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十五世纪的飞行器 (第1/2页)
“15世纪……”司徒尚齐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带着思索,“多米尼哥·基尔兰达约,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的画坛巨匠,吉兰达约工作室的主持者,米开朗基罗都曾是他的学徒。”他的语气显示出对艺术史的熟悉,“他的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笔法严谨,构图沉稳。怎么会……”
林菀指着画作下方的说明文字:“看这里,简介说,这幅画创作于15世纪末期。有艺术史学者推测,画家可能在当时听到过一些关于‘空中异象’的民间传说,出于某种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原因——或许是好奇,或许是想增加画面的神秘感——将其描绘在了这幅《荣耀与圣母》之中。”
“民间传说?空中异象?”林菀重复着这两个词,目光再次回到那个飞行器上,“这描绘得也太具体、太现代了。完全不像基于模糊传说的臆想产物。”
司徒尚齐没有立刻回应,他掏出手机,调出拍照功能,放大焦距,对着画作的右上角连续拍了几张高清照片。
“看它的结构,”他指着手机屏幕上放大的图像,“中轴对称,流线型外观,边缘的处理方式……即使考虑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技法和透视特点,这个物体的描绘也显得过于工整,甚至带有一种机械感。”
林菀凑过去看手机屏幕,那放大的图像让细节更加清晰。她注意到在那个碟状物体的底部,似乎还有几个微小的、排列规则的凸起或孔洞,像极了某些飞行器概念图中的起落架或推进器接口。
“这个内容难道是复制者刻意加上去的吗?我在网络图片里搜一下,看看原作有没有这个。”她喃喃自语,更像是在向司徒尚齐提出疑问。
司徒尚齐收起手机,目光深沉地再次看向复制的油画。“别搜了,我在网上看过原作了,吉兰达约是那个时代顶尖的画师,他的每一笔都必然有其意图和依据,即使是增加神秘元素,也会参考他所认知的‘真实’。”司徒分析道,语气越来越肯定,“如果他真的是根据某种目击报告或流传的描述来描绘,那么……”
林菀接上了他的话,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混合了震惊和兴奋的微颤,“可能真的有人,目睹过类似的东西出现在天空。并且,这个印象,通过某种渠道,传入了一位大画师的耳中,最终被他记录在了这幅本该描绘神圣与荣耀的画布上。”
窗外,艾力安山峰的轮廓在午后阳光下显得清晰而宁静。但他们此刻的心神,已完全被这幅《荣耀与圣母》右上角,那个悬浮在15世纪天空中的沉默物体所占据。登山的目标暂时被抛在了脑后,一个更大、更悠远、也更扑朔迷离的疑问,在他们心中轰然升起。
司徒尚齐操作手机,将刚才拍摄的特写照片再次放大,几乎到了数码变焦的极限。像素有些模糊,但那个碟状物体的轮廓和某些细节反而在失真的颗粒感中,透出一种更令人不安的确定感。
“你看这里,”他的指尖轻点屏幕,落在物体底部那几个微小的凸起上,“排列方式非常规则,间距几乎相等。自然界的天象,比如奇特的云团、球状闪电,或者大气光学现象,绝不可能形成这种高度几何化的结构。”
林菀凑得更近,鼻尖几乎要碰到屏幕,她的呼吸变得轻微而急促。“还有它的质感。明明是和云彩、天使用同样的油彩,同样的笔触,但你看它边缘的那一圈反光,”她指着物体左侧边缘那一抹刻意提亮的高光,“画家在用光上强调了它的体积感和坚硬感,和周围柔和、蓬松的云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绝对是刻意为之的!”
她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司徒尚齐:“这不是笔误,也不是随意涂抹的装饰。尚齐,画家是真的想画一个物体,一个他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具有实体结构的东西。”
他们在这幅画前驻足的时间显然超过了普通游客。一位穿着制服、像是展区管理员的中年女士注意到了他们专注的神情,微笑着走了过来。
“二位对这幅画很感兴趣?”她态度和蔼地问道。
林菀和司徒尚齐交换了一个眼神。司徒尚齐礼貌地回应:“是的,这幅画很特别。尤其是右上角那个……特别的物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