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 AI雏形初现 (第1/2页)
陈帆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一瞬,目光锁在监控界面上那条短暂跳动的网络请求曲线上。几秒前的卡顿已经消失,系统恢复如常,但日志里残留的调用堆积记录却没被抹去。他翻出最近十分钟的进程调度日志,逐行比对时间戳。
“又是模型争资源。”李阳凑过来,盯着屏幕,“趋势预测刚跑完一轮,波动率模块紧接着触发全量扫描,情绪分析也同时拉起数据流——三个高负载任务撞在一起,调度队列堵死了。”
张远从另一台终端抬头:“以前分开跑没问题,现在集群上线了,反而更紧张?”
“不是资源不够。”陈帆敲下回车,将异常时段的调用链导出,“是它们各自为战。行情变了,有的模型还在延续旧逻辑输出信号,新的又压上来,系统不知道听谁的。”
他调出昨日一次实盘模拟的操作记录:趋势模型建议加仓某科技股,因子筛选也支持买入,可盘口语言模块捕捉到大单撤单频次上升,情绪指数同步跌破警戒线,两个反向信号直接冲突。最终系统未执行任何操作,错过了最佳窗口。
“我们得建一个中枢。”他说,“不再让模型单独发声,而是由一个上层机制统一判断,决定哪个信号该被采纳,权重多少。”
李阳皱眉:“你是说,让系统自己决定‘信谁’?”
“对。”陈帆拉开一张白板,快速写下六大核心模块名称:趋势、波动率、情绪、盘口、因子、状态转移。“它们各有擅长。牛市里趋势最准,崩盘前情绪领先,震荡期因子有效。问题是我们一直用固定规则切换,滞后于市场变化。”
张远思索片刻:“如果能识别当前处于什么行情阶段,再动态调整权重……”
“那就不是工具了。”李阳接道,“是决策者。”
“先做状态识别。”陈帆落笔回车,调出历史数据对比图,“用MACD斜率和VIX波动率交叉划分五类市场环境——震荡、慢牛、快牛、慢熊、崩盘前兆。每种状态对应一套初始权重模板。”
他打开配置文件,开始定义参数:
> 崩盘前兆:情绪模型40%,盘口语言40%,趋势模型10%
> 快牛行情:趋势模型50%,因子模型30%,其余均摊
> 震荡市:因子与波动率各占35%,其他辅助修正
“但这只是起点。”他说,“模板不能一成不变。市场会骗人,模型也会误判,必须加入反馈机制。”
李阳立刻明白:“让每个模型输出时带上置信度评分?比如趋势模型检测到连续三根K线突破布林带上轨,同时成交量放大两倍以上,才给高分。”
“没错。”陈帆点头,“高置信度时段自动提权,低分则降权甚至屏蔽。还要加时间衰减因子,避免某个模型因短期强势长期主导决策。”
张远已经开始整理测试方案:“拿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那段跑一遍。那时候情绪崩得早,趋势最后才拐头,正好检验权重切换是否及时。”
三人立即分工。李阳负责重构调度引擎,在原有任务队列之上增加融合层逻辑;张远准备封闭测试环境,导入两年历史分钟级数据;陈帆则优化状态识别算法,确保市场分类准确率不低于88%。
四小时后,第一版融合模型部署完成。李阳启动测试脚本,系统开始逐日推演。
初期表现平稳。在2001年初的震荡行情中,因子与波动率模型占据主导,趋势信号被弱化,持仓结构趋于保守。进入三月,随着纳斯达克持续拉升,快牛状态激活,趋势模型权重升至55%,系统逐步增持科技板块。
但转折出现在四月中旬。美股见顶回落,A股情绪指标率先转负,而趋势线仍在高位徘徊。此时融合层判定进入“崩盘前兆”,迅速下调趋势权重至15%,同时将情绪与盘口模块提至35%。
“减仓指令发出了。”张远盯着交易日志,“但只减了三成,不够果断。”
陈帆放大时间轴:“问题出在权重切换速度。从趋势主导到情绪接管,中间有两天滞后期。等系统真正反应过来,跌幅已经超过8%。”
“置信度反馈太慢。”李阳检查代码,“情绪模型虽然报了警,但评分增长曲线太平缓,没能触发快速响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