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 (第2/2页)
杨许诺点点头,小口喝着水,杯子里的水带着淡淡的陶瓷香,还有点江驰身上的洗衣液味道,那是苏曼琪推荐给他的牌子,说香味很清爽。她看着桌上的草稿纸,看着江驰放在旁边的《数学建模与金融优化》,书脊上的“金融优化”四个字格外醒目,看着窗外飘进来的银杏叶,落在桌角,像片小小的金色书签,突然觉得,今天的数学建模课,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这时,预备铃响了,阶梯教室前排的投影亮了起来,白墙上“新生摸底模拟”六个黑体字像块冰,砸得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连刚才讨论化妆品的女生都闭上了嘴,开始翻书。教授拿着教案走了进来,他穿着件灰色的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起来很严肃,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按名单分组,三人一队,四十分钟内完成这道建模题,结果写在答题板上展示。这次模拟成绩会算入平时分,大家认真点。”
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翻名单的窸窣声,还有人小声讨论着“要跟谁一组”“谁的数学好”。杨许诺的心又开始慌了,她攥着手里的草稿纸,指腹把纸边磨得更毛了,连便利贴都快被蹭掉了。她转头看向江驰,想问问他该怎么办,却看见江驰正对着后排喊:“张远,换个人。”张远是金融系的男生,和江驰、苏曼琪都是从小认识的,家里也是做金融的,此刻正拿着名单愣神,身边还围着两个想跟他组队的女生。
张远刚要开口,江驰已经拿起笔在名单上划了道线,动作干脆利落:“我、杨许诺,再加个金融系的李然,刚好三人。李然对数据敏感,擅长统计分析,刚好能补我们的短板——他上次帮苏曼琪家的公司做‘校园消费数据调研’时,误差率控制在0.3%以内,很靠谱。”
李然是江驰的好哥们,早上在宿舍楼下见过杨许诺,此刻正坐在后排整理教材,听见江驰喊他,立刻抱着书走过来,对着杨许诺点头笑,眼里满是友善:“放心吧,数据交给我,肯定没问题。江驰常跟我提起你,说你笔记记得特别认真。”
杨许诺看着江驰,心里像被阳光晒过一样暖,比喝了温水还舒服。她知道,不管江驰和苏曼琪是不是青梅竹马,不管他们是不是富家子女,不管建模题有多难,有他在,有李然帮忙,这次的摸底模拟,她一定能行。
题目是关于“校园外卖配送路径优化”的建模,投影上还附了张校园地图,标注了食堂、宿舍、教学楼的位置,还有几组配送数据。杨许诺看着题目里的“最短路径算法”“动态规划模型”,指尖有点发颤——这是她昨晚熬夜啃的知识点,笔记抄了满满三页,可真要动笔,脑子里的公式却像缠在一起的耳机线,乱得理不清。她下意识地摸出怀里的草稿纸,指尖扫过昨晚标红的“动态规划模型步骤”,旁边还记着江驰提过的“金融成本思维:路径=资金流向,节点=交易点,苏曼琪家的物流就是这么规划的”,才稍微定了定神,像找到了指南针。
江驰已经把三张草稿纸对齐,用回形针别在桌角,又拿红笔在纸上画了两条竖线,分成三栏,每栏都写了标题:“目标函数”“约束条件”“数据代入”。他推了推桌上的书,腾出更多空间:“我算约束条件,顺便掺点金融里的‘隐性成本’思路——比如配送员的时间成本,可参考金融系‘时薪折现’的方法计算,苏曼琪家的兼职员工就是这么算工资的;李然负责数据代入,你对数字敏感,记得把地图上的距离换算成实际配送时间,误差别超过5%,就像我们算股票收益率一样,精准度很重要;杨许诺,你试试写目标函数,就用笔记里第三章的动态规划模型,别怕错——金融系解题时也常试错,错了调整就行,就像对冲风险,发现方向不对及时止损调整,总比不敢动笔强,苏曼琪上次做模型也错了三次才对。”他说话时,指尖在“第三章”那栏轻轻敲了敲,眼神里满是鼓励,没有一丝催促。
