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燕云十六州 > 沙海问渠

沙海问渠

  沙海问渠 (第1/2页)
  
  长安的雪,下了整整三日。
  
  江寒立在平康坊的酒肆二楼,玄色披风上落满了雪粒子,腰间那柄嵌着墨玉的铁尺被寒气浸得发沉。楼下的朱雀大街上,禁军甲胄上的霜花反射着宫城的灯火,往来的官员缩着脖子匆匆而过,锦袍下摆扫过积雪,留下一串慌乱的脚印——谁都知道,宫里的那位新帝李适,正拿着先帝留下的烂摊子,在紫宸殿里发了三天的火。
  
  “江兄,再喝一杯?”同桌的青年推过一只烫得温热的银盏,酒液晃出琥珀色的光。这青年是鸿胪寺的小官,姓苏名衍,昨日在城门口捡了被禁军盘查的江寒,硬拉着他来这酒肆避雪。
  
  江寒没接酒杯,目光落在窗外那座被雪覆盖的大雁塔上。塔尖的铜铃在风里呜咽,像极了三个月前,他在漠北听到的那声呜咽——当时他在一座废弃的烽燧里,发现了一具枯骨,枯骨的手指仍死死攥着半块刻着“安西”二字的青铜令牌,身下压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字迹:“河西未失,玉门仍在,安西军魂,不渡玉关。”
  
  “苏兄可知,河西走廊如今是什么模样?”江寒忽然开口,声音被窗外的风雪刮得有些沙哑。
  
  苏衍的手猛地一顿,酒盏差点从指尖滑落。他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道:“江兄莫提此事!如今长安城里,‘河西’二字是禁忌。先帝在位时,吐蕃人占了河西四郡,朝廷三次出兵都败了,后来便只当那片土地丢了。可上个月……上个月有个老兵从河西逃回来,说玉门关还插着大唐的旗帜,守关的是二十年前就该全军覆没的安西军余部,自称‘归义军’。”
  
  “归义军?”江寒的指尖按在腰间的铁尺上,墨玉微微发烫。
  
  “是啊,可谁信呢?”苏衍苦笑着摇头,“那老兵说,二十年来,安西军残部在沙海里挖渠引水,在戈壁上种粮屯兵,硬生生把河西走廊守成了大唐的飞地。可朝廷里的人都说他是疯了——吐蕃人狼子野心,怎么可能让一支残军在眼皮子底下守二十年?”
  
  江寒没再说话,只是端起桌上的冷酒一饮而尽。酒液入喉,像一团火滚过胸膛,烧得他想起那具漠北烽燧里的枯骨。他忽然明白,那枯骨不是逃兵,是归义军派往长安报信的人,只是没能走出漠北的风雪。
  
  “多谢苏兄。”江寒起身,披风上的雪粒簌簌落下。他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这酒钱,江某记下了。”
  
  “江兄要去哪?”苏衍急忙起身,“外面风雪这么大,而且……而且你若真要查河西的事,怕是会惹上麻烦!”
  
  江寒回头,玄色披风在风雪里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去玉门关。问一问那沙海里的渠,守一守那关楼上的旗。”
  
  当夜,江寒翻出长安城南的明德门。城门守军正缩在哨楼里烤火,没人注意到一道玄色身影如孤鸿般掠过城墙,落在城外的官道上。官道两旁的枯树挂满了雪,像一个个沉默的哨兵,目送他向西而去。
  
  三日后,江寒进入陇右地界。这里离长安已远,风雪渐小,却多了几分荒凉——田地里长满了野草,村庄里十室九空,偶尔能见到几个衣衫褴褛的流民,见了他腰间的铁尺,都吓得躲进了破屋。
  
  “客官,往前再走五十里,就是萧关了。”路边茶摊的老掌柜一边给江寒倒茶,一边叹着气,“过了萧关,就是沙海戈壁,那地方可不是人待的。而且听说,吐蕃人的游骑常在那一带出没,专杀大唐的人。”
  
  江寒接过茶碗,指尖触到碗沿的凉意:“老掌柜可知归义军?”
  
