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归与去 (第2/2页)
“这几天你只要进宫,朕随时见你。”
程皓低下头:“微臣遵命。”
他也很懂事,低着头说道:“臣这就回翰林院,布告下去。”
说罢,他低头告退。
皇帝看着他的背影,感慨道:“这程皓,我记得他,当年在金陵的时候,还是个瘦小伙,怎么这几年时间没注意,现在也有些大腹便便了。”
杜相公哑然一笑。
“陛下这话要是让他听了去,他多半要伤心了。”
说到这里,杜相公也感慨道:“人皆有少年之时,只是时光无情。”
“一去不复返了。”
…………
时光如水。
转眼间,又是几个月时间过去,来到了章武十七年的年底。
这天,历经半年时间打磨,翰林院下院的正式对外发布布告,宣布了在明年的章武十八年,开始了翰林院的对外考试。
时间定在秋天。
以后,每年秋天,翰林院都会对外考试,至于考试的内容,则是经史子集,诗词文章,以及时论策对。
与此同时,当天印发的大唐官报,也跟着刊载了这个消息,在这一期大唐官报的最后一个版面,有号称洛阳诗冠的骆斌赋诗一首,刊发在了上头。
这首诗里有这么两句。
“旧时明经士,今入翰林中。”
而也是在这一天,离开洛阳差不多一整年时间的郑王李苍,也返回了洛阳,回到了洛阳之后,他在家稍作休息,在第二天一早,就进了皇宫,来到甘露殿面圣。
见到了皇帝陛下之后,他跪在地上,叩首道:“儿臣叩见父皇。”
皇帝对着他招了招手,示意他起身,然后问道:“事情怎么样了?”
“回父皇。”
郑王笑着说道:“大表兄那里,已经在着手打造大船的船队,算上当年江东水师的几艘大船,明年春天,船队就可以出海。”
“儿臣跟大表兄商量了,差不多可以带一千金陵军将士一齐出海,只是谁来做这个主事之人,现在还没有定下来。”
皇帝摸了摸下巴,开口说道:“这个人选,或者从金陵军里挑选,或者从洛阳禁军之中挑选,要挑选能听得进去意见,以及远航经验丰富的。”
“不要出什么岔子。”
郑王低头道:“儿臣明白。”
皇帝看了看他,笑着说道:“回头,为父给礼部去一道文书,往后你可以去礼部的主客司,与礼部互通有无,替本朝,搜罗海外的稀奇物事,尤其是植物种子。”
“还有,琉璃厂的东西,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卖给那些外邦人。”
“现在,每年洛阳城都有不少来朝拜的藩臣,往后你跟他们多接触接触,玻璃这东西,对于他们还是新奇的。”
皇帝低头喝茶:“他们时不时就来洛阳给你老子磕头,想打我的秋风,你替为父,从他们身上狠狠地赚回来。”
外邦进贡,按照惯例,朝廷要例行赏赐,你是天朝上邦,赏赐自然就不能寒酸了。
这套朝贡体系,相比较殖民体系,还是太他娘的仁慈了。
所以,就会有不少小国使臣,有事没事就来给李皇帝磕头,偏偏他还要接见,实在是烦不胜烦。
最近,这些事情,他已经大多丢给太子,让太子处理了。
郑王爷笑着说道:“这些交给儿臣,儿臣一定完成父皇的交代。”
皇帝陛下“嗯”了一声,开口道:“你也一年没回来了,一会儿去东宫,跟你大兄见一面,打个招呼。”
“然后,让他来甘露殿见我。”
郑王爷低头应了声是,然后退出了感觉好,一路到了东宫,与太子殿下叙了许久的旧,但最后,他才说父皇召见。
太子起身,无奈道:“父皇要见我,三郎怎么不早说?”
郑王爷笑着说道:“这不是与大兄说话呢吗?”
太子殿下撇下郑王,一路来到甘露殿,畅通无阻的进了内殿,只见天子正在低头写着什么,他上前低头行礼:“父皇,您找我?”
“嗯。”
皇帝抬头看了看他,笑着说道。
“为父又想出门了。”
李皇帝语气平静。
“你留在洛阳监国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