她咬着笔杆,笔尖在纸上悬了两秒,才慢慢落下“minZ=Σ……”。可刚写了一半,笔尖突然顿住——她盯着纸上的“Σ”符号,脑子里一片空白,昨晚背的时间参数(取餐时间、配送时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江驰说过“像资金分阶段到账,苏曼琪爸爸的信托产品就是分季度兑付的”,却想不起具体怎么对应。她赶紧翻出江驰的笔记,那本《数学建模与金融优化》的扉页上,除了“错题标记用红笔,思路写在右侧留白”,还写着“金融建模需结合实际场景,变量要对应真实成本,苏曼琪的笔记里也这么写”,她往后翻到第三章,指尖在“多阶段决策”那页慌乱地划着,额角的汗顺着发带边缘往下滴,刚好落在笔记上“时间变量t1、t2——t1=资金筹备时间,t2=资金投放时间,参考苏曼琪家项目的时间轴”的字样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把“苏曼琪”三个字晕得有点模糊。
“哟,这都写不出来?”林悠悠的声音突然从旁边冒出来,带着刺耳的嘲讽,像指甲刮过黑板。她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胳膊肘故意往杨许诺的手肘上撞了一下,钢笔在纸上拖出一道长长的墨痕,像条黑色的蛇爬在公式中间,把“Σ”符号都盖了一半,“早说了你不行,江驰,你一个和苏曼琪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金融系的学霸,跟她一个普通家庭的计算机系女生凑一组,等会儿展示的时候可要丢我们两个系的人了!说不定教授还会觉得,金融系的学生也不过如此,连个同桌都带不动!”
江驰抬眼,目光冷得像冰,比冬天的寒风还刺骨:“你要是没事干,就去看自己的题,别在这里影响我们组进度。我们组的情况,不劳你费心——而且家境和院系从来不是评判能力的标准,杨许诺比你认真百倍,她至少在努力解题,而不是在旁边说风凉话。苏曼琪要是在这儿,也会觉得你这么说很过分。”他伸手把杨许诺面前的笔记往她那边推了推,挡住林悠悠的视线,不让她看里面的内容,又从桌肚里摸出自己的金融系专属草稿本——封面印着校徽和“金融建模实验室”的字样,是苏曼琪爸爸的公司资助定制的,他撕了张干净的纸递过去:“用这个写,纸厚,不容易晕墨,而且格子间距刚好,写公式不会挤在一起。”
林悠悠撇撇嘴,手指在桌角偷偷蹭了蹭,指甲刮得桌面“咯吱”响,转身时故意把杨许诺放在桌边的橡皮扫到地上,还特意用白球鞋的鞋尖碾了碾——橡皮上顿时沾了道黑印,像块被踩脏的年糕,再也没法用了。她还故意哼了声:“有些人啊,就是天生笨,给再好的东西也没用,白费功夫——哪像苏曼琪,家境好又聪明,和江驰才是一路人。”
“别管她。”江驰把自己的橡皮推过来,是块印着复杂金融公式(CAPM模型公式)的白色橡皮,是上次金融系建模竞赛的纪念品,苏曼琪也有一块一模一样的,橡胶很软,擦得干净还不脏纸。他弯腰帮她捡被踩脏的橡皮,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背,像触电似的顿了顿,又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像在安抚受惊的小动物:“你昨晚的笔记我看了,思路是对的,还加了金融里的成本思考,比如把配送损耗类比‘资金损耗’,比很多金融系的同学都用心——他们只会套公式,根本不会结合实际场景,连苏曼琪有时候都要问我这类思路。你只是缺了点实战练习,放轻松,我陪着你一起想。”他拿起笔,在她写了一半的公式旁边,用红笔轻轻写了“t1(取餐时间=资金筹备,参考苏曼琪家项目筹备期)、t2(配送时间=资金投放,对应项目落地期)——可类比金融里的‘交易时间成本’,需分阶段计算”,字迹比平时轻了些,怕盖过她的字迹,还在“分阶段”三个字下面画了条小横线,提醒她重点。“目标函数里,配送员的出发时间是变量,你把t1、t2标清楚,再结合距离矩阵dij,就能串起来了。就像我们金融系算资金路径一样,每个节点(食堂、宿舍)都要算清楚时间和成本,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环节,否则整个模型都会出错,苏曼琪上次就因为漏了个节点重做了一遍。”
