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大学招生 (第1/2页)
白居易奏道:“禀陛下,目前第一批高中生和中专生已经毕业,朝廷和各道的大学已经建成,其中朝廷开办了7所专科大学,各道分别建了一所综合性大学,均已启动招生工作。我们教育部计划在本月10日,开展朝廷7所大学的联合招生考试,所以特来向陛下汇报。”
李纯道:“全国各个大学的招生考试的模式是怎么样,可以同时报考多个大学吗?”
白居易说:“目前各道的高中生只能考两个方向,一是报考本道的大学,二是来夏原报考朝廷的7所大学,不能报考其他大学。”
李纯道:“你这么一说,高中生只能考一次,报考一个大学,如果考不上就没机会了。”
白居易说:“各道是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只有一所大学,参加朝廷7所大学联考的学生,可以报两个大学,一个主志愿,一个备选志愿。”
李纯问:“今年朝廷的7所大学一共招生多少人?有多少学生报考?”
白居易说:“7所大学刚开始招生,规模都不大,每个大学招生200人,一共招生1400人,目前已经有一万多人报名”
李纯道:“按照这个数据,竞争很激烈,七八个人才有一个名额。”
白居易说:“目前有的地方交通不便,夏原周边的道来的比较多,否则还会有更多考生。”
李纯问:“那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固然好,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怎么办?”
白居易说:“他们的出路倒不是问题,目前中专生们已经都毕业,各个行业都缺人才,工作非常好找,有些高中生自感考不上大学,也去找工作了,从事基层的公职或教师都没问题。”
李纯道:“目前全社会都处于缺人才的状态,第一批中专生、高中生肯定抢手,华夏工业大学的新校址建起来以后,原来在夏原城内的临时校址怎么处理?”
白居易说:“医药部尚书江志平,已经跟臣对接了,他们要举办的中央医院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准备在工业大学搬到新校区后,直接在其旧址上举办中央医院。”
李纯道:“目前夏原城内找个合适的地方办医院确实很难,医院就是要方便百姓,不能像大学一样搬到远郊区。”
白居易说:“北郊丁圩乡一带相对空旷,土地面积较大,位于道路旁边,办学还算方便,远离城区也能让学子们可以静下心来学习。”
李纯道:“以后丁圩一带就是夏原的科教城,目前七所大学招生人数还是太少了,以后还要扩建,增加招生人数。目前采矿业发展很快,培养探矿、采矿的人才也很重要,可以再办一所矿业大学,目前朝廷的部队军官学历不高,可以再办一所军事大学,这两所大学在高考结束以后就可以筹备建设,争取两年后就举办。”
白居易说:“目前在华夏工业大学已经设置了一个采矿专业,未来可以扩充为一所单独的大学,前面七所大学都是采取单层建筑,建设速度比较快,臣建议两个新大学可以采取多层建筑,这样比较节约土地,估计建成办学大概需要三年。”
李纯道:“目前夏原的土地越来越金贵了,新建的校区原则上按照目前夏原的主流方式,建成三层的建筑,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采矿专业前景可观,明年就打仗了,军官培养也没那么快,就按三年来建设。”
按照朝廷的规划,等大学生毕业后,就改变原有的科举模式,从大学毕业生中考核选拔官员,大学毕业生就相当于以前的举人。
整个六、七月份,全国的焦点都在大学的招生上,那些参与高考的学生,都希望能够考上心仪的大学,享受金榜题名的荣耀。
七月上旬,各个大学的录取工作结束,公示录取学生名单,考中大学的学生欢欣雀跃、奔走相告,甚至还摆起升学宴。落榜的考生只能黯然返乡,有的选择复读,有的选择直接找工作。
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七月下旬各个大学正式开学。
为了给各个大学壮声势,教育部尚书白居易参加华夏师范大学的开学典礼,建设部尚书柳晟去了工程大学,农水部尚书汪广会去了农水大学,财税部尚书颜庆明去了财经大学,人事部尚书韩愈去了政法大学,医药部尚书江志平去了医药大学,工商部尚书程异去了工业大学。
几个尚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学致辞,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学成本领,朝廷各部未来欢迎他们的加入,大量的公职岗位在等着他们,说的学生们激情澎湃。
进入八月份,教育工作告一段落,李纯暂时放松一段,这时杜秋妃那边传来喜讯。原来,杜秋妃在给李纯生下一儿一女后,又怀上第三胎,终于在八月初诞下一名男婴。
李纯对自己又多了一个儿子非常高兴,因为朝廷正在筹划征讨夷人地区,就给这个儿子起名为李征,李纯专门抽了几天空,陪伴杜秋妃母子,享受一段难得的天伦之乐。
当然,李纯的的主要精力很快转移到了征服夷人地区的事务上,按照军事部的规划,各个襄人团在十月份完成所有的训练,在十一月份前全部到达预先集结地域。
各个方向的主战军团,带领这些襄人团进一步细化作战方案,分配各个部队的任务,经过两三个月的磨合后,计划在元和十七年初,全面开展对外军事行动。
军事准备工作,由范希朝带着军事部按照节奏进行推进,李纯不用太操心,李纯开始考虑第一波征服地区的人事安排。
按照李纯的预想,在第一波征服的夷人地区设置三个路,其中瀚海路设置7个郡,符真路和巽他路各11个郡,共29郡,各郡下面再设8-10个领,共约260个领。各郡的官员由人事部来调配,各领的官员由襄人所在的道调配,三个路的官员自然要由李纯来定。
八月中旬,元稹进宫觐见李纯,先是汇报了一些外事部的工作,讲了外事部收集到的关于夷人地区的重要情报。
汇报完工作后,元稹说:“皇帝要远征夷人地区,这是朝廷的一件大事,打仗臣不行,但是臣自认还算有些行政能力,后面可以去治理夷人地区,为陛下分忧解难。”
李纯拿不准他说的是否真心,试探问道:“元爱卿是否还有其他隐情,夷人地区荒蛮,不比京师繁华,去了那里可能要吃不少苦。”
元稹说:“臣所说,皆发自肺腑,没有其他隐情,陛下一贯看重臣,臣也想利用机会作出一些贡献,回报陛下的抬爱。”
李纯觉得他也没必要作假,像他这样熟悉夷人地区情况的官员,到夷人地区任职,也会比其他官员更有优势,就问道:“你想到哪个夷人地区任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