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农村女孩心思强(二) (第2/2页)
村里的人一开始对晓燕做电商的事还持怀疑态度,看到林风这么支持她,又看到他们实实在在地在做事,态度也渐渐转变了。有人主动来找晓燕,想把家里的农产品放到网上卖;有人帮忙打扫仓库,用来存放农产品;还有人帮忙打包、贴快递单…… 整个村子都因为晓燕的回来,变得热闹起来。
半个月后,青禾村的农产品终于在网上上架了。晓燕给店铺取名 “青禾村原生态农产品店”,店铺首页放着青禾村的风景照片,还有农产品的检测报告和包装设计图。林风帮她写了详细的产品介绍,突出农产品的原生态和安全性,还帮她做了一些推广,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分享店铺链接。
一开始,店铺的订单很少,每天只有几单,晓燕心里有些着急。林风安慰她:“刚开始都这样,消费者需要一个了解和信任的过程。咱们再想想办法,比如做一些优惠活动,或者找一些美食博主帮忙推荐。”
晓燕点了点头,开始琢磨做优惠活动。她推出了 “买二送一” 的活动,还设置了满减券,吸引消费者下单。同时,她还联系了一些美食博主,免费给他们寄样品,请他们帮忙写测评。
没想到,几天后,一位知名美食博主在网上分享了青禾村的大米,说 “这是我吃过最香的大米,煮出来的饭带着淡淡的稻花香,让人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味道”。这条测评很快就火了,很多网友看到后,都纷纷去晓燕的店铺下单买大米。
订单一下子多了起来,每天都有几百单,晓燕和村里的人忙得不可开交。他们白天打包、贴快递单,晚上还要统计订单、联系快递公司。晓燕的父母也过来帮忙,母亲负责做饭,给大家补充体力;父亲负责搬运货物,确保快递能及时发出。
林风也经常过来帮忙,有时候晚上忙到很晚,他就住在村里的小旅馆里。有一次,因为订单太多,快递包装不够用了,晓燕急得快哭了。林风看到后,立刻联系城里的包装厂,让他们连夜赶制一批包装,第二天一早就送了过来,解了燃眉之急。
就在晓燕以为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的时候,麻烦却来了。有一天,晓燕接到一个买家的投诉,说收到的土鸡蛋有一半都碎了,要求退款。晓燕连忙道歉,给买家全额退款,还承诺下次下单免费送一盒鸡蛋。可没过几天,又有几个买家投诉,说收到的花生受潮了,口感不好。
晓燕心里很委屈,她明明每天都检查农产品的质量,包装也很仔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她坐在仓库里,看着堆积如山的订单,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林风刚好过来帮忙,看到晓燕在哭,连忙走过去:“晓燕,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晓燕擦了擦眼泪,把买家投诉的事告诉了林风。林风皱了皱眉头,拿起一个装鸡蛋的竹篮看了看,又拿起一袋花生检查了一下,说:“我知道问题出在哪了。鸡蛋虽然用竹篮装着,但竹篮之间没有缓冲,运输过程中容易碰撞破碎;花生是用塑料袋装的,密封性不好,遇到潮湿天气就容易受潮。”
晓燕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那咱们该怎么办啊?要是再有人投诉,店铺的口碑就坏了。”
“别着急,咱们现在就改。” 林风说,“鸡蛋方面,咱们可以在竹篮里铺上一层泡沫,每个鸡蛋之间用纸板隔开,再用防震膜包起来,这样就不容易碎了;花生方面,咱们换成密封袋包装,再在外面套一个防水袋,防止受潮。另外,咱们还得在快递单上注明‘易碎品’‘防潮’,提醒快递公司注意。”
晓燕点了点头,立刻召集村里的人,按照林风说的方法改进包装。大家一起动手,剪泡沫、折纸板、封密封袋,忙到深夜,终于把所有的订单都按照新的包装方式处理好了。
第二天,晓燕又主动联系之前投诉的买家,向他们道歉,并解释了改进后的包装方式,承诺如果再出现问题,会双倍赔偿。买家们看到晓燕态度诚恳,又积极解决问题,都表示愿意再相信她一次。
果然,改进包装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鸡蛋破碎、花生受潮的情况,店铺的口碑也慢慢恢复了。订单量越来越多,不仅有个人买家,还有一些超市和餐馆也来批量订购。晓燕看着每天增加的订单,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第四章 乡村教育的微光
随着农产品电商的成功,青禾村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晓燕却没有满足,她看着村里的孩子们,心里又有了新的想法。
青禾村只有一所小学,学校里只有两名老师,负责教一到四年级的学生。学校的教室很简陋,桌椅都是旧的,黑板也有些斑驳,教学设备更是匮乏,除了几本课本,几乎没有其他的教学资源。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或者觉得读书没用,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帮家里干农活。
晓燕想起自己小时候,因为喜欢读书,却没有足够的书籍和学习资源,只能靠林风给她带书。她不想让村里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她想为村里的孩子们建一个更好的学校,让他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林风。林风听后,非常支持:“晓燕,你这个想法很好。教育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只有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改变农村的未来。我可以帮你联系一些公益组织,争取他们的支持,还可以帮你筹集资金,用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
晓燕很感动:“林风大哥,每次我遇到困难,你都能帮我。要是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咱们是朋友,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林风笑着说,“不过,这事不能只靠咱们两个人,还得争取村里人的支持。咱们可以先开个村民大会,把这个想法告诉大家,听听大家的意见。”
晓燕点了点头,和林风一起去找村支书。村支书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一直很关心村里的教育问题,只是苦于没有资金和资源,一直没能改善学校的条件。听到晓燕的想法,他非常高兴:“晓燕,你这孩子真是有心!要是能把学校建好,那可是咱们村的大好事啊!我这就召集村民开会,咱们一起商量怎么干。”
村民大会上,晓燕把建学校的想法告诉了大家。一开始,有些村民不太理解,觉得现在村里的经济刚好起来,应该先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钱花在学校上。还有些村民觉得,孩子读不读书都一样,反正将来也是要在家干农活的。
晓燕没有急着反驳,而是给大家讲了自己的经历:“我小时候也觉得读书没用,直到林风大哥给我带了很多书,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正是因为读书,我才能考上大学,才能帮村里卖农产品。如果咱们村里的孩子都能好好读书,将来他们就能用更多的知识来建设咱们村,让咱们村变得更富裕、更美丽。”
林风也在一旁补充:“我已经联系了一些公益组织,他们愿意为咱们村的学校捐赠教学设备和书籍。我还会发动身边的朋友,为学校筹集资金,用来翻新教室和修建操场。咱们只需要出一些人力,就能把学校建好,这对咱们村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受益终身的事。”
村民们听了晓燕和林风的话,心里渐渐动摇了。有个村民说:“晓燕这孩子说得对,咱们不能让孩子跟咱们一样,一辈子待在村里,没见过大世面。我愿意出人力,帮着建学校。”
“我也愿意!”
“我也愿意!”
越来越多的村民表示支持,大家纷纷报名,愿意为建学校出一份力。村支书看到大家积极性这么高,心里很高兴,立刻成立了建校筹备小组,由晓燕负责联系公益组织和筹集资金,林风负责制定学校的建设方案,村民们则负责出人力,帮忙搬运材料、翻新教室。
很快,建校工作就开始了。村民们自发地来到学校,有的帮忙拆旧桌椅,有的帮忙粉刷墙壁,有的帮忙搬运砖块和水泥。孩子们也在一旁帮忙,捡捡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