杨许诺深吸口气,重新拿起笔。她按江驰说的,在“Σ”后面补了“(t1i+ t2i)×dij”,又对照笔记里的例题,在公式末尾加了权重系数“ω”——代表配送优先级,就像金融里的“风险权重”,重要的节点权重更高,她还想起江驰说过“苏曼琪家的项目就是这么分优先级的”,偷偷在旁边写了“类比资金流动时间+金额权重,参考苏家项目逻辑”的小字,怕自己等会儿忘了思路。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啃桑叶,她偶尔抬头看一眼江驰——他正低头算约束条件,笔尖在纸上飞快地滑动,草稿纸上不仅有数学公式(如“路径不重复约束:xij+xji=0”),还标着“金融场景延伸:若配送员为兼职,需考虑时薪成本(参考苏曼琪家兼职平均时薪15元/小时),将时薪折算成单位时间成本,加入约束条件”的字样,甚至还画了个小小的资金流向图,和苏曼琪家项目的流程图很像,帮她理解。看着那些带着他和苏曼琪共同经历的金融系标注,杨许诺心里暖暖的,紧张的心情慢慢放松下来,连握笔的手都不抖了。
李然突然“啊”了一声,声音不大,却带着点焦急:“约束条件里,配送员的最大负载量没算进去!我们刚才只算了时间、距离和时薪成本,忘了外卖箱的实际承载能力——题目里说‘每单外卖平均重量0.5kg’,可我们没考虑配送员一次最多能送多少单,这样模型会失真!苏曼琪家的物流项目里,这种容量约束都是重点标注的。”他是金融系的,和苏家有往来,对“容量约束”“风险上限”这类概念很敏感,此刻正指着草稿纸上的“约束条件清单”皱眉,像发现了投资组合里的漏洞。
江驰立刻凑过去,三人头挨着头,桌角的台灯刚好照在草稿纸上,把上面的公式和标注都照得清清楚楚。江驰用红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框,把“负载量”相关的内容框了起来,像在金融报表里圈出重点科目:“这里加个不等式,Q≤20,其中Q是配送单量,20是根据校园常见外卖箱容量(10kg)和每单重量(0.5kg)估算的,10÷0.5=20,刚好整数,计算方便。”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从金融角度看,这就像资金池的最大容量,超过了就会溢出风险,必须加约束——就像苏曼琪爸爸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不能低于一定比例,否则会有流动性风险,她之前给我讲过这个案例。”他说话时,肩膀偶尔碰到杨许诺的胳膊,带着点淡淡的洗衣液香味,混合着阳光的味道,让她觉得很安心,仿佛再难的题,只要三人一起讨论,都能解决。
杨许诺看着草稿纸上的不等式,突然想起昨晚看的苏曼琪家项目案例,小声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加个备注,说明‘若外卖箱容量变化,Q值可按比例调整’?就像金融模型里的‘参数敏感性分析’,标注变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苏曼琪家的项目报告里都有这个模块。”
江驰眼睛一亮,转头看着她,眼里满是惊喜:“这个想法好!没想到你记得这么清楚——参数敏感性分析是金融建模的重要步骤,加进去能让模型更严谨,苏曼琪上次做模型也加了这个,教授特别夸了她。”他立刻拿起笔,在不等式旁边加了行备注:“Q值随外卖箱容量动态调整,敏感性系数=外卖箱容量÷每单重量,参考苏曼琪家物流项目参数调整逻辑”,还在后面画了个小小的赞,“杨许诺,你越来越有金融思维了,以后可以考虑辅修金融,苏曼琪也说过辅修金融很有用。”
李然也点点头,笑着说:“对,加了敏感性分析,模型就不是死的了,更有实际意义——就像我们做股票估值,会考虑不同增长率下的股价,苏曼琪爸爸的投资部就是这么做估值的,这样更全面。”
三人继续讨论,江驰负责完善约束条件,李然核对数据,杨许诺则补充目标函数的细节,偶尔提出金融角度的小建议,草稿纸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不仅有数学公式,还有金融类比和实际场景说明,像一份简化版的苏家项目报告。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杨许诺把最终结果写在答题板上时,教授刚好喊停,四十分钟的时间,不多不少。