  老掌柜的手猛地一抖,茶水洒了一地。他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凑近江寒耳边,声音压得极低:“客官是朝廷的人?归义军的事,可不敢乱说。不过去年秋天,我在萧关城外见过一队骑兵,穿着旧唐军的甲胄,马背上插着红旗,旗上绣着‘归义’二字。他们给流民分粮食,还说‘河西是大唐的地,咱们是大唐的人’。”
  
  江寒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那具枯骨,想起那半块青铜令牌,忽然觉得眼前的荒凉里,藏着一股从未熄灭的火。
  
  “多谢老掌柜。”江寒放下茶碗,起身向西而去。
  
  又走了三日,萧关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里。关楼破败,城墙上爬满了野草,可城门口却站着两个穿着旧甲胄的士兵,手中的长枪虽锈迹斑斑,却握得笔直。
  
  “来者何人?”士兵拦住江寒,声音沙哑却有力。
  
  “江寒,从长安来,要去玉门关。”江寒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士兵甲胄上的裂痕上——那裂痕像是刀砍出来的,边缘已经磨得光滑,显然是旧伤。
  
  士兵对视一眼,其中一个转身跑进关楼,片刻后,一个穿着褪色红袍的将领走了出来。将领约莫四十岁,脸上刻着风沙的痕迹,左眼处有一道长长的伤疤,从眉骨延伸到下颌,可眼神却像戈壁上的太阳,明亮而灼热。
  
  “长安来的?”将领上下打量着江寒,目光落在他腰间的铁尺上,“可知过了萧关,再往西就是沙海,进去了,就未必能出来。”
  
  “若能见到归义军,死在沙海里也值。”江寒直视着将领的眼睛。
  
  将领忽然笑了,伤疤在脸上扯出一道凌厉的弧度:“好胆气!我是归义军萧关守将,姓赵名烈。你要去玉门关,正好,我这里有一队粮车要送过去,你若不嫌弃,便跟我们一起走。”
  
  江寒心中一喜:“多谢赵将军。”
  
  当夜,江寒跟着粮队住进了萧关的营房。营房是用土坯砌成的,简陋却干净,墙角堆着晒干的骆驼刺,是用来烧火取暖的。赵烈给江寒送来一套旧甲胄,甲胄上有几处缝补的痕迹,布料是大唐军服特有的粗麻布。
  
  “这是十年前战死的兄弟留下的,你穿着它,在沙海里能少些麻烦。”赵烈坐在篝火旁,给江寒递过一块烤得焦香的饼,“吐蕃人恨透了唐军的甲胄,见了穿这甲胄的,会先掂量掂量。”
  
  江寒接过饼,咬了一口,粗粝的口感里带着淡淡的麦香。他忽然想起苏衍说的“安西军在戈壁上种粮屯兵”,原来不是假话。
  
  “赵将军,归义军如今有多少人?”江寒问。
  
  赵烈望着篝火,眼神渐渐变得悠远:“二十年前,安西四镇陷落,我们这支部队是从龟兹逃出来的残兵,只有三百多人。这些年,我们在沙海里挖渠,引疏勒河的水灌溉戈壁,种出了粮食,收留了不少从吐蕃统治区逃出来的唐人,现在有五千多人了。”
  
  “挖渠?”江寒想起那纸信上的“沙海问渠”。
  
  “是啊,沙海里没水,就没法活。”赵烈笑了笑,“我们的老将军,也就是归义军的首领,当年带着我们在沙海里找水,用了三年时间,硬是挖通了一条三十里长的渠,把疏勒河的水引到了玉门关下。我们把那条渠叫‘归义渠’,渠水流过的地方,都种上了麦子和胡杨。”
  
  江寒的心里忽然涌起一股热流。他能想象出,一群衣衫褴褛的残兵,在漫天黄沙里挥舞着锄头,一镐一镐地挖渠,身后是吐蕃人的追兵,身前是茫茫沙海,可他们却凭着一股气,挖出了一条生路。
  
  “老将军是谁?”江寒问。
  
  赵烈的目光变得崇敬:“老将军姓王名策,当年是安西军的别将。二十年前,他带着我们从龟兹突围,一路杀到河西,就再也没离开过。他常说,我们是大唐的兵,就算朝廷忘了我们,我们也不能忘了大唐的土地。”
  
  篝火渐渐熄灭,夜色笼罩了萧关。江寒躺在简陋的床铺上,听着窗外的风声,仿佛听到了沙海里的渠水在流淌,听到了玉门关上的旗帜在飘扬。他知道,从他踏入萧关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一个江湖浪子,而是归义军的一员,是大唐河西走廊上的一粒沙,一株胡杨。
  
  次日清晨,粮队出发了。二十辆粮车,由十匹骆驼和二十个士兵护送,江寒骑着一匹瘦马,跟在赵烈身边。出了萧关,眼前的景象骤然变了——没有了野草,没有了村庄,只有茫茫的沙海和裸露的戈壁,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悬在头顶,烤得人皮肤发疼。
  
  “小心些,这一带常有吐蕃游骑出没。”赵烈拔出腰间的刀,刀身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去年有一队粮车,就在前面的黑风谷被吐蕃人劫了,二十个兄弟,无一生还。”
  
  江寒握紧了腰间的铁尺,目光警惕地扫过四周。沙海里静得可怕,只有骆驼的脚步声和粮车的轱辘声,偶尔有几只沙雀从沙堆里飞起,又很快消失在天际。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前方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赵烈脸色一变:“不好,是吐蕃人!”
  
