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发展符真 (第1/2页)
元稹说:“朝廷禁止汉人搞农业,没有禁止襄人搞农业,但是朝廷限制襄人活动的范围。可以这样,在首府的50里以内,郡城的30里以内,领城的15里以内,襄人可以买地从事农业。国内僚越人的农业技术已经和汉人差不多,如果引入过来,就可以通过示范带动夷人的耕作技术提高。”
李德裕说:“大人的意见很好,基本和朝廷的意图契合。有一个事情需要提前考虑,朝廷的诏书里说,夷人如果要****和身份牌,就要取一个三字姓的汉名。当初华襄两族还分别专门搞出了千家姓来规范,这些夷人如果起三字姓,要不要统一规范。”
这倒把元稹问住了,朝廷诏书里没说,他也拿不定主意,沉吟了一阵才说:
“当初华襄两族搞千家姓,是因为华族都有姓氏,襄族大部分也有姓氏,所以需要规范。夷人全部都没有汉姓,全部是从零开始,我觉得就不必再统一规范。”
李德裕说:“当初华襄分姓,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有些襄人和华人用了同一个姓氏,所以才会分姓,夷人不存在这个问题,卑职也觉得没有必要再规范,让他们自己取就行,华人一字姓,襄人二字姓,夷人三字姓,相互不可能重合。”
两人计议已定后,又召来了五人政务会,正式形成决议。
由隆安府尹史松梁接手同奈新城的建设;李德裕带工商厅全力抓经济和招商工作;元寿铭则带民政厅抓好华襄夷三族护照和夷人户口本、身份牌的办理工作;学政蒋文辉则负责襄夷的教育工作,力争7月第一批学校就要开学;元稹出身于外事部,对于路、郡边界和出入通道的设置比较熟悉,就亲自负责此事。
元和十八年,整个符真路都大干起来。李德裕亲自带队,到几个矿藏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考察一番,心中有了底气,然后开始派出几个招商组,到国内开展大规模的招商。
李德裕认为,虽然朝廷是说华襄两族都可以从事采矿和冶金,但是采矿前期光是勘测和修路的成本都很高,冶金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也比较高,直接找一些大型的华人企业效率更快。
以罗飞来为代表的矿业、冶金巨头听说符真路有矿,立即派人过来考察,果然发现这里矿藏丰富,铜、铁、铅、锡等矿藏都有,伊洛郡的翡翠和宝石,品相好、储量大,可以制成高品质的珠宝。
李德裕的招商工作非常顺利,大量的华人企业来到符真路开矿办企业,李德裕还在同奈新城东北的临港工业区,挑选了一片地方,用作堆放矿石和开办冶金工厂。
随着大量的华人企业的到来,李德裕也产生了一丝的隐忧,那就是如果华人企业的举办,势必带很多华人过来,这与朝廷严控华人到夷人地区的政策不符。朝廷本来规定华襄两族都可以举办采矿和冶金,如果全部由华人举办,襄人势必不满,形成新的矛盾冲突。
李德裕认真思索了一番,找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华人可以来符真路开办采矿和冶金企业,但是只有其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为华人,其他的人员必须雇佣襄人。这样一来,华人可以来办企业赚钱,襄人通过务工也能赚钱,就可以做到两者兼顾。
李德裕将他的办法跟元稹汇报,元稹觉得这个办法有理,但是仔细一想,觉得也有些问题。
元稹说道:“你的办法在冶金行业还可以,因为冶金企业都在城市,襄人多些,但是在采矿业就不行,就比如伊洛郡帕敢镇的翡翠矿,都是当地的夷人在开采,你这么一搞,不是相当于砸了夷人的饭碗。而且大部分矿场在山区里,有些襄人还未必愿意过去当矿工。”
李德裕没想到元稹考虑的挺细致,略微沉吟一阵说道:
“采矿业毕竟利润丰厚,肯定要让襄人分一杯羹,可以这样,那些矿场的普通工人可以用夷人,但是薪资较高的普通管理和技术人员,则必须用襄人,这样就可以做到华襄夷三族兼顾。”
元稹说:“先这样执行吧,很多事情都是边改革边摸索,农业和商贸业你也想点办法促进一下,这些都是我们符真路可以搞,又能见效的行业。”
李德裕说:“符真路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稻米不仅产量高,而且味道也好,我感觉有很大销路,我看发展舂米行业也不错,大米舂出来以后再出口到国内,也可以赚一些钱。”
元稹说:“搞舂米和粮食出口,倒也是一个办法,但是舂米会用到机器,这不就和朝廷的政策相违背了?”
李德裕说:“虽说朝廷只放开了采矿业和冶金业,但是我们符真路的米也不可能拉到国内去舂,卑职倒是有个想法,符真路一带河流众多,何不搞一些水磨房,用水力来舂米,如果用机器舂米的企业,就让华人企业来办。”
元稹说:“你这个想法倒是比较务实,华襄夷三族都可以参与,最后舂出来的米可以在同奈港汇集,运到国内去卖。”
李德裕说:“不光可以搞大米生意,这里盛产椰子、榴莲、芒果、山竹等水果,现在有了快船,可以拉过去到国内推销一番,肯定会有些人爱吃,也可以给那些夷人种植户增加收入。”
元稹说:“你说的对,夷人主要从事农业的居多,如果大米和水果好卖,也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收入,对于稳定人心至关重要。”
元稹推出的允许在城市郊区买地的政策,原来以为很多夷人未必肯卖地,没想到竟然推行的还算顺利。
唐朝设立符真路以后,隆安府的夷人逐渐形成两种心态。第一种认为唐朝实力强大,华襄两族自然占优,夷人应该向他们多靠拢,谋求更高的发展机会。第二种则认为,夷人在隆安府地位低,在这里生活很憋屈,想离开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