛亮恍然大悟,当即传令三军。
  
  立白旗一面,上书“保国安民”四个大字。
  
  并颁下严令:所到之处,如妄杀一人者偿命。
  
  更不许擅取百姓一物,违令者军法处置。
  
  翌日行军途中,
  
  时近正午,烈日当空。
  
  一队士兵行至橘林旁,见树上金灿灿的橘子挂满枝头,个个喉头滚动。
  
  一个新兵实在耐不住口渴,伸手便要摘取。
  
  忽闻一声断喝:
  
  “住手!”
  
  李治快步走来,面色严峻:
  
  “丞相有令,不得擅取百姓一物,你岂敢违抗?”
  
  那新兵慌忙跪地求饶:
  
  “李将军恕罪!小的实在是口渴难耐。”
  
  “军令如山!”
  
  李治厉声道,“来人,依律鞭笞三十!”
  
  关银屏恰在附近巡视,闻声赶来。
  
  见那士兵年纪尚轻,面色惶恐,心生不忍,低声对李治道:
  
  “夫君,他初犯军纪,是否……”
  
  这关三小姐性格随他父亲,十分怜悯底层士兵。
  
  依照关羽的性格,他肯定不愿意重责这名稚嫩的小兵。
  
  反之,以粗粝暴虐的张飞性格来,他便狠得下心做此事。
  
  而李治则完全是出于军律律法,他摇头正色说道:
  
  “……夫人,慈不掌兵。”
  
  “今日若饶一人,明日便会有十人效仿。”
  
  随即高声对众军士道,“丞相仁德,体恤百姓。”
  
  “我等既为王者之师,就当秋毫无犯。”
  
  “今日之事,以儆效尤!”
  
  鞭刑执行时,全军肃立观看。
  
  每一鞭落下,都让将士们心头震颤。
  
  行刑完毕,李治亲自为伤兵敷药,温言道:
  
  “非是我无情,实为军纪不容。”
  
  “你且记住这个教训,日后勿要再犯。”
  
  此事很快传遍全军,自此再无人敢违抗军令。
  
  数日后,大军行至乐城外十里处。
  
  探马来报,城中百姓听闻汉军纪律严明,已纷纷出城相迎。
  
  诸葛亮闻报,即命赵云率精兵一千先行入城,维持秩序。
  
  其余部队在城外扎营,不得惊扰百姓。
  
  次日清晨,
  
  诸葛亮轻车简从,只带关平、关兴等数将入城。
  
  但见街道两旁跪满了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
  
  一老翁颤巍巍上前,奉上一碗清水:
  
  “丞相仁德,老朽无以为敬,谨以清水表心意。”
  
  诸葛亮连忙下车,双手接过水碗,却不饮用,而是问道:
  
  “老丈,城中粮价几何?百姓可还过得去?”
  
  老翁垂泪道:
  
  “自夏侯楙驻守以来,横征暴敛,城中十室九空。”
  
  “幸得丞相仁军,我等才敢出城乞活。”
  
  诸葛亮闻言,当即传令:
  
  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减免赋税,与民休息。
  
  关银屏见一孩童饿得皮包骨头,心生怜悯,将自己的干粮尽数相赠。
  
  李治在旁看见,微微点头,也命亲兵将随身携带的粮食分发给老弱妇孺。
  
  便在此时,忽见一队百姓押着个五花大绑的汉子过来。
  
  为首的老者跪地禀报:
  
  “丞相,此人原是夏侯楙帐下税吏,平日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今日被小民等擒获,听凭丞相发落。”
  
  那税吏面如土色,连连磕头求饶。
  
  诸葛亮沉吟片刻,对百姓道:
  
  “此人罪恶,理当严惩。”
  
  “然亮既立‘保国安民’之誓,当以法度行事。”
  
  遂命关平:
  
  “将此人收押,细查其罪。”
  
  “若罪证确凿,依律处置。”
  
  “若有人诬告,也当还其清白。”
  
  百姓闻言,无不心悦诚服。
  
  是夜,诸葛亮召众将议事。
  
  费祎进言:
  
  “丞相仁德感天,如今汉中民心归附,实乃大幸。”
  
  “然我军粮草转运艰难,长久下去,恐难支撑。”
  
  诸葛亮羽扇轻摇:
  
