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战后析隐患,孔明献三策定乾坤 (第2/2页)
  
  诸葛亮不同于寻常将领只观其表,而是深夜亲至营区边缘,隐于暗处,仔细观察那些降卒收营后的神情姿态,偷听他们卸下防备后的私语,从细微处洞察其真实心态。
  
  “先生究竟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刘琦见他说得凝重,不由追问道。
  
  “对呀,对呀!”
  
  不单是刘琦,就连魏延等武将也被勾起心中好奇心,在他们看来,徐庶的建言就很好了,将降卒分出数等,分出精壮老弱以此让他们很方便的就可以吸纳到自己部曲中。
  
  徐庶也是如此,只不过徐庶并没有出言询问,而是一副静待诸葛亮下文的样子。
  
  见厅内众人看向自己,诸葛亮也不再卖关子了。
  
  诸葛亮缓缓起身,手中的羽扇不知何时已停止摇动,轻轻点在掌心。
  
  诸葛亮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凝在刘琦脸上,眼神锐利而沉静,仿佛能洞穿人心。
  
  “亮昨夜所见.....”诸葛亮声音虽然不高,却字字清晰,语气中带着一种亲历其境的沉重。
  
  “许多降卒虽垂首束手,然眼中非是顺服,而是屈辱与怨愤。”
  
  诸葛亮稍作停顿,仿佛在回忆昨夜所见的不安景象,眉头微蹙。
  
  “细细察之,从降卒们零星的言语中可知,彼等并非心服口服来降,实乃力竭被擒,刀架颈上之不得已!”
  
  “亮更听闻,在夜深人静时,营中多有士卒窃窃私语,”
  
  “或思念江东故里的父母妻儿,语带哽咽,低声哭泣;或暗自咒骂我军,赌咒发誓若得脱困,必报此仇!”诸葛亮语气沉凝,仿佛重现昨夜所见。
  
  说完诸葛亮目光扫过魏延、黄忠等将领,让他们感受到那潜藏的敌意,“甚至有人私下低语,期盼孙伯符能尽快重整大军,杀回来解救他们……”
  
  言至此处,诸葛亮抬起头,目光如电,直视刘琦,羽扇“啪”地一声轻敲在案几上,语气陡然变得无比严峻:
  
  “主公,诸位试想一番,若将此等心怀异志、思归念切之人,不加甄别,全然编入我行伍之中,”
  
  诸葛亮摊开双手,做出一个容纳而后爆发的姿势,“平日耗费粮饷尚在其次,一旦两军对垒,战况焦灼甚或我军稍显劣势,”
  
  诸葛亮眼神骤然一厉,“这些深埋的隐患必将瞬间爆发,阵前倒戈、从内崩坏,绝非亮危言耸听!”
  
  “届时,恐非壮大我军,反是自取祸患之道!望主公明察。”
  
  诸葛亮这一席话,如同冷水泼面,让帐中刚刚因大胜而有些发热的头脑瞬间清醒。
  
  刘琦脸色一肃,背后竟惊出一层细汗。
  
  徐庶亦是恍然,面露惭色,拱手道:“若非孔明先生洞察入微,庶几误主公大事!”
  
  说完徐庶露出自愧不如的表情,向诸葛亮拱手道:“还请先生示下周全之策。”
  
  诸葛亮颔首,羽扇轻摇,显然已成竹在胸:“亮愚见,降卒需分三类,区别处置,方能去芜存菁,化害为利。”
  
  “其一,对其将领,如徐盛等,皆乃江东豪杰,素有勇名威望,对此等人,迫降无益,反损其志。”
  
  “主公不如暂且先将这些人单独关押,予以礼遇,供给酒食,勿要折辱,待日后局势稳定,我等可徐徐劝降,即便其始终不降,亦可作为与江东交涉的重要筹码,价值远胜杀之或普通囚徒。”
  
  “其二,于数千普通士卒中,遣精细可靠之人,逐一筛选访谈,择其年富力强、体格健壮,且神色较为平和、抵触情绪不显者,方可打散编制,掺入我军各营预备队中。”
  
  “随后需主公派心腹军吏严加看管与操练,许以‘立功者同赏’,以观后效,此部分人,方是能真正转化为我军战力者。”
  
  “其三,亦是关键所在!”
  
  诸葛亮羽扇微顿,目光扫过刘琦与徐庶,声音愈发清晰。
  
  “对于那些明显老弱、带有伤患,以及访谈中情绪激动、思乡情切、直言不愿再为我军效力者,万不可强留军中,徒耗粮饷、埋藏隐患。”
  
  诸葛亮此处思路,显然借鉴了曹操的屯田制,但也结合荆州实际情况进行了变通。
  
  诸葛亮深知乱世中人口和粮食的重要性,既要消除不稳定因素,又要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资源。
  
  “亮闻曹孟德在中原,行屯田之策,以俘获之众及流民开垦荒地,军粮由是丰足。”
  
  “而我荆州地广,尤以南郡、江夏一带,历经战乱,颇多无主荒地,即便是一些世家豪强,其名下亦有边角贫瘠之地无力垦殖。”
  
  “主公何不将此第三类降卒,由我军出面组织起来,择此等荒地或租赁贫地,设立军屯?”
  
  “主公可供给他们基本口粮、种子、农具,约定所产粮草,扣除成本后,收成按比例分成。如此,既妥善安置了这批人,免其归乡助敌或啸聚山林为乱,又能将不安定因素转化为劳力,为主公生生不息地产出粮秣,强固根基!”
  
  “此乃化枷锁为臂助,岂不胜过白白放归或强行羁縻?”
  
  刘琦听完这层层递进、思虑周详的三策,豁然开朗,心中阴霾尽去,忍不住击节赞叹:
  
  “妙!妙啊!先生洞若观火,思虑深远,真乃国士之才!此策既安内又实基,琦拜服!”
  
  “元直,就依孔明先生之计!立刻着手,将江东降卒细致筛选,筹建屯田事宜,万不可出纰漏!”
  
  “主公放心,属下必竭尽全力,将此事办妥!”徐庶心悦诚服,领命而去,心中对诸葛亮更是钦佩。
  
  待降卒事宜议定,诸葛亮神情却未放松,反而更加肃然,他将羽扇轻轻放在案上,看向刘琦:“主公,降卒之事,虽需谨慎,终是疥癣之疾。”
  
  “眼下有一事,关乎我军存亡根基,关乎主公能否在这荆州真正立足,已是刻不容缓!”
  
  刘琦心神一凛:“先生所指何事?”
  
  “江陵!”诸葛亮轻指荆州地图上位于荆州之中的江陵城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