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时代洪流 (第1/2页)
辽南,海城,一处高墙深宅内,昔日的车水马龙已归于沉寂,唯有院中老槐树的枝叶在夏风中沙沙作响,更添几分寥落。
堂屋内,前清举人出身、祖上数代皆为海城望族的李守业老先生,身着半旧的湖绉长衫,正对着一本泛黄的账本长吁短叹。
紫檀木的八仙桌上,摊开着一份刚送来的《东北日报》,头版标题墨色沉重——《清租肃贪成效显著,首批罚没田产即将分配入户》。
“哼!黄口小儿!手段酷烈!与民争利!此乃自毁长城之举!”
李守业愤愤地将报纸拂落在地,胸口剧烈起伏。
因那场牵连甚广的“骗补案”,李家被罚没了近半祖传的良田,那些昔日见了他必定躬身行礼、口称“老太爷”的佃户,如今眼神里竟也敢带着几分审视。
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期待着他这棵盘踞此地百余年的老树彻底倒下!
这让他感到锥心的屈辱和难以言喻的愤怒。
在他眼中,那个年轻的少帅张汉钦,就是一个粗暴打断千年乡土秩序、践踏斯文的仇寇。
“爹,您又为报纸上的事动气了。”
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穿着笔挺藏青色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李振邦迈步进屋。
他是李守业的独子,一年多前,少帅邀请各名门望族子弟,优先进入新式大学,接受新式教育。
当时各家为了名额都抢破了头,却没想到为今天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李振邦正是其中一员,刚从奉天高等工业学院毕业,浑身散发着与这古旧宅院格格不入的新派气息。
他弯腰捡起报纸,扫了一眼头版,非但没有附和父亲的愤怒,嘴角反而泛起一丝赞赏的笑意:
“依我看,这是大好事!贪腐蠹虫,就该如此雷霆手段肃清!土地本就该归于辛勤耕种之人。少帅这是刮骨疗毒,壮士断腕,方是强邦正道!”
“你…你个逆子!”
李守业气得手指发抖,指着儿子的鼻尖,
“那是祖产!是列祖列宗一代代传下来的基业!你懂什么?!”
“还有,你非要动家里最后那点压箱底的钱,去投那个什么…什么‘振邦机械厂’!那是咱家最后的根基,是预备着灾年救急的!你这是在刨祖坟!”
李振邦面色平静,眼神却如磐石般坚定,他迎着父亲愤怒的目光,一字一句道:
“爹,时代变了。守着几百亩田地,靠着佃户的租粮和敬畏过活,那不是根基,是沙上之塔,风一吹就散!”
“少帅说得对,未来是工业的时代!蒸汽机、电动机才是真正的力量!实业才能救国,也才能真正富家,让我们李家换一种方式延续下去!”
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装订整齐的计划书,递到父亲面前:
“我们厂子初期主攻农机配件和简易机床,正好对接少帅大力推行的农业机械化和各地国营农场建设计划!”
“省政府有专项低息贷款,兵工厂和铁路局有优先采购的意向书!只要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不愁没有销路!”
“爹,这不是败家,这是在废墟上开创新的、更坚实的家业!”
李守业看着儿子眼中那簇灼热、自信的光芒,那是他这一生谨小慎微、恪守祖训的日子里从未有过的神采。
他憎恨那个搅乱一切的少帅,却又不得不承认,儿子所选的那条弥漫着机油味、回荡着机器轰鸣的道路,或许是这个古老家族在这个天翻地覆的新时代里,唯一能继续生存下去,甚至…浴火重生的途径。
他颓然坐回太师椅,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沉默了许久,才长长叹了口气,声音沙哑而疲惫:
“罢了…罢了…我老了,这个世界,我是看不懂了…钱…你拿去。只是…振邦,”
他抬起眼,目光复杂地看着儿子,
“莫要…莫要把祖宗留下的这点基业,全赔光了…”
话语里,是一丝无奈与深沉的爱,也夹杂着一丝微弱的、连他自己都不愿深究的期待。
————————————
奉天城,中街附近的一条热闹胡同里,傍晚时分正是烟火气最浓的时候。
炊烟袅袅,与各家各户飘出的饭菜香气交织在一起,夹杂着孩童的嬉笑和邻里间热情的寒暄。
“他张婶,今儿个割肉了?嚯,这五花三层,膘肥肉厚,真不错!”
“可不嘛!他家大小子不是在少帅新办的那个兵工厂上班嘛,这个月又拿了奖金,孩子孝顺,非要给他娘改善伙食!”
“说起来,现在这肉价是真稳当,不像前两年奉票毛的吓人,隔三差五就能割点肉给孩子们解解馋!”
“还是现在这日子有奔头!俺家那口子在铁路局,虽说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可饷银足额发放,从不拖欠!听说又要修新铁路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劲头!”
胡同口的“周记杂货铺”老板老周,笑呵呵地听着街坊四邻的议论,手里熟练地拨拉着算盘珠子,心里头就跟喝了蜜似的。
他这间小铺子的生意,比两年前红火了不知多少。
工人们饷银丰厚,舍得花钱了,连带着他这里的烟酒糖茶、针头线脑的销量都翻着跟头往上涨。
最关键的是,现在官府发的“美元券”硬挺,进货卖货心里都踏实,再不用像以前那样,卖点东西都提心吊胆,生怕早上收的钱到了晚上就贬成一堆废纸。
“爹,我回来了!”
儿子小周背着崭新的布书包,像只快乐的燕子般飞跑进来,兴奋地举着一张试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