  “……文伟所虑极是。”
  
  “亮已思得一计:可在汉中实行屯田,且战且耕。”
  
  “既可减轻蜀中负担,又能安顿流民。”
  
  李治出列道:
  
  “……丞相明鉴。”
  
  “末将愿领本部兵马,开垦荒地,以为表率。”
  
  关银屏也道:
  
  “末将也可率女兵营协助耕作。”
  
  诸葛亮欣然从之,批准了军民同耕于汉中的计划。
  
  这项计划实在必行。
  
  因为蜀中粮运困难,如果继续依靠关中、河南的粮食,将会成为洛阳朝廷的一个极大负担。
  
  反之,如果能够在汉中实现自给自足。
  
  那么汉军便有着充裕的时间,来进行伐蜀之战。
  
  这也是汉中的重要性。
  
  诸葛亮不愿意采取冒险计策的原因也在这里。
  
  只要稳扎稳打得到汉中,那么蜀道再是艰难。
  
  有汉中兜底,迟早能够打进成都。
  
  次日,汉中城外出现了一幅奇景:
  
  蜀军将士卸甲执锄,开荒种地。
  
  女兵营的姑娘们则帮着百姓修补房屋,照料伤病。
  
  一日,
  
  关银屏正率女兵在河边浣洗衣物,忽见上游漂来一具尸体。
  
  打捞上来后,发现是个年轻女子。
  
  怀中还紧紧抱着个婴儿,竟还有微弱气息。
  
  关银屏急忙命军医救治,亲自照料这个失去母亲的婴儿。
  
  消息传开,汉中百姓无不感动。
  
  半月后,诸葛亮巡视屯田情况。
  
  见麦苗青青,长势喜人,不禁欣慰。
  
  行至一村落,忽闻哭声震天。
  
  询问之下,方知是村中突发瘟疫,已死了十余人。
  
  诸葛亮立即命随行军医前往诊治,又调拨药材,亲自拟定药方。
  
  为防疫情扩散,他竟不顾众人劝阻,在疫区连住三日,直到疫情得到控制。
  
  临行时,全村百姓跪送十里,哭声动天。
  
  这日,诸葛亮正在帐中处理公务,忽报有百姓求见。
  
  来的是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奉上一卷竹简:
  
  “此乃汉中父老联名万民书,感念丞相仁德。”
  
  诸葛亮展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还按着红手印。
  
  最后写道:
  
  “丞相仁德,泽被苍生。”
  
  “汉中百姓,愿效死力。”
  
  当晚,诸葛亮独自登上城楼,远眺汉中夜景。
  
  但见万家灯火,炊烟袅袅,与月前荒凉景象判若两地。
  
  赵直不知何时来到身后,轻声道:
  
  “丞相可还记得月前之梦?”
  
  诸葛亮颔首:
  
  “天师点化,不敢或忘。”
  
  “为政者,当以民心为心。”
  
  这时,关平来报:
  
  有数百魏国降兵愿意归顺,请示如何安置。
  
  诸葛亮道:
  
  “愿留者,分给田地。”
  
  “愿归者,发放路费。”
  
  “切记,不可强留。”
  
  这道命令传出,反而有更多魏兵前来归降。
  
  诸葛亮见汉中局势渐渐稳定,又召集众将训话道: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今汉中已定,非但得一地,更得民心。”
  
  “望诸君谨记:民为邦本,本国邦宁。”
  
  于是,三军震服。
  
  ……
  
  洛阳城中,秋意渐浓。
  
  未央宫深处,刘备正与监国太子刘禅及几位重臣商议军政要务。
  
  “父皇,诸葛丞相自汉中来报,已平定汉中全境。”
  
  “现上书请示在汉中屯田养兵,待来年粮草充足再图成都。”
  
  刘禅恭敬地呈上奏疏,眉宇间透着几分犹豫。
  
  “只是……此事关系重大,儿臣不敢擅专。”
  
  “还请父皇定夺。”
  
  刘备接过竹简,细细阅览。
  
  其书略曰:
  
  “臣亮诚惶诚恐,谨奏圣主陛下:”
  
  “臣奉王命督师北伐,赖陛下神威,三军效命,今已克定汉中。”
  
  “旌旗所指,山河归附。”
  
  “诚可告慰高皇帝之灵,稍纾社稷之忧。”
  
