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臧霸 (第1/2页)
建安三年冬,徐州白门楼上寒风刺骨。吕布被捆作一团,昔日“飞将”威风尽扫。曹操俯视阶下众人,目光如刀。
陈宫昂首就戮,张辽破口大骂,惟独高顺神色平静,仿佛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刀光闪过,高顺头颅落地。
而张辽,以及后续归顺的臧霸却成了曹操麾下名将。
当然了,这是演义的情节,正史张辽是后续率队归顺的。
“臧霸,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臧霸18岁时,其父亲臧戒因私杀狱犯被关押,于是他召集数人将获罪的父亲救出,也因此开始四处流亡。”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臧霸投奔陶谦,成为其麾下的骑都尉,负责招募兵马抵抗黄巾军,并与孙观、尹礼等人带兵驻扎于开阳城。”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他领兵击败了萧建,占领莒城。”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在曹操讨伐吕布的时候,臧霸领兵援助吕布。”
“吕布失败被擒后,臧霸便躲藏起来。”
“之后,臧霸被曹操寻到,曹操欣赏其为人,任命他为琅邪国相,并分割青州、徐州的一部分,委托给他驻守治理。”
“建安九年(公元205年),曹操在南皮大破袁谭,臧霸乘机请求遣送子弟以及诸将的父兄家眷前往邺城。”
“后来东部州郡发生骚动,臧霸以正义之名出兵,平定暴乱,肃清了海岱一带,被封为列侯,后又被加封为都亭侯,加官为威虏将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臧霸与夏侯渊讨伐黄巾军余党徐和等人,因功升任徐州刺史。”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他跟随曹操征讨孙权,打败了吴军。”
“之后又随曹操到濡须口征讨孙权,曹操任命臧霸为扬威将军,授予符节。”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即位,臧霸升为镇东将军,进封为武安乡侯,总督青州军事。”
“同年,曹丕登基,进封他为开阳侯,又改封良成侯。”
“明帝即位,给臧霸增加食邑五百户,后臧霸去世,死后追谥为“威侯”。”
“公元243年,臧霸被尊祀于魏太祖曹操庙庭。”
“臧霸18岁时,其父亲臧戒为县狱掾,因据守律法不听从太守凭欲私杀狱犯。”
“太守令人收押戒诣府准备定罪。他听说父亲被押囚后,便召集食客十数人前往费县西山将父亲救出,”
“并杀死了太守,也因此与父亲逃亡到东海郡。经此事迹,他的孝烈之名遍闻乡野。”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臧霸投奔陶谦,成为其麾下的骑都尉,负责募兵抵抗黄巾军,并与孙观、尹礼等人带兵驻屯于开阳,自成一股独立势力。”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臧霸带兵前往莒县袭击琅邪国相萧建,攻陷莒县,得到萧建的辎重。”
“他曾答应送给吕布一部分,但没有送到,吕布就亲自前去索取。”
“吕布到莒县后,臧霸不知吕布的来意,坚守城池,抵御吕布,吕布空手而归,不久又和吕布联合。”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带兵援助吕布。”
“在吕布被擒后,他隐身匿藏,却被寻得,曹操欣赏他的能力,便招降他和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人。”
“曹操任命他为琅邪相,并分割青州、徐州的一部分,委托他驻守治理。”
“后来,兖州内乱,徐翕、毛晖二人叛变,叛乱平定后,徐、毛二人亡命出逃投靠臧霸。”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曹操命刘备前往下令,要求臧霸奉上二人首级。”
“我之所以能够自立,是因为我不这样做,我受曹操保全性命的恩典,不敢违背他的命令。”
李白:吕布奢侈放纵,他却屡次直言劝谏;陈宫暗通袁术,他坚持只做军人本分。
下邳城破前,高顺本可率陷阵营突围,却选择死守到底。
他不是吕布的谋臣,而是刻进骨血的“死士”——正如象棋中的“卒”,过河不回头。
曹操何等精明?他深知这类人“用之如虎,纵之成患”。
若留高顺,今日他能死忠吕布,明日岂会真心归附?
更致命的是,陷阵营的绝对服从性远超普通军队。曹操宁可毁掉这把利刃,也绝不冒险。
与高顺的“愚忠”不同,张辽早看透乱世生存法则。
他最初是丁原部将,后随董卓、吕布,几度易主却步步高升。
张辽识时务者为俊杰,带领部队投诚曹操,曹操自然笑纳。
臧霸更是个中高手。此人本是泰山豪强,与吕布实为合作关系。
既降,太祖以霸为琅琊相,曹操甚至将青、徐二州托付。
为何如此厚待?臧霸手中数万泰山兵,正是曹操平定北方的关键筹码。
张辽善战,臧霸有兵,而高顺只有“忠”字——在曹操的价值天平上,前两者是活棋,后者却是死局。
建安时代的降将命运,实则是曹操的一本“人性账簿”:
张绣:杀子仇人却能活,因其彰显曹魏容人之量;
文聘:迟降反受重用,因其代表江夏士族归心;
庞德:旧主马超尚在,却敢抬棺死战,故得厚葬。
反观高顺,他既无张辽的“可利用性”,又无臧霸的“统战价值”,更不像陈宫能成全曹操“惜才”之名。他的纯粹,在乱世竟成了致命缺陷。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张辽臧霸恰符此道——他们懂得在原则与现实间游走,既保气节,又留余地。而高顺,终究是棋盘外的那枚弃子。
白门楼的血迹早已风干,但高顺之死仍叩问着每个乱世:当气节与生存冲突,何者为重?
张辽臧霸给出了现实答案——他们后来一个威震逍遥津,一个镇守青徐十余载,用功业证明“投降”不等于“背叛”。
在乱世之中,权谋或许是一种生存之道,但付出的代价也往往是沉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