答题板上不仅有目标函数“minZ=Σ[(t1i+ t2i)×dij×ω]”,还有约束条件清单和敏感性分析备注,她还在最下面加了行小字:“参考金融成本思维,考虑取餐等待时间的隐性影响(类比资金闲置成本,苏曼琪家项目中称其为‘时间机会成本’)”,那是她刚才突然想到的,也是江驰和苏曼琪经常提到的“隐性成本”概念。
各组轮流展示,按照从前排到后排的顺序。林悠悠他们组坐在前排,第一个展示,他们的答题板刚亮出来,江驰就皱了眉,像在看一份有漏洞的金融报告:“他们的模型没考虑雨雪天气的延误系数,实际应用里会有偏差。就像金融建模忽略市场波动(如利率变化、政策调整),结果会失真,参考价值大打折扣,苏曼琪上次做天气对物流的影响模型,特意加了这个系数。”杨许诺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果然,林悠悠组的约束条件里只写了距离、时间和负载量,漏了环境变量——这是江驰笔记里特意标红的易错点,还备注了“类似金融里的‘不可抗力风险’,需加入风险系数调整,苏曼琪的笔记里画了个小伞当标记”,当时她也在旁边画了个小伞,代表雨雪天气。
林悠悠展示时,声音很大,却有点底气不足,尤其是说到“模型适用于所有天气”时,眼神躲闪了一下。教授皱了皱眉,没说话,只是在教案上记了点什么。
轮到他们组时,杨许诺抱着答题板走到讲台前,手心全是汗,衬衫后背都湿了一小块。她刚要开口,林悠悠突然站起来,像只炸毛的猫:“教授,他们的目标函数里,变量定义不清,而且江驰是金融系的,还是和苏曼琪一起长大的富家子弟,肯定是他帮杨许诺写的,她一个普通家庭的计算机系女生根本不会这么复杂的模型,还加了苏曼琪家项目的思路,肯定是抄的!”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杨许诺身上,有好奇,有怀疑,还有看热闹的。杨许诺的脸瞬间白了,手里的答题板都有点晃,可一想到江驰的鼓励,想到三人一起讨论的画面,想到那些和苏曼琪相关却又属于自己的思考,她又挺直了背,攥紧了答题板的边缘。
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杨许诺身上,语气平静:“杨许诺,你说说你的变量定义思路,还有旁边标注的‘金融成本思维’是什么意思?不用紧张,慢慢说。”
她深吸一口气,声音有点抖,却一字一句说得很清楚:“目标函数里的t变量,t1是取餐时间,t2是配送时间,之所以分两段,是参考了动态规划里的多阶段决策模型——就像把配送路径分成‘取餐’和‘配送’两个阶段,分别优化,这和江驰提到的苏曼琪家项目时间轴逻辑很像,但我是结合配送场景理解的。至于‘金融成本思维’,是江驰教我的——金融里算资金流动时,不仅要算显性的交易成本,还要算隐性的时间成本,比如资金闲置在账户里会损失利息;配送也是一样,取餐等待时间会让配送员无法接新单,损失潜在收入,这也是一种隐性成本,所以要把t1和t2都算进目标函数,一起优化……”她说着,突然想起江驰笔记里的一句话,眼睛亮了亮,“就像笔记里写的,‘不管是数学建模还是金融建模,目标函数要跟着实际场景走,变量不是死的,要对应真实世界里的成本和收益’,苏曼琪的笔记里也有这句话,但我是真的理解了才写上去的。”
她还补充道:“我们还加了参数敏感性分析,标注了负载量Q随外卖箱容量变化的调整方法,这是参考金融里的‘敏感性测试’,因为实际中外卖箱容量可能不同,模型需要有灵活性,就像苏曼琪家项目会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调整参数,但这个调整逻辑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教授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点笑容:“思路是对的,逻辑很清晰,不仅用了数学模型,还结合了跨学科的金融思维,考虑到了隐性成本和参数敏感性,更难得的是能结合案例但有自己的理解,比有些组只套公式强多了。金融系和计算机系的同学就该这样互相借鉴,家境优渥的同学可以分享实践案例,普通家庭的同学也能贡献扎实的逻辑,这样才能让模型更完善。”他顿了顿,又看向林悠悠,“质疑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的模型有没有漏洞,比如天气延误系数,实际配送中不可能忽略,下次要注意,不要总把目光放在无关的家境和关系上。”
