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暗流涌动 (第2/2页)
“启明,” 谢文渊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我们当兵打仗,是为了救国救民,是为了实现三民主义。只要这个目标没变,我个人……不愿卷入那些是非纷争。” 他这话既是对王启明说,也是在告诫自己。
王启明看了他一眼,眼神复杂:“文渊,有时候,不是你想避开就能避开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我听说,有些部队里,已经开始清理‘不稳分子’了,特别是那些政治工作做得积极的军官……”
这话让谢文渊心中一震。他想起了自己营里那位工作认真、颇受士兵敬重的政工干事,想起了那些在行军路上帮他们挑担子、送情报的农会会员。如果连这些都成了“不稳”,那革命,到底在革谁的命?
“我相信上面的长官,自有考量。” 谢文渊最终只能这样说道,但语气中缺乏足够的底气。
王启明没有再多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总之,你安心养伤。外面的事情……多留个心眼吧。我总觉得,这武汉,怕是要起风了。”
王启明离开后,谢文渊的心情更加沉重。他拄着拐杖,在庭院中慢慢踱步。秋风吹过,卷起满地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某种不安的预兆。
接下来的日子,各种迹象似乎都在印证着王启明的担忧。报纸上的攻讦愈发露骨,一些原本活跃的群众团体活动受到了限制,军队内部也开始传达一些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指示,要求加强“思想整肃”。一种无形的、令人压抑的气氛,开始在武汉弥漫。
谢文渊所在的疗养所,也偶尔会有一些穿着便装、身份不明的人前来“探视”某些特定的伤员,交谈的内容往往讳莫如深。他甚至还听说,个别伤愈归队的军官,因为之前的政治倾向或言论,被调离了原部队,甚至受到了审查。
这一切,都让谢文渊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力。战场上的敌人是明确的,枪口指向哪里,清清楚楚。可如今这无形的暗流,这阵营内部的分化与猜忌,却让他无所适从。他怀念长洲岛上那种虽然清苦却目标纯粹的日子,怀念东征北伐途中那种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的情谊。
他再次拿出那本花名册,抚摸着上面那些冰冷的名字。赵铁柱、陈石头、周水生……他们用生命捍卫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未来?如果革命的道路开始出现岔路口,他,谢文渊,又该何去何从?
暗流在武汉这座看似光复的城市下汹涌鼓荡。谢文渊,这位在枪林弹雨中未曾退缩的年轻军官,第一次在面对没有硝烟的战场时,感到了深切的困惑与忧虑。他知道,身体的伤或许很快会好,但精神上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