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九百六十一章 “穷”的具象化 (第1/2页)
“当时的八万块,可是一笔巨款了吧?”周至问道。
那个时候连“万元户”这个名词都还没有出现,人均工资三四十,老师叔拿到三千经费就敢搞《集韵铨诂》,陈允芳、孙家栋拿到五千元就敢研发北斗导航系统的年代,八万元的经费完全称得上巨款了。
“是呀,那个时候光将这八万块钱搞到平遥,一路上我们可是担惊受怕。”阮教授笑道:“我们还选了几个可靠的同学,一路从首都、太原、平遥接力,同时还在平遥留下同学专门负责实时汇报这笔款项的发放和使用情况,真是一分钱都不敢乱花。”
周至不禁乐了,这阮教授估计是不少和地方上打交道,知道县里挪用专项资金是当时的传统做法,严防死守:“这么搞,地方上没有什么意见?”
“这个要有一说一,还真没有,”阮教授说道:“毕竟这八万元用在修复保护古城墙上本身是一件好事儿,同时材料、工钱等,最终还是分散到当地的收益里,领导们还是十分高兴的。”
“也是,”周至点头,那个时候的干部差不多都有点像自家幺舅那种,可能文化程度不算太高,还有各种各样的坏毛病,但是基本上都是实心实意扑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的。
“见到了我们的诚意和上头的重视,当地终于被打动了,”阮教授笑道:“最终他们对76年版的规划方案做了反思,认为按照原规划的结果,必然会使很有特点的平遥县城变成没有特色的一般性县城,而失去‘具有南方气息的典型北方名城’的特点,因此根据城市特点和综合分析,平遥县城性质应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具有完整古城风貌的旅游县城。”
“应该是世界遗产级的,具备中国北方重要历史文化地位的,国家重点保护的,具有完整古城风貌的旅游县城。”周至说道。
“可不敢定这么高。”阮教授对周至越看越顺眼,笑道:“起码当时我们都没有听说过这些概念。但县里这份规划,将年限定为‘近期1985年,远期2000年’。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到了一九八七年的时候,晋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接编制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编制这份规划,项目组历时一年,对平遥古城全城近四千座院落、几万幢房屋进行了逐一普查,并翻阅了全部院落的档案资料。对每一座建筑的质量现状、历史文化价值、建筑保护措施、产权状况,甚至每座院落的门牌号码、院内居住户数、人口结构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记录。最终将整个古城划分为二十八个片区,对每个片区的房屋质量、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居住人口等指标赋与权重并进行打分,得出了每个片区的人居环境质量值,再以这个打分为基础,制定的保护规划和发展策略,包括综合治理、街道硬化、重要院落及寺庙的保护维修等。”
“其中的重点,就是保护和修复在古城内筛选出的,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历史遗存较完整的四百多座院落。”
“厉害!”周至竖起了大拇指,和人家这么扎实的工作相比,虞唐基金组织的阆中古城规划考察显得有点“草台班子”味儿了,周至在心里已经打起了“专业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人士去做”的想法,自己那么辛苦干嘛,完全可以将古城考察事务委托给面前这位经验丰富的高人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