林悠悠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低下头,再也说不出话来。
杨许诺抱着答题板走回座位时,脚步都轻快了些,心里像开了朵花。江驰对着她笑了笑,眼里的光比投影还亮,像星星落进了眼底:“说得很好,比我预想的还稳——把金融思路融进去,还能有自己的理解,是点睛之笔,尤其是隐性成本那段,说得特别清楚,苏曼琪要是听见了肯定也会夸你。”
李然也凑过来,对着她竖了竖大拇指:“杨许诺,你刚才说的‘隐性成本’和‘敏感性分析’,刚好补了我们之前的漏洞,而且有自己的思考,不是照搬案例,厉害啊!没想到计算机系的同学也能get到金融点,以后建模我们还组队,下次可以请苏曼琪也一起讨论,她经验更丰富。”
下课铃响时,教授公布了成绩,林悠悠他们组的成绩是B,而他们组拿了A,还是全班为数不多的A。杨许诺把江驰的《数学建模与金融优化》递回去,扉页上多了一行她写的小字:“谢谢金融系的江驰,我会加油赶上的,下次也想学会用金融思维独立解题,争取能帮到你,也想有机会和苏曼琪一起讨论模型!”字迹比之前工整了些,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江驰接过笔记,翻到扉页,看见那行字,嘴角弯了弯,在那行字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太阳,还加了行备注:“金融系随时欢迎交流,同桌优先——下次建模课我喊上苏曼琪一起,她肯定乐意帮你,我们可以一起算‘外卖定价的金融模型’,她对这个特别熟。”
林悠悠坐在前排,看着杨许诺和江驰、李然说说笑笑,心里又气又委屈,眼眶红红的。苏曼琪见状,伸手挽住她的胳膊,脸上带着“温柔又正义”的笑容,故意让周围的人都看见:“悠悠,别不开心啦,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嘛。杨许诺能拿A也是运气好,刚好撞对了教授喜欢的思路,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比她强。”她拍了拍林悠悠的手,眼底却闪过一丝嘲讽,嘴上继续“安慰”,“而且江驰本来就擅长建模,帮她也是应该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就生气呀,显得我们多小气。走,我请你喝奶茶,就去我家开的那家,给你点最贵的款,别跟自己过不去~”
林悠悠被她哄得稍微消了气,跟着苏曼琪往外走,心里却暗暗记恨上了杨许诺——她觉得是杨许诺抢了江驰的关注,毁了她的“好成绩”。
杨许诺抱着自己的错题本,看着江驰和李然讨论下节课的内容——他们在说金融系下周有“建模与实际应用”讲座,主讲人是去年全国建模竞赛的金奖得主,苏曼琪已经帮他们留了票,要不要喊上她一起去。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的错题本上,把上面的公式都照得暖暖的,她悄悄把刚才写错的“变量漏标t1、t2”抄在错题本上,旁边用红笔写:“江驰说,不管家境如何、院系不同,别怕错,错了才知道哪里要补——还要记得结合实际场景,加金融思维更严谨,以后可以多向苏曼琪请教案例。”
窗外的银杏叶落了几片在窗台上,像撒了把金色的小扇子。接下来的时间里,她知道自己还要面对很多难题,可能是复杂的数学公式,可能是林悠悠的刁难,可能是跨学科学习的压力,但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慌了——因为她身边有了愿意帮她的人,有了能让她鼓起勇气的光。而这道光,来自金融系的江驰,来自他那句“家境和院系从来不是评判能力的标准”,来自他毫无保留的帮助与分享,更来自他们带她打开的、金融与数学交织的全新世界大门。她甚至开始期待下次建模课,期待能和江驰一起讨论,期待能学到更多金融思维,期待能解出更难、更有意思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