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 强赎可转债惊魂 (第2/2页)
第一笔成交均价为六块九毛一,共成交九万八千股。第二笔挂出后,买一封单瞬间减少四成,价格开始震荡下行。
“压一下。”陈帆说,“等两分钟。”
他们等到十点零五分,买盘重新聚集,第二笔以六块八毛九部分成交。第三批则采用更缓慢的拆单方式,每五千股间隔一分钟发出,避免冲击市场。
最后一笔卖出完成时,时间为十点三十八分,账户资金增加二十五万三千余元,扣除手续费和税费后,净规避损失一万一千六百元。
“差一点就被吃掉了。”张远靠回椅背,额头有些出汗,“这钱不是赚的,是抢回来的。”
陈帆没有回应,而是打开了清算日志。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份执行报告,标题为:“邯钢转债_强赎应对_全过程追踪”。其中,“损失规避”一项标注绿色,数值为11600元。
他往下拉,看到一个异常记录:某个大型券商自营账户在同一转债品种上持有超过八百万面值,截至上午十点半仍未提交转股申报。
“这个仓位……”李阳凑近看,“还没动?”
“不可能不动。”张远摇头,“这种体量的账户都有自动化提醒,除非——”
“系统没响。”陈帆轻声说,“他们的监控模块漏掉了这条公告。”
李阳迅速检索该券商近期公开信息,发现其IT部门上周刚发布通知,称正在进行内部交易系统升级,部分非核心功能暂时降级运行。
“也就是说。”张远喃喃,“他们明明有预警机制,但关键时刻断了。”
“不是机制问题。”陈帆指着数据流中的抓取时间,“我们的系统是在五点四十三分捕获公告,而他们内部系统直到八点十五分才标记‘待处理’。中间两个多小时空白。”
“人工审核卡住了。”李阳明白过来,“自动采集到了,但审批流程太长,等层层上报,已经错过窗口。”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信息差真能吃人。”李阳低声说。
陈帆依旧盯着屏幕。他知道,这笔交易本身并不复杂,甚至谈不上技术难度。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响应速度、判断依据和执行链条的完整性。他们赢的不是知识,而是流程。
他调出系统架构图,在“事件驱动层”新增一个子模块,命名为“强赎识别引擎”。设定规则如下:每日收盘后自动扫描所有存续转债,对比股价与转股价比例,一旦满足“十五个交易日超130%”条件,提前五天生成关注名单;进入最后三个交易日时,自动提升预警级别,并锁定相关持仓。
“以后这类事不能再靠人盯。”他说,“必须机器主动找出来。”
李阳点头,开始编写规则脚本。张远则整理本次操作的时间轴,准备归档进团队应急手册。
“其实最危险的不是不知道。”张远忽然开口,“是以为自己知道。”
“什么意思?”
“你看那个券商。”他指着日志里的账户编号,“他们肯定有预案,也有系统,甚至比我们还专业。但他们相信流程会自动运转,结果偏偏就在最不该断的地方断了。”
陈帆没说话,只是将“邯钢转债”的全部操作记录标记为“高优先级复盘案例”,并设置每月自动提醒一次。
时间接近中午,服务器风扇依旧低鸣运转。主屏左侧,可转债监控列表持续刷新,几十只品种按剩余期限排序排列。其中一只能源类转债突然跃入预警区,系统自动标红,提示其正股价格已连续十二日站上转股价130%阈值。
陈帆的目光移了过去。
“怎么了?”李阳察觉到他的停顿。
他没有回答,而是双击该条目,调出发行方近三年公告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