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啪啪打脸 (第1/2页)
下午三点的微博服务器,突然被一股汹涌的流量撞得微微发烫。
技术部紧急排查,才知道,原来罪魁祸首是张辰的一条微博——《环2》被定为R级,有人在搞手段,我必须去北美撕一场,等我的好消息~
没有花里胡哨的配图,没有长篇大论的铺垫,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透露出滚烫的战意。
“卧槽!张导这是要硬刚到底了?”
“我不知道R级是什么,但我知道,张导又要战斗了~”
“就喜欢张辰的这种劲头,不服输,就是干!”
“现实版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评论区的消息像瀑布一样往下刷,每秒都有上百条新留言冒出来。
这不是其他明星发的那些日常碎碎念,而是张辰的战书,是面对好莱坞不公正待遇最直白的反抗。
微博发布还没到三分钟,#张辰撕逼美国#的话题就像坐了火箭一样,从热搜榜尾一路飙升,直接冲破百万热度,稳稳钉在了热搜榜首的位置。
点进话题一看,阅读量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疯狂跳动,一百万、五百万、八百万……
短短五分钟,这个数字就冲破了千万大关,而且还在以每分钟几十万的速度持续暴涨。
就连微博内部员工都感叹,光靠一个张导就够养活微博了,那真是,几天就能出一个爆款话题。
上午的飞机秀热度还没下来,下午就远征阿美莉卡了。
粉丝们的视角则是这样的:
多少年了,多少年没见张导亮剑了。
自从张辰拿下国内第一后,国内就再没有人敢公开质疑他,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装逼打脸情节再也看不到了。
现在好了,张导终于重出江湖,并且这回他要手撕的,是老外。
粉丝们陷入疯狂,B站的弹幕区率先沦陷,不管是正在播放的机甲混剪视频,还是张辰过往采访的回放,屏幕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支持张导”“中国机甲加油”“张辰冲啊”!
有些粉丝嫌文字不够表达情绪,直接发满屏的“燃”“炸”“顶”,五颜六色的弹幕层层迭迭,几乎要把视频画面都盖住,那是属于粉丝们最直白也最热烈的声援。
就在大家还在为这条宣言热血沸腾的时候,张辰又更新了一条回复:“中国机甲,绝不低头!兄弟们,等着看我把 R撕成 PG。”
这句话一出,评论区彻底变成了粉丝们的“应援主战场”。
有人连夜翻出压箱底的机甲模型,穿上自制的机甲 cos服,对着镜头比出“撕”的手势,照片里的眼神坚定又炽热,配文写着“张导,我跟你一起撕!”
有技术大佬不甘示弱,花了两个小时赶制出“撕 R成 PG”的动画,画面里中国机甲手起刀落,将代表好莱坞 R级电影的标志撕得粉碎,动画一经发布,转发量瞬间破万。
甚至还有程序员粉丝,直接玩起了‘黑客帝国’特效,用代码在屏幕上敲出“中国机甲站起来”的字样,一行行绿色的代码在黑色背景下闪烁,像给中国机甲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每个粉丝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张辰的宣战添砖加瓦,原本可能只是一场个人的战斗,因为这些热情的响应,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一股无形的团结力量,在网络上悄然凝聚。
网友中有能人,很快就通过张辰每次微博携带的位置推测出他飞的是极地航线。
懂飞行的人都知道,飞机飞行并不是两点之间飞直线,而是采用大圆航线,这样可以缩短飞行距离并且节省燃油。
比如BJ至纽约的大圆航线会经过北极圈附近,比横跨太平洋的路线缩短约1500公里,节省约3小时飞行时间和15%的燃油消耗
有好事的网友甚至专门制作了倒计时:张辰还有XX小时抵达美国。
看着每条微博下位置的变化,仿佛是亲眼看着他一步步的靠近战场。
这种无比直观的感受,让网友们觉得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和张辰并肩作战的同伴。
每个人都紧盯着那个倒计时公示牌,期待着下一个惊喜,也做好了和他一起面对挑战的准备。
就在网络上的热度居高不下时,屏幕上突然收到一条私信,打开,他的瞳孔微微一缩。
这是一条来自国内的私信,发件人赫然是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博账号!
“张导,我们支持你!中国工业文化需要你这样的勇士!”
简短的一句话,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张辰的拳头攥了攥,随后快速回复:“谢谢支持,我会让世界看到中国机甲的力量。”
而支持他的,远不止共青团中央。
国内各大工业领域的官方账号、影视行业的同行、甚至是一些平时不怎么关注影视圈的科技博主,都纷纷转发张辰的微博,为他发声。
“中国机甲,就该有这份骨气!”