  “然臣自入南郑以来,目击闾阎景象,不禁中夜抚膺,泫然涕下——”
  
  “所谓‘天府之土’,竟成荆棘纵横之地。”
  
  “往昔商贾络绎之衢,惟见狐兔出没之迹。”
  
  “田畴芜秽,仓廪空虚。”
  
  “百姓面有菜色,稚子啼饥号寒。”
  
  “询之故老,乃知曹贼西遁之际,徙民毁城,焚仓绝道。”
  
  “遂使秦巴膏腴,化作豺狼巢穴。”
  
  “臣观汉中形胜,北倚秦岭如屏,南枕巴山若障。”
  
  “沔水蜿蜒其腹,沃野绵延千里。”
  
  “昔萧何据此供高祖基业,张鲁凭之成一方霸图。”
  
  “今虽暂困兵燹,然地脉未损。”
  
  “若得善加经营,必复为龙兴之地。”
  
  “臣遂暂止兵锋,以一月之期行安民三策。”
  
  “其一,发军粮以赈鳏寡,缮甲兵以清匪患。”
  
  “其二,招流亡复其本业,贷耕牛助其垦殖。”
  
  “其三,削苛捐以苏民困,明律令以正风俗。”
  
  “今市井渐闻笑语,阡陌始见炊烟。”
  
  “更于河湄原隰,仿淮阴屯田旧制。”
  
  “分兵为屯,列栅为营。”
  
  “令士卒操戈则备战,释甲则扶犁。”
  
  “已开渠堰十二道,垦荒田三万顷。”
  
  “种粟栽桑,蓄豚养犊。”
  
  “待至秋深,当见黄云覆垄。”
  
  “及至明岁,可望仓廪盈溢。”
  
  “届时军粮自足,不复劳关中转运。”
  
  “士马饱腾,正宜向益州进军。”
  
  “昔高祖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今陛下委臣节钺,当固本培元,后发制人。”
  
  “蜀中虽云险塞,然曹叡暗弱,汉中方定,民心思汉久矣。”
  
  “若待来年春暖,携汉中积粟,率虎贲之师。”
  
  “出阳平而叩剑阁,则成都指日可下。”
  
  “较之悬军深入,馈饷不继,岂非万全乎?”
  
  “今遣偏师戍守险隘,广布斥候以察敌情。”
  
  “臣日则巡营劝农,夜则图划方略。”
  
  “必使军民同心,耕战两便。”
  
  “惟愿陛下少宽圣虑,善保龙体。”
  
  “待臣明年春汛奏凯,当献益州版籍于丹墀。”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章武十七年,秋八月,丞相臣诸葛亮谨奏。”
  
  诸葛亮提出明年再继续进兵益州的战略提议
  
  良久,刘备抚须颔首,沉吟道:
  
  “孔明深谋远虑,所奏甚合朕意。”
  
  “汉中初定,粮草转运艰难。”
  
  “若贸然进兵,恐生变故。”
  
  “屯田之策,实为上计。”
  
  他转向身旁的李翊:
  
  “李相,来年开春,可再组织一军支援孔明伐蜀。”
  
  “此事就交由你全权操办。”
  
  李翊躬身领命:
  
  “臣必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刘备略显疲惫地挥挥手:
  
  “今日议事至此,诸位且退下吧。”
  
  众臣鱼贯退出大殿。
  
  李翊刚回到相府,管家便来禀报:
  
  “相爷,今日已有数位大人递帖求见,都带着厚礼……”
  
  李翊微微一笑:
  
  “……意料之中。”
  
  “去,设宴三日后,宴请这些‘’有心人’。”
  
  三日后的相府,张灯结彩,宾客盈门。
  
  京中权贵几乎悉数到场,个个锦衣华服,笑语喧哗。
  
  酒过三巡,太仆羊衜举杯起身:
  
  “李相运筹帷幄,辅佐陛下平定天下,功绩冠绝古今。”
  
  “依老夫看,便是韩信、张良复生,亦未必能及啊!”
  
  众人纷纷附和,谀词如潮。
  
  李翊举杯环视众人,目光深邃:
  
  “……诸公过誉了。”
  
  “翊本郯县一介白身,得遇明主,侥幸才有今日。”
  
  “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需顺应历史的潮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