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民心所向 (第1/2页)
六月的辽北,日头正毒。
原本该是农闲歇晌的时候,可洮儿河畔却是一番前所未有的火热景象。
简易的工棚连绵,红旗招展。
上百号精壮的汉子,正喊着号子,沿着新划出的线路埋杆架线。
汗水顺着古铜色的脊梁淌下,砸在干热的土地上,瞬间蒸发。
这是“小水电民股计划”的一处施工现场,目标是给附近三个屯子通上电。
“开饭喽!今儿有红烧肉炖土豆!白面大馒头管够!”
工地主管老陈拿着铁皮喇叭高声吆喝。
若在往年,听到“肉”字,人们早就撂下家伙涌上来了。
可今儿个邪门,大伙儿只是抬头擦了把汗,手上的活儿却没停。
一个刚抡完大锤的汉子咧嘴笑道:
“陈头儿,等把这根杆子立稳当再吃!少帅给咱这么好的饭食,咱不能光吃饭不出力啊!早点通上电,咱屯子里晚上也能亮堂起来,娃娃们看书不费眼!”
人群里,干得最卖力的要数老王家的王老栓。
他今年五十有二,给地主扛了三十多年大活,背早就驼了,一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
可这会儿,他抢着扛最重的沙袋,眼神里有一股年轻人都比不上的亮光。
“老栓叔,歇会儿吧,您这岁数…”旁边的小年轻劝他。
“不碍事!”
王老栓声音洪亮,
“俺浑身是劲儿!少帅这政策好啊!俺在这工地上干满三十天,不光拿现钱,还能折成‘工股’!听那戴眼镜的干部说,等将来小水电站发了电,赚了钱,俺这‘股’就能年年分红!这好事,上哪找去?”
他想起家里那即将分到手的十亩好地,心里更是滚烫。
一辈子了,终于要有自己的地了!可喜悦里也夹杂着烦恼。
他那两个半大儿子,老大十九,老二十七,都是能干的好劳力,却都不愿跟他一起土里刨食了。
老大铁了心要去北边新开的国营农场,说那里有“铁牛”耕地,场面大,有前途。
老二更绝,非要进城学钳工,说奉天城里的工厂有美国师傅教,学徒期一天就能挣好几毛现大洋,还管饭。
“爹,您那老一套不行了!少帅搞建设,咱得跟着潮流走!”
儿子们的话还在耳边响。王老栓心里既失落又有些骄傲。
失落的是,盼了一辈子的地,儿子们却看不上了。
骄傲的是,孩子们有出息,敢闯荡,这世道确实变了,只要肯卖力气,就有奔头。
最让他欣慰的是小儿子王念祖,才十二岁,在少帅办的新式学堂里读书,算数顶呱呱,前阵子还在全东北的比赛里拿了二等奖,奖状贴在家里土墙最显眼的地方。
先生都说,这孩子是块读理工科的料。
“念祖,好好念!爹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读出个名堂!”
这是他心里最坚定的念头。
有地,有盼头,儿子有前途,这日子,就像这工地上立起来的一根根电线杆,扎实,透亮!
————————————
哈尔滨城东,新建的“东北第三机械厂”厂房内,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巨大的龙门刨床前,一个身影正全神贯注地调整着刀具。
他叫赵大刚,原是抚顺煤矿的挖煤工,如今是这里技术最好的三级工。
两年前,少帅整顿矿务,他被分流出来,参加了速成技术培训。
凭着肯钻研的劲头,他很快掌握了看图纸、操作机床的本事。
如今,他手下带着五个徒弟,每个月领的工钱,是过去下井时的三倍还多。
工间休息的哨声响起,徒弟们围过来。
“师傅,歇会儿,喝口水。”
赵大刚用棉纱擦着手上的油污,目光却还停留在正在加工的巨大炮塔座圈毛坯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