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 周婷发现风险盲区 (第1/2页)
屏幕左侧的任务进度条稳定推进,远程节点成功完成了第一轮独立扫描。陈帆盯着主控台同步返回的三条预警流,确认时间差控制在百毫秒内。他没有松懈,转头对李阳说:“把2007年那段时间的数据完整导入,做一次全市场压力测试。”
“现在?”李阳抬手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凌晨四点五十二分。
“就是现在。”陈帆敲下回车,“新架构跑起来了,得看它能不能扛住真正的极端行情。”
周婷从角落的工作站起身,端着水杯走过来。她没说话,只是站在陈帆身后,目光扫过不断跳动的参数面板。张远调出历史数据库接口,将2007年10月牛市顶峰阶段的十日行情打包推入模拟环境。系统开始加载,三地服务器同时接收数据流。
测试启动后五分钟,市场波动曲线陡然拉升。上千只个股进入快速下跌通道,盘口异动频率呈指数级增长。主屏上,红色警报接连闪现,系统自动触发二十多条风控提示。
“不对。”周婷突然开口,“模型还在建议加仓。”
陈帆迅速调出操作日志。在连续三只股票出现跌停的情况下,系统仍基于“趋势回归”逻辑推荐买入,理由是“估值偏离均值超过两倍标准差”。此时模拟账户净值已下滑8.3%。
“它没识别出流动性枯竭。”周婷指着其中一只股票的成交明细,“买盘全空了,挂单厚度不足千手,但系统还在算理论支撑位。”
李阳皱眉:“这种行情本来就没法靠模型吃到底部。我们当初设计时也没打算让它预测崩盘。”
“问题不在预测。”周婷打开后台配置界面,“在于它根本不理解什么叫‘没人接盘’。所有计算都建立在交易持续发生的前提下,可一旦市场失去承接力,这些逻辑就全失效了。”
陈帆沉默地看着回撤曲线继续下探。第十八分钟,模拟净值跌破-20%,系统仍在尝试反向建仓。最终,测试结束,总回撤定格在**27.4%**。
“这不能叫回撤。”周婷低声说,“这是清盘线。”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张远调出最后一次加仓记录,发现系统依据的是过去五年内“超跌反弹”的成功率统计。“它把极端情况当成普通回调处理了。”他说,“因子权重没做场景隔离。”
“我们需要一个专门应对非线性风险的框架。”周婷坐回自己位置,打开新建文档,“不能再依赖现有模型的延伸修补。必须单独构建一套压力测试体系,引入信用收缩、杠杆断裂、恐慌传导这些变量。”
李阳抬头:“你是想让系统学会判断‘黑天鹅’?”
“不是判断。”周婷敲下标题:《极端情景推演协议v0.1》,“是设定边界。当某些指标组合突破阈值时,无论模型输出什么信号,都必须暂停自动交易。”
陈帆扭头看向她:“比如哪些指标?”
“融资余额周降幅超15%、百只以上个股同日跌停、交易所净卖出机构数量激增、国债逆回购利率异常飙升。”她一条条列出,“再加上舆情情绪指数断崖式下跌。这些信号叠加出现,就不该再用常规逻辑衡量市场。”
李阳仍持保留态度:“这类事件十年一遇。为小概率情况重构整个风控体系,会不会影响日常效率?”
“那如果下次不是十年一遇呢?”周婷反问,“我们现在的资金规模比去年翻了三倍,再往后只会更大。一次判断失误,损失的不是百分比,而是绝对数额。”
张远插话:“但她提的有道理。上周恒康药业那次,要不是人工干预及时,融券仓位可能被套在半路。真遇上全局性危机,响应速度根本来不及。”
陈帆手指轻点桌面,片刻后下令:“先做一轮验证。周婷,你负责设计脚本,把2008年的关键节点还原出来——雷曼倒闭前后两周,加上A股熔断阶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