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膏香满座授艺忙 (第2/2页)
下午讲辨识药材,沈砚刚拿出金银花和山银花,就见小墨举起手:“沈医官,我知道怎么区分!金银花的花苞是白色的,开放后是黄色,山银花的花苞带点紫色,而且绒毛更密。”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画着两种花的草图,标注得清清楚楚。沈砚赞许地点点头,让小墨上台给大家讲解,小墨虽有些紧张,却讲得条理清晰,老妇人笑着对林晚说:“这孩子是块好料子,比我当年学手艺时灵光多了。”
临近散课时,突然有个街坊慌慌张张跑来:“林掌柜,沈医官!我家娃儿吃了街边买的蜜饯,上吐下泻的,您快去看看!”沈砚立刻拿起药箱,林晚则让小墨和青黛留下收拾东西,叮嘱道:“把药材分类收好,灶里的炭火要熄灭,别大意。”刚要走,就见小墨追上来,手里拿着个小瓷罐:“沈医官,这里面是我熬的梨香姜茶,加了些陈皮,能缓解呕吐,您带上!”
等沈砚和林晚处理完街坊家孩子的急症回来,已是暮色四合,西市的灯笼都次第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木棚的缝隙照进来,映得满地都是细碎的光影。刚走进铺门,一股浓郁的梨香就裹着暖意扑面而来,比白日熬膏时的香气更醇厚。棚内点着两盏油灯,灯芯挑得很亮,小墨和青黛正蹲在灶台前,一人扶着陶罐,一人握着木勺,小心翼翼地顺时针搅拌着。听到脚步声,两人同时回头,脸上都沾了点炭灰,像两只小花猫。“林姐姐、沈医官,你们回来了!”青黛笑着站起来,手里的木勺还滴着琥珀色的膏体,“我们看太阳快落山了,就按照你教的方子,用剩下的梨和药材熬了些梨香膏,加了点陈皮去腥解腻,给大家当明日的样品。”林晚走过去掀开陶罐的木盖,一股更浓的香气涌出来,膏体呈透亮的琥珀色,用木勺挑起时,能拉出细细的丝,最后稳稳地挂在勺尖,正是熬制到位的品相。沈砚接过青黛递来的小瓷勺,舀了一勺尝了尝,甜中带着梨的清润,尾调还有陈皮的微苦回甘,不由得点头称赞:“比我们第一次熬的还要好!陈皮加得恰到好处,解了膏子的甜腻,这个改良法子可以记下来,以后就作为‘晚砚堂’的招牌配方之一。”小墨站在一旁,手紧紧攥着衣角,听到夸奖后,耳朵尖都红了,却还是小声补充:“是青黛妹妹提醒我加陈皮的,她说外婆熬膏时,遇到甜腻的方子都会加些理气的药材。”
街坊们闻讯都赶了过来,原本安静的木棚瞬间热闹起来。张婶拿着自家带来的粗瓷碗,小心翼翼地盛了半碗膏子,吹了吹才舀起一勺尝了尝,眼睛立刻亮了:“这膏子比我上次买的还好吃!甜而不腻,咽下去后嗓子里还暖暖的,我明天就按这个方子熬,给我家老伴儿试试,他冬天总咳嗽,吃这个肯定好!”陈大娘则拉着林晚的手,手里还攥着刚绣好的半朵牡丹:“林掌柜,我跟你商量个事。咱们坊里的义学缺笔墨钱,孩子们连像样的课本都没有。我想着,咱们传习班的学员一起做些养生膏,下月初东市有个踏青市集,咱们拿去卖,赚的钱都捐给义学,你看怎么样?”她的话刚说完,张婶就立刻附和:“我同意!我杂货铺的柜台可以摆些样品,帮着宣传!”两个书生也点头道:“我们可以写些宣传单,贴在书院和街坊的墙上,告诉大家买膏子是捐资助学。”老妇人更是从红木匣子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纸册,递给林晚:“这是当年宫里的‘百花膏’秘方,用桃花、玫瑰、茉莉三种花熬制,香气浓郁,女子们都喜欢。咱们做些这种宫廷款的膏子,装在精致的瓷瓶里,定能卖个好价钱,捐给义学也更有底气。”林晚看着围在身边的街坊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真诚的笑意,心里满是温暖,用力点头:“好!咱们就一起办这个义卖,我和沈砚负责提供药材,老夫人和青黛教大家做宫廷款膏子,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帮到义学的孩子们!”
夜深人静时,街坊们渐渐散去,木棚里的油灯也灭了大半,只剩下后院的梨树下还亮着一盏小灯。林晚靠在沈砚肩上,手里把玩着那枚带着淡蓝光的银戒指,戒指的光晕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不远处的灶房里,传来小墨和青黛的说话声,小墨在问青黛“百花膏”的花瓣要怎么处理才不会褪色,青黛耐心地讲解着“要选晨露未干时采摘的花,用淡盐水浸泡半个时辰去虫,再阴干三日才能用”。鼻尖萦绕着淡淡的梨香,混合着梨树的清香,让人心里格外安稳。沈砚握紧林晚的手,指尖摩挲着她的手背,轻声道:“没想到传习班开班第一天就有这么多收获。不仅把熬膏的手艺传下去了,还凑起了捐资助学的心思,这比单纯教手艺更有意义。”林晚抬头看着他,月光洒在他脸上,柔和了他平日里的沉稳,她笑着说:“这就是传承的真正意义啊,不仅是手艺的传递,更是善心的延续。就像苏才人把膏方传给老妇人,老妇人再传给我们,我们又传给这些街坊,每一步都带着心意。对了,明日教大家熬秋桂膏,让小墨当助教吧。他今天帮张婶包扎伤口、给大家讲解药材时都很有条理,多给些锻炼的机会,将来定能独当一面。”沈砚低头在她额上印下一个轻吻,带着梨香的气息:“都听你的。我明天把《本草备要》里关于桂花的记载抄下来,让小墨提前备课,再给他准备个小教鞭,像模像样的。”
月光透过枝叶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棚内的烛火渐渐熄灭,“晚砚堂”的灯光却依旧明亮,映着桌上摆放整齐的药材和陶罐,也映着这满院的膏香与温情。林晚知道,这门手艺的传承,从来不是冰冷的步骤传授,而是带着温度的心意相传,就像这梨香,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慢慢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