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纳娶新妃 (第1/2页)
第一种以武元衡和崔群为首的多数大臣,支持立嫡,也就是支持郭贵妃的儿子李宥,认为立嫡是历朝册立太子最先考虑的因素,郭贵妃又是功臣郭子仪的后人,身份尊贵,李宁去世后,李宥已经22岁,早已成年,是立太子的不二人选。
第二种,是以李绛为首的少数大臣,主张立长,也就是支持李纯的次子、刘嫔所生的李恽,他们认为,立长也是历朝立太子的重要因素,长子李宁去世,理应次子补上,立李恽更合适。
就这两种意见,朝臣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崔群是立嫡的坚定支持者,他率先反击立长派。崔群认为,立嫡是册立太子公认的的首要因素,李宁去世后,李宥是太子最合适的人选,而且李恽又不是长子,其母刘嫔出身低微,李恽仅比李宥大一岁,才智平庸,不适合立为太子。
武元衡这次倒不激进了,可能是不太想卷进皇家的事务,但是在内心上认可崔群的意见,在公开场合一直支持他。
其他大臣,如司法部尚书曾文正、礼事部尚书权德舆、人事部尚书韩愈、工商部尚书程异、外事部尚书元稹等大多数人都支持这个意见,认为立李宥为太子最合适。
李绛作为立长派的领头人,也是毫不示弱,立即展开反击。李绛认为,长子李宁去世,李恽就是在世的皇帝诸子中的长子,立太子无可厚非,而且李宥不够上进,为人轻佻,不适合立为太子。
但是支持李绛的,只有审判院正使陈达封和少量的中低级官员,难以形成气候。
从李纯的角度来说,两个儿子都不看好,老二李恽虽然老实,但是才能平庸,老三李宥,除了身份尊贵,才能很一般,虽然比老二活泼一些,但是偏爱玩,上进心不强,也是不够让人满意。
但是在众多儿子中,只有这两个过了二十,其他的都只有十几岁、几岁,更难以纳入考虑范围。
李纯只能是在这两个成年儿子中,矮子里面拔将军,反复衡量。撇开其他因素,李纯稍微偏向老二李恽,虽然才能一般,但是还算老实,至少不会惹出什么篓子,以后找几个贤臣辅佐,也能做一个普通点的皇帝。
老三李宥确实有点轻浮,爱打马球,没有一个帝王的样子,但是爱玩又不算大错,再说他也没有惹过什么篓子,也没有其他大的缺点,也不好直接否定他。
朝臣两派争论了一个多月,立嫡派始终占据上风,代表了大臣们的主流意见,立长派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李纯身上。
李纯又考虑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强行立李恽为太子,怎么册立两个妃子。
刘嫔最多可以升为妃,郭贵妃一直是正妻,表现也很好,没有可能让刘嫔做皇后,刘嫔出身低微,没什么见识,别说众臣不同意,自己也觉得不合适。
如果立李恽为太子,郭贵妃又压着刘嫔,这种关系怪怪的,早晚还会引起新的宫廷斗争。
思虑再三,为了省去麻烦,李纯决定采纳大多数朝臣的意见,立李宥为太子。同时,李纯觉得郭贵妃身为正妻,又是太子的母亲,皇后之位也不应该长期空缺,应立郭贵妃为皇后。
于是,李纯正式下旨,将李宥改名李恒,立为太子,立郭氏为皇后。
结果出来后,立嫡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个个欢欣鼓舞,崔群更是意气风发,立长派则彻底泄了气,李绛变得萎靡不振。
前面被李吉甫压着,后面又被崔群压制,李绛心里那个郁闷呀,没啥干劲了,来个闲职闲干,不再主动参与朝廷的重要事务了。
册立太子,立完皇后,李纯心中另外一个事情也有了定论。李宁去世后,纪妃忧伤,李纯也没有好办法去安抚她,只能在其亲戚上想点办法,纪奎干察访司员外郎也有好几年了,干的也不错,李纯想提拔一下。
但是转念一想,科工部的郭云干的也很好,做郎中也有好几年了,于情于理都该提拔了。
前面已经提拔了郭钊,如果一下子再提拔两个外戚,朝臣们一定会有意见,既然郭家已经得势,就让郭云再忍耐一下吧,把纪奎提拔上来。
中书省空缺一个正三品的光禄大夫,外事部左侍郎葛元礼,原本就是礼部侍郎,在前几年的机构改革中,配合朝廷的人事变动,到外事部任职,帮助元稹把外事部的工作搞得还不错。
此人年龄虽然偏大,但是为人稳重,也听招呼,和中书省其他几个人配合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就让他升任光禄大夫一职。
枢密院察访司郎中吕元膺,在任上也有好几年了,做人有原则,办事认真,也该升职了,就让他去外事部,担任左侍郎一职。察访司郎中一职就由纪奎接任,既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也是对纪妃的一种安慰。
各项人事确定以后,李纯对朝政有点意兴阑珊,普通事务就让武元衡和崔群去处理,自己先放松一段时间,只重点关注一下铁路的事情。
给纪奎升职了,也给他安排一些工作,让他到各地察访一下,看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回来禀报,也省的自己在宫中不了解下情。
原太子李宁去世以后,纪妃郁郁寡欢,再也没有往日的风采,尽管李纯给他哥纪奎升了职,但是纪妃也没有明显的改变,反而是每天吃斋念佛,对宫中的一切事物都冷淡了很多。
甚至连尚物处的事也不管了,还给了郭贵妃管理,对待李纯也没有昔日的殷勤,两人的来往日渐稀少。
刘嫔因儿子李恽争夺太子失败,心怀怨恨,与郭皇后失和,发生过好几次争执。李恽对李恒当上太子也是不服,两人关系不睦,互相谁都不服谁,见面就会起摩擦。
李纯不想再起波澜,自然要维护皇后和太子的地位,批评训诫了刘嫔几次,刘嫔觉得李纯偏心,跟他的关系逐渐也淡了。
李纯和郭皇后的关系也很一般,郭氏任皇后以后,对权力的欲望重新增强,以太子嫡母和后宫之主的身份自居,又有梁守谦、王守澄两个嫡系宦官帮着,在宫内把持权力、任人唯亲,与其他嫔妃不合,经常呵斥、惩戒宫里的宫女太监,显示她的权威。
李纯对郭氏的变化非常不满,好几次提示她要母仪天下、宽以待人,但是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夫妻关系也逐渐下降。
只有杜秋妃和李纯关系一直不错,杜秋妃不仅有文化涵养,待人也比较谦和,对郭皇后也比较尊重顺从,跟宫里其他人关系总体还算和谐。
李纯觉得,自己作为皇帝虽然权力很大,但是四个嫔妃就有三个和自己关系不好,只有一个人跟自己还算不错,有着一种挫败感和孤独感,太憋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