“张导加油,我们等着看中国机甲横扫全球!”
“对抗文化霸权,需要更多像张辰这样的人!”
这些来自官方和各行各业的支持,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张辰前行的路。
他看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消息,原本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自己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站着的是千千万万的同胞,是整个中国的文化自信。
“中国机甲,绝不低头。”
这句话,也从张辰的宣言,变成了所有粉丝的口号。
很多人都把这句话设成了手机壁纸,还有人在街头巷尾的涂鸦墙上,写下了这八个铿锵有力的字。
某宝上,已经有嗅觉灵敏的店主上架了印有这句话的同款T恤,销量居然非常不错。
这股团结的力量,让张辰的宣战彻底超越了一场电影宣传的范畴,变成了一场关于文化尊严的抗争。
而这场抗争,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媒体也注意到了这股来自中国的力量。
《好莱坞报道者》率先发文,标题赫然写着“中国导演张辰,向好莱坞机甲霸权宣战”。
BBC也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好奇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导演,为何敢如此大胆地挑战好莱坞的权威。
甚至连一些平时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网友,也开始在社交平台上讨论“中国机甲”,想要知道这个能让中国人如此疯狂的文化符号,到底有着怎样的力量。
张辰坐在自己的私人飞机里,完全没有首次乘坐的兴奋,心里完全被豪情塞满。
如果一开始,他只是出于习惯,觉得不管是谁,都不能欺负劳资。
那么现在,他的身上突然多了一份责任。
这场战斗,他他必须要赢,而且不仅要赢,还要赢得漂亮。
他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有优秀的文化,更有敢于捍卫文化尊严的勇气。他要让所有人知道,中国机甲,绝不低头!
整个国内,彷佛都被他一句话点燃,只有一个人不开心——老赵。
老赵也不是真的不开心,就是有些心里不平衡。
凭什么我买飞机,就是炫富,被所有人骂,他买飞机,还开去美国,全中国都为你唱赞歌?
他当然支持张辰,张辰可是他的小老弟,可这待遇,是不是也差的太多了。
……
G650“暴风赤红号”在平流层穿梭,平流层下,正是北极。
飞机内的张辰完全感受不到寒冷,此刻他正在全神贯注的操控电脑。
指尖在 ThinkPad键盘上敲下“Ctrl+Alt+1”,Premiere Pro界面瞬间分屏——左侧是《环太平洋 1》第 47分 12秒的链锯穿刺镜头,右侧是《环太平洋 2》同角度同动作的片段,两条红色时间线精准卡在同一帧,连机甲链锯的旋转齿数都完全对齐。
“小赵,把两版镜头的元数据调出来,我要逐帧对参数。”
张辰摘下降噪耳机,声音里带着一丝干涩。
他盯着屏幕上同步播放的画面:切尔诺阿尔法的左臂链锯同时刺入棱背龟胸腔,墨绿色血液以几乎相同的轨迹飞溅,镜头都保持着 0.3秒的特写,连血液溅在驾驶舱玻璃上的气泡数量都相差无几。
小赵的 Surface屏幕亮得晃眼,Excel表格里的参数列得密密麻麻:“张导,全对上了!《环 1》C1-047镜头:帧速率 24fps,快门 1/48,色彩饱和度 58,血液 RGB值(32,178,170),特写时长 3秒。
《环 2》D2-051镜头,除了镜头编号不一样,所有参数全是复制粘贴级别的——连怪兽鳞片的反光角度都没差!”
张辰的手指在触摸板上滑动,将两版镜头放大到 1080P像素级对比。
画面里,机甲驾驶员的面部表情同步变化,链锯切入怪兽躯体的音效波形在 Audition软件里重迭成一条线,甚至连后期调色的 Gamma值都精确到 0.01的一致。
“再调 MPAA的评级档案,把《环 1》当年的评估报告和《环 2》的放一起。”
小赵点开两个 PDF文件,屏幕瞬间被红色批注填满。
《环 1》的评级结论清晰写着:“幻想暴力场景,非写实血液呈现,无肢体残肢特写,符合 PG-13标准”。
而《环 2》的报告上,同样的描述后面却跟着截然不同的结论:“暴力场景具有潜在写实暗示,定为 R级”。
“潜在写实暗示?”
张辰的指节叩了叩屏幕,声音里满是嘲讽,“同一个特效团队,同一款渲染软件,连血液的物理模拟参数都没改,怎么到《环 2》就有‘写实暗示’了?”
他把两版镜头的血液飞溅轨迹用红线标出,在时间轴上重迭——两条红线像双胞胎般贴合,连最细微的飞沫落点都分毫不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