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归与去 (第1/2页)
古往今来,有许多盛世,或者号称盛世的时代。
这些盛世的标准各不相同,但基本上,半数以上的人能吃饱饭,大多数人能吃得上饭,就可以算是盛世了。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就目前而言,李云的章武朝已经差不多了。
十七八年过去,武周末年动乱带来的恶劣影响,已经慢慢得到恢复,再加上恢复安定之后,已经过去了一代人,开国那几年诞下来的大量婴儿,现在已经长大成人。
整个国家,处在了春日萌发的状态。
原本,这个时期的国家,不管是哪一个国家,都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才能达到一个朝代的极盛时期。
毕竟人口,经济等等,各方面都需要时间,才能发展起来。
但是李云的出现,的的确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个规律,他先是在动乱初期就保住了江南不乱,又以最快的速度戡定天下,让战争带来的破坏最小化。
以至于十八年后的今天,整个天下的整体状态,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武周统治的后期,甚至超过了武周统治时期的中期,逼近武周盛世。
不过,这种盛世,李云本人自然是不太满意的。
但是囿于生产力限制,他也很难突破这个封建王朝的盛世极限,所以他才会在很早就开创农事院,如今又积极的引进新物种。
别的方面不好说,但是吃穿方面,他还是想要尽量更好的。
李皇帝摇了摇头,没有对杜谦说的话做出评价,他看了看杜谦,开口笑道:“正好受益兄也在这里,那就不用麻烦跑第二趟了,一会儿我把翰林学士叫来,把翰林院下院的事情定下来。”
杜谦想了想,点头说了声好,然后笑着说道:“臣没有记错的话,翰林学士程皓,是金陵进士出身。”
提到“金陵进士”这四个字,李皇帝也忍不住笑了笑:“当年咱们这些人在金陵埋下去的种子,已经抽枝发芽了。”
杜相公“嗯”了一声,笑着说道:“细算起来,姚相公,徐相公都是金陵进士出身,当年金陵考学那一批人,如今在朝廷里,都已经地位不低。”
皇帝招了招手,让顾常去召翰林学士过来答话,等他吩咐完了之后,才微微摇头道:“姚仲不能算。”
“他虽然也参加了第一届金陵文会,但那一届文会,对他来说并不能算是一场考试,更多的其实是一次见到我,并且当面策对的机会。”
皇帝笑着说道:“事实证明,姚仲还是有能力的,这些年给受益兄做副手,做的相当不错。”
杜相公笑了笑,没有评价姚仲,只是开口说道:“许子望这两年身体不太行了,臣想明年把曹钰从郑州刺史任上,调到御史台做御史中丞,给许子望做个学生。”
皇帝闻言,叹了口气。
“就这么办罢,明年春天,就让曹钰到洛阳来任事。”
说到这里,李皇帝心里也有些感慨,忍不住叹了口气。
许昂与卓光瑞一样,当年都是武周的知县,只不过命数比卓光瑞差上很多。
他们在武周朝廷都做了不少年官了,跟着李云的时候年岁自然就不小了,当年李皇帝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卓光瑞就已经三十好几,许昂其实没比卓光瑞小多少。
如今,卓光瑞已经六十出头,许昂也接近六十了。
许相公当年受了一场天大的打击,十几年没有缓过来,元气大伤,要不是进了洛阳之后,他又生了儿女,有了活下去的信念,恐怕这个时候,早已经支撑不住了。
想到这里,李云默默说道:“哪天得了空,我们一道去看看许昂罢。”
杜相公应了声好。
二人说话的功夫,翰林学士程皓已经一路小跑赶了过来,他对着李云还有杜谦低头行礼道:“臣见过陛下,见过杜相公。”
皇帝看了看他,然后笑着说道:“受益兄你跟他说罢。”
杜谦把大概的情况,跟他说了一遍,程皓听了之后,先是有些诧异,随即低头道:“既然是陛下与杜相的安排,学生以及翰林院,自然听从,只不过具体怎么个章程…”
杜受益拍了拍他的肩膀:“明天到中书来,我给你说明白了。”
这位翰林学士连忙低下头:“学生遵命。”
皇帝这才笑着说道:“回去之后,跟你们翰林院的人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意见,明天去中书说出来,如果中书给你解决不了,明天就去甘露殿找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