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2章 羡慕嫉妒恨都需要资格(4k) (第1/2页)
搞技术的人,一切都用证据说话,而这个证据虽然不精确,但是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有据可查的100万吨以上,除了聚变没别的!扳机里那点儿裂变装药使出吃奶的劲,都不可能有这个数据。
“后效采样,准备进入!”弹着点指挥中心向空中的轰炸机发出命令,轰炸机调整航线,开始进入采样航线。
从弹头的角度来说,导弹的落点非常精准,毕竟这种大炸逼偏那么300米几百米的完全不是问题。
这也为采样机提供了方便,规划航线几乎不需要做出调整。
而此时,后效测试设备的数据开始不停的传回来,总的来说,和裂变很像,但是威力和范围就不可同日而语。
趁着这个空档,弹着区指挥中心向火箭发射中心发出了第一个喜报。
导弹发射总指挥和防工委领导一起,听到了这个好消息,放下听筒,防工委领导小声对发射总指挥道:“你来宣布吧。看来这个裤子,是不用当咯。”
发射总指挥点点头,拿起内部扩音话筒,激动的向同志们大声宣布:“经弹着区初步测定,聚变成功引爆,威力不低于100万吨TNT!”
“啊啊啊啊!!!!!!”
同志们的欢呼声差点儿把发射指挥中心的顶都给掀了。
有的同志挥舞起了帽子,外向一点的把帽子往空中扔,更外向一点的,拿起耳朵上的耳机刚要往桌子上砸,又很舍不得的收了回来,还得扔帽子。
如果说62年的裂变弹是0的突破的话,那这一次就是质的突破,这意味着我们终于拥有和花旗佬、大白熊、约翰牛一样的武器,我们可以不用武器的批判,但是我们至少要有批判的武器。
至于高卢人,不好意思,在聚变弹这件事情上,不论哪条时间线他都是最后一个上桌的,当然倒也不至于坐小孩那桌就是了。
真正坐小孩那桌的是约翰牛,这货虽然早,不过和他的共轭父子花旗佬不无关系,有多少含金量不好说。毕竟作为21世纪五大善人唯一一个外购战略导弹,导弹使用权在不在自己手上都两说的弱鸡,完全没有必要太过高估它的能力。
以前都是别人动不动对我们说“把你从地球上抹去”,现在至少能让想说这种话的人,脑袋清醒一点。
“要不要向京城汇报?”防工委领导充分尊重科学家们的意见。
“再等一下吧,是不是等确切当量数据出来再说?”
防工委领导点点头,嗯,这个建议不错,一个好消息分两次发,总感觉快乐被分成了两半,虽然持久,但是不够猛烈。
一个小时以后,所有的数据的分析结果出炉,同志们很是细心的计算机算一遍,手算一遍,确认人和计算机都不会出错,毕竟这个数学计算软件好虽好,但是使用时间不长,怕出问题。
相比刚才爆炸的那东西,这些数据好算得多。
“320万吨!320万吨!可能还有修正的空间,但是基本上不会有大变化了!”这个数字就好像是一颗惊雷,把在场的同志们都霹傻了。
我知道你很厉害,但是我没想到你这么厉害。
这大概就是同志们此时的心情。
“啊,这么多?我原本理论估计,是200万吨出头来着。”
“没算错吧?要不要再算一次?”理论估计都只有200,实际有300?
“不用吧,机算手算相互对比印证过了。”
“不用重算,我那个估计的理论也有很多理想条件和假定条件,只要没有数量级的差别,应该都是合理的,哈哈哈。”搞研究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工程实际是要超前于理论的,这时候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关系就不好说得很。
“嗯,那我们还是相信实测的,我们上报吧!”
“上报!”
“嗯,上报!”
同志们的语气和神情,兴奋至极。
防工委领导接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傻了,不是,知道第一次的估计肯定有偏差,但是没想到偏差到如此离谱的地步。
“320万?可靠?”
“可靠,现场的实测数据印证了这个结论。”
“太好了!!!马上给京城发报!!!”
一封题头为“高家姐弟周岁”的密电发向京城,同志们算是浪漫到底,将这个代号一直沿用了下来,并且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一个小时之后,现场的同志们看到、听到的这则消息正式发布。
“今日下午2点30分,我国第一枚聚变弹经中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命中目标,并引爆成功!这枚聚变弹虽然是第一枚,但是从一开始,它就是一枚实战型装置,具备导弹投射作战能力……经测算,该弹威力当量为320万吨TNT,是我国现役裂变弹威力的140倍……相比裂变弹,聚变弹具有威力大、沾染低、生态恢复快、遗留作用小等优点……”
不得不说,还得是新闻学,这些优点听起来多少有些幽默。
不过此时的同志们,对于这个东西是否幽默已经完全没有在意,他们在意的,是这件事情本身。
320万吨的大炸弹!百年沉沦屈辱史之后,坚信“落后就要挨打”的人民群众,对这一喜闻乐见的新闻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反应。
外面是什么情况暂时不知道,至少在这个高新技术产品展厅里,同志们都激动得暂时忘记了手上的工作。
在场负责管理和组织协调的同志们没管这短暂的脱岗,主要是他们自己都在人群中欢呼雀跃。
随着同志们奔走相告,这个消息逐渐在展馆里流传开来,此时同志们就好像行军时战士们说“往下传,向小王庄进发”一样,虽然每个展位上的同志仅仅告诉了身边的同志,但是这个好消息却以最快的速度在整个展馆里蔓延开来,甚至通过警卫同志,传进了防务展馆。
“万岁!万岁!”不知道谁喊了这么一嗓子,然后应和的人就多了起来,逐渐形成一道洪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