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 云端部署尝试 (第2/2页)
第二次尝试开始。压缩后的数据包通过加密通道稳定传输,三地服务器逐一确认接收。主控台上的延迟曲线先是一路冲高,随后在八百毫秒处趋于平稳,最终回落至**180毫秒**。
“数据一致性校验通过。”张远读出后台反馈,“所有节点状态匹配,无丢失记录。”
陈帆调出恒康药业的最新盘口,对比三地服务器的分析结果。尽管存在轻微时间差,但警报触发条件完全一致,连预警时间都相差不足五十毫秒。
“可以实战。”他说。
李阳趁热打铁,增设断点续传机制。一旦某节点中断,恢复后能自动请求缺失片段,无需重新同步。他还设置了带宽自适应调节,在校园网高峰期自动提高压缩率,保障基本通信。
凌晨四点三十六分,系统首次实现跨地域协同运行。主屏中央跳出绿色标识:**分布式架构激活,三节点稳定在线**。
陈帆没有放松。他打开历史数据库,选中2007年牛市顶峰阶段的一段极端行情——那天下跌个股超千只,盘口异动密集爆发,系统曾因响应延迟错失三次紧急平仓机会。
“导入这段数据,做一次模拟回测。”他对李阳说,“看看现在的架构能不能扛住高压。”
命令刚下,张远忽然出声:“等等。”
两人看向他。
“我们在主节点做了太多判断前置。”张远指着架构图,“如果未来接入更多外部服务器,主控台反而会成为瓶颈。不如让每个镜像节点具备独立预警能力,只把结果传回来。”
“你是说,让分身也能思考?”李阳反应过来。
“不是思考,是执行。”张远纠正,“它们不需要改动模型,只要按统一规则运行就行。就像……复制粘贴一份完整的判断流程。”
陈帆沉默片刻,敲下几行指令。他在系统配置中新增了一个开关:**允许远程节点本地决策**。
设置完成后,他重新启动测试。这一次,三地服务器不仅接收数据,还在各自端完成了盘口模式识别,并将生成的预警信号回传主节点。
主屏上,三条独立的警报流几乎同时汇入中央队列,时间差不超过九十毫秒。
“响应速度没下降。”李阳看着性能图表,“而且主节点负载降低了41%。”
“这才是真正的分身。”陈帆缓缓说道。
他调出其中一个远程节点的日志文件,逐条核对预警依据。每一项触发条件都与本地系统完全吻合,甚至连注释格式都没有差异。
“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它更轻、更快。”李阳已经开始构思下一阶段优化方案,“我打算把模型推理部分也拆出去,做成可插拔模块。”
“还有权限隔离。”张远补充,“不同节点应该有不同的数据视野,避免一处泄露影响全局。”
陈帆听着两人的讨论,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他打开了系统底层配置文件,找到那个标为“核心控制权”的参数项。
目前,所有重大决策仍由本地主机最终裁定。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但也意味着真正的去中心化还未实现。
他没有修改这个值,而是新建了一个测试账户,赋予其仅限远程节点的操作权限。然后,他将一段简化版的盘口扫描任务分配给该账户,观察其能否在脱离主控的情况下独立完成闭环。
屏幕左侧,任务进度条开始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