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暮汉昭唐 > 第三百三十七章战启与太子

第三百三十七章战启与太子

  第三百三十七章战启与太子 (第1/2页)
  
  张虞虽身在关中,但却在时刻注意南征动向。
  
  吸取曹操背袭荆州,中央反应滞后的问题。张虞在南征之初,便让益、荆、豫、徐四州郡长里每隔三百里安排信骑传信,换马换人不歇息的情况下,信件一日能送千余里。
  
  如襄阳至长安,两日便能将军情送达;江州至长安,三日多便能将军报送至。故张虞每日都能及时了解前线最新的动向。
  
  数日能知前线变化,却不代表张虞想当微操大师,纯粹是对战事的关切。毕竟此番若灭不了东南,下次再想发动南征怕不是要等上好几年,张虞可不想等那么久。
  
  彼时,张虞正在渭北视察郑白渠,此行诸年长皇子随行,朝廷公卿簇拥左右。
  
  今下正值初冬时节,冷风萧瑟吹拂,田亩间尽是妇孺老少埋头播种宿麦,以期待于明年四、五月收获。
  
  说起来关中适合耕作的面积不如河北多,但为何关中在乱世中多能压倒河北割据势力?
  
  其首要在于关中胜在气候稳定,而河北易洪涝与干旱。因此河北一旦发生灾害,其往往会大面积减少,影响非常大。而在河北灾害时,关中却能稳定生产,二者差距便有了。
  
  故二者地区相比,可以说河北上限高,关中下限高。在乱世追求下限的时代,关中往往能胜过河北。而天下一旦稳定下来,河北水利情况有中央政府调控,那么河北势必会压倒关中。
  
  如果是极端天气情况,当关中都大旱时,河北、河南必遭大难,如明末北方的七年大旱。
  
  经秦与西汉两朝修缮河渠后,关中的主要产粮地在中东部区域,核心在于郑白渠,郑国渠灌溉四万余顷,白河渠为辅佐性工程补灌四千余顷,共计四万六千余顷。
  
  四万六千余顷田皆为良田,在司马迁笔下的‘亩收一钟’虽说夸张,但实际上亩产2-3石则是不假。
  
  四万六千余顷田按照严苛的休耕制,即三分之二的休耕,三分之一的耕作,岁产能有四百万至四百六十万石,一年能养活数十万人口。但若考虑到宿麦、粟黍轮耕产量的话说,其亩产远不止四百多万石。
  
  此次河北干旱减产,朝廷除了首批征调的一百万石军粮外,今秋冬又从关中、河东陆陆续续远运上百万石,以平息河北粮价。
  
  正因郑白渠乃主要亩产区,张虞趁种植宿麦时节,故至渭北嵯峨山,近眺郑白渠。
  
  “郑白渠灌田四万余顷,乃关中所食之基!”
  
  张虞眺望田亩,见膏壤沃野,大为满意,说道:“几年下来,河渠产粮平稳,皆乃左冯翊之治理功绩。今四万余顷是否可有其主,能否再授良田否?”
  
  打下关中之后,当时考虑到政治影响,张虞让岳父王宏出拜左冯翊。经孔融事件,张虞调孙资暂任左冯翊,及孙资调任雍州刺史,太原王昶则顺势上任左冯翊。
  
  王宏在任时间不长,准确说孙资是首任左冯翊。彼时关中谈不上太平,孙资在任期间,收拢流民,疏通河渠,分发田亩,为冯翊郡恢复生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而张虞之所以挑选王昶,主要是因王昶与司马芝政治偏好近似,在地方上皆重视农事。于是二人分别出拜左冯翊、右扶风。
  
  王昶上位以来,因荒废田亩多,勤劝百姓,传授农事,垦田特多,大力发展郑白渠农业,近年来左冯翊所产粮石岁岁增高,关中粮价稳定与王昶有不小关系。
  
  而王昶年少便为张虞效力,可以说他乃张虞的忠实簇拥,政治理念与张虞治国观念贴合。如在科举考试上,不少世家子弟反对,认为应当重视风评,而他则是上疏支持张虞的选官改革。
  
  王昶趋步上前,弓腰说道:“臣微薄之功,不敢受陛下盛赞。郑白渠田亩皆有其主,今乃狭乡矣!”
  
  说着,王昶迟疑了下,说道:“郑白渠灌田号四万余顷,虽可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如京畿人口渐多,恐所出不足以给京师,为备水旱之灾,当漕河北之粟米以供关中。”
  
  王昶模棱两可的言辞,听着张虞大为迷惑。即便定都于关中,而今人口不多的情况下,怎么需要大规模漕运?
  
  须知河北运河开通虽利于赋税漕运,但实际上考虑到长安至洛阳之间的河道多礁石,朝廷基本将粮草屯于洛阳,便于征讨东南之用。
  
  “关中不及前汉,岁岁皆有余粮,为备水旱之灾,有河东官粮便够,何故言漕运之事?”张虞问道。
  
  闻言,王昶有些难办,脸上露出难色,不知如何讲述。
  
  见状,张漳心有所得,回答道:“陛下,冯翊之言实有隐情,郑白所灌田亩皆为良田,京畿上卿、富户如购田亩皆置于二渠之间,为令田亩肥沃,多造碾磑,以截河渠之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