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战启与太子 (第2/2页)
“冯翊之忧,应在郑白渠水截留,所灌田亩渐少。往昔两汉关中大族多是如此,故漕运渐渐兴盛,岁供数百万石粮。而令冯翊之难答,其中应有不少功勋及皇亲。”
张漳之言一出,从卿面露惊奇。而王昶更是瞠目结舌,他有闻三皇子聪慧,竟没想到三皇子竟这般聪明,竟能明白自己难言之隐。
“可如北地王所言?”张虞问道。
“与北地王所言相符!”
见隐事被点明,王昶干脆说道:“郑白渠为关中最肥沃之田,中国大贾、豪人无不竞购田亩,以为置业之用。各家为用渠水,费力造陂塘。故今末田每岁所得田亩渐少,臣恐几年之后,所灌之田难有四万余顷,灌田少则亩粮少。”
关中田亩肥沃,凡立基于关中的王朝因此而受益,且不受粮乏之困。但随着天下一统,利益阶级的出现,将会出现竞先抢购关中田亩现象,而郑白渠属于是沃野,肯定是优先被抢购的目标。
如历史上李唐便有此现象,李治继位后不久,官吏针对垄断水资源现象上疏,彼时能灌溉四万顷的郑国渠,因大族、富豪截断水资源,所能灌溉田亩仅剩万余顷。李治让长孙无忌捣毁,但没过多久所毁陂塘复建。
包括后续的李隆基,照样有拆除陂塘、碾磑之策,然拆完又继续重建,纵使皇帝也无可奈何。
安史之乱后,郑白渠所灌田亩下滑到六千余顷,彼时吐蕃猖狂。如杜佑为此上疏,希望朝廷能恢复河渠灌溉田亩,以便屯兵于关、陇,并收复失地,惜上疏无用。
今随着张唐利益阶级的出现,郑白渠垄断水资源之事渐有,王昶作为张虞忠实簇拥,不敢不上报。
张虞神情微敛,说道:“汉时,长安周围七百里便为胡地,时以关中供粮,足食兵民。若两渠衰败,农夫不耕,岂不边远力衰,依仗关东漕粮?二渠为关中之本,今莫能失之。”
“吕司隶何在?”
“臣在!”吕范应声道。
“命你与文舒共察河渠截水之事,梳理灌溉田亩,汇集成册,岁岁比对!”张虞道。
说着,张虞目光在张漳上停留半响,说道:“北地王随行学习,吕卿不妨多授实务。”
“臣领命!”吕范应道。
众卿静静无言,仅是忍不住多瞧年少的张漳。相比才能平庸的太子张洛,三皇子未免太出色了。张洛看向弟弟的眼神中,尽是充满嫉妒与羡慕。
张虞心思复杂,他有些后悔早立太子。之前张漳年纪太小,看不出具体才能,考虑到继承的稳定,最终选择立张洛。而随着司马徽教授皇子,张漳年纪的增加,今下愈发出众。
要为江山社稷,更立太子吗?
若换太子,怕不是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皇后王霁肯定率先不答应,这简直是要了她的命。
今下暂先瞧瞧,二代继承人有时品德或比聪明更重要!
各有所思,寂静之余,侍从趋步上报。
“陛下,江州军报送至!”
张虞拆开书信,乃孙资所奏情报,言益州步骑五万已从江州起程,准备到巴东与关、张汇合,共计六万大军出三峡。
“益州兵马已动,六万大军将出峡口。今可知会荆州兵马,令文聘西进,从北岸策应益州水师;张辽待命于汉口,以备曹操西援。”
张虞收起巾帛,深呼吸道:“让郦嵩、徐晃并道齐进,郦嵩围寿春,徐晃取淮阴。”
“诺!”
从背携的箱子里取笔研磨,赵咨就地撰文。
远眺东南方,张虞目光坚定,握紧拳头。
依照最新的战略,如果曹操出兵荆州,破局之手便在郦、徐二军。若寿春坚固不能下,那么仅能期望淮阴了。若徐晃能破淮阴,顺水道下邗沟,纵因河道结冰,也能对战场造成影响。
至于西线的荆州战场,在于益州水师击破夷道、荆门等险要,舟舸直入长江。而出汉口的张辽,尽量牵制曹操大军。
若曹操北出淮南,则郦嵩牵制曹操兵马,甚至徐晃所部都要谨慎用兵。荆州无援兵下,荆、益水师汇合,与曹仁所部决战,胜则能席卷夏口以上的荆州诸城。
诸道并进之下,就看曹操如何出兵?
一统东南,尽在是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