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 周婷模型显威力 (第2/2页)
对方摇头。
陈帆回头看向情绪评分——7.8,持续攀升,但构成比例中“自媒体传播强度”占到82%,而“权威信源引用率”仅为9%。
“这不是机会。”他对团队说,“是陷阱。”
他当机立断下达指令:“小仓位买入认沽期权,行权价设在现价下方8%,持仓不超过总资金3%。设置三层止损:一是股价连续十分钟站稳5%以上涨幅,二是公司发布澄清公告延迟超过两小时,三是情绪评分回落至5以下且伴随放量下跌。”
李阳迅速操作下单。张远则调出历史回测数据,对比此次决策与纯技术模型的差异。
“要是只看MACD和布林带,这时候早就金叉入场了。”他喃喃道,“但我们这次反着来……真能对?”
“不是相信直觉。”陈帆盯着不断跳动的评分曲线,“是相信数据结构的变化。当市场的声音比价格走得更快,就意味着有人在讲故事,而不是在做业绩。”
下午收盘,清华紫光收涨6.2%,盘后龙虎榜显示买入席位全是营业部散户集中地,无一家机构现身。
“热度还在。”周婷查看晚间舆情汇总,“今晚又有三家新账号发布深度分析文章,声称掌握内部消息。”
“那就再等等。”陈帆说,“真正的破绽一定会出现在回应环节。”
第二天上午十点,公司官网发布简短声明:“近期市场关于本公司涉足芯片封装领域的传闻均无事实依据,敬请投资者理性决策。”
消息发布的第三分钟,情绪评分从7.6暴跌至3.1。
第十一分钟,股价开始跳水。
第十八分钟,跌幅扩大至7.4%,触发熔断机制临时停牌。
陈帆立即执行平仓指令,期权仓位在恢复交易后的第一时间完成退出,最终实现单笔收益率142%。
整个过程持续不到二十四小时。
主控台上,两张预测曲线并列展开:一条是传统技术模型输出的趋势线,直到暴跌前五分钟仍显示“中性偏强”;另一条是融合情绪因子后的综合评分线,在消息发酵初期即发出黄色预警,澄清公告发布前两小时升级为红色警报。
“准确率差了多少?”张远问。
李阳统计完结果:“单独使用技术模型,对本次回调的预警成功率为29%;加入情绪因子后,提升至89%。误报率下降41%,响应速度平均提前1.8个交易日。”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我之前总觉得这种东西太虚。”张远看着屏幕上仍在缓缓下坠的股价,“情绪……怎么能量化?但现在看,它比某些财务指标还准。”
“因为它反映的是人的行为惯性。”周婷平静地说,“消息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人相信它。只要足够多人信,价格就会动。我们的模型不是预测真相,是捕捉共识形成的过程。”
陈帆没有立刻回应。他重新打开系统架构图,在“数据分析层”下方新增了一个独立模块,命名为“行为认知引擎”。接着,他在调度规则中加入一条强制校验逻辑:所有重大交易决策,必须同时通过技术模型与情绪模型的双重验证,任一模型否决,自动冻结执行权限。
“从今天起,双模型验证机制正式上线。”他说,“不再依赖单一判断路径。”
李阳开始编写接口代码,将情绪评分纳入每日晨会报告自动生成流程。张远则翻出近期其他热门题材股名单,逐一输入模型进行压力测试。周婷站在白板前,记录下本次实战中的关键参数调整项:社交媒体权重上调15%,增加“跨平台同步发布特征”作为炒作识别新指标。
时间接近深夜,服务器风扇依旧低鸣运转。主屏左侧,情绪指数监控列表持续刷新,十几只股票按评分高低排序排列。其中一只医药股突然跃入预警区,评分从4.3跳至6.6,触发系统自动弹窗。
陈帆的目光移了过去。
“怎么了?”李阳察觉到他的停顿。
“这家企业上周刚被药监局约谈,原因还没公布。”陈帆指着企业公告栏,“但现在网上已经开始传‘产品重大突破’,三家不同背景的公众号在同一时间段发文,用词高度相似。”
“要不要启动预案?”张远问。
陈帆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尚未敲下确认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