  话音刚落,几十匹快马从左侧的沙坡后冲了出来,马上的吐蕃骑士穿着皮甲,手中挥舞着弯刀,嘴里喊着听不懂的口号,直扑粮队。
  
  “保护粮车!”赵烈怒吼一声,催马迎了上去。士兵们也纷纷拔刀,围成一个圈,将粮车护在中间。
  
  江寒催马跟上赵烈,腰间的铁尺脱手而出,化作一道玄色闪电,直取为首的吐蕃骑士。那骑士没想到江寒的兵器如此诡异,躲闪不及,被铁尺击中肩膀,惨叫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
  
  “好功夫!”赵烈大喊一声,弯刀劈向身边的吐蕃骑士,将其斩于马下。
  
  吐蕃骑士见首领受伤,攻势更猛,十几把弯刀同时劈向江寒和赵烈。江寒收回铁尺,手腕转动,铁尺如长鞭般横扫,将几匹战马的腿打断,马上的骑士摔落在沙地上,被随后赶来的士兵斩杀。
  
  战斗持续了半个时辰。吐蕃骑士虽然勇猛,却架不住归义军士兵的拼死抵抗,加上江寒的铁尺神出鬼没,渐渐落了下风。为首的吐蕃骑士见势不妙,喊了一声,带着剩下的骑士转身就逃,消失在沙坡后。
  
  “追吗?”一个士兵问道。
  
  赵烈摇了摇头,勒住马:“别追了,沙海里地形复杂,容易中埋伏。清点人数,看看有没有伤亡。”
  
  士兵们立刻开始清点人数。有三个士兵战死,五个士兵受伤,粮车倒是完好无损。江寒看着那三个战死的士兵,他们都很年轻,脸上还带着稚气,可双手却紧紧握着刀柄,哪怕死了,也保持着战斗的姿势。
  
  “把他们埋了吧。”赵烈的声音有些沙哑,“在沙海里,能埋在胡杨树下,就是最好的归宿。”
  
  士兵们在附近找了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挖了三个坑,将战死的士兵埋了进去,没有墓碑,只在每个坟头插了一根胡杨枝。
  
  江寒看着那三根胡杨枝,在风沙里微微晃动,忽然想起赵烈说的“归义渠”。他知道,这些战死的士兵,和那具漠北烽燧里的枯骨一样,都是为了守护河西走廊,为了大唐的土地,把命留在了沙海里。
  
  “走吧。”赵烈拍了拍江寒的肩膀,“路还长,我们得在天黑前赶到下一个烽燧。”
  
  粮队继续向西而行。沙海里的风更大了,卷起的沙粒打在脸上,像针一样疼。江寒望着茫茫沙海,忽然觉得,这沙海里的每一粒沙,都藏着安西军的魂,每一株胡杨,都刻着大唐的名。他知道,玉门关就在前方,归义军就在前方,而他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粮队走了五日,终于走出了茫茫沙海,眼前出现了一片绿洲。
  
  绿洲里种满了麦子,金黄的麦浪在风里翻滚,远处有几条蜿蜒的水渠,渠水清澈,倒映着蓝天和白云。水渠旁立着几块石碑,上面刻着“归义渠”三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带着一股军人的硬朗。
  
  “到了,这就是归义渠的灌区。”赵烈勒住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过了这片麦田,再走十里,就是玉门关了。”
  
  江寒望着眼前的景象,久久说不出话来。他很难想象,在这茫茫沙海之中,竟然有这样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水渠里的水潺潺流淌,像是在诉说着归义军二十年来的艰辛与执着。
  
  就在这时,远处的麦田里传来一阵欢笑声。十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孩童,提着篮子在麦田里拾麦穗,看到粮队,都兴奋地跑了过来,围着粮车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
  
  “赵将军,这次带了什么好吃的?”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仰着小脸问道。
  
  赵烈翻身下马,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笑着说:“这次带了不少粮食,还有一些布料,够你们做新衣服了。”
  
  小女孩开心地跳了起来,转身对着麦田里喊道:“爹娘,赵将军带粮食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