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 web界面的突破:可视化的力量 (第1/2页)
电话挂断后不到两小时,陈帆已经站在实验室的机柜前。他拆开新到的服务器包装箱,指尖在金属外壳上轻轻一划,确认接口类型与网线匹配。两台奔腾III并排安置在铁架上,风扇空转发出低频嗡鸣。他把银行合同里的执行计划摊在桌上,对照着设备清单一项项打钩。
电源接通,系统启动。他输入管理员账户,开始配置局域网IP。刚完成基础网络拓扑,显示器上的ASP调试窗口突然跳出错误提示:数据库连接失败。他皱眉,切换到服务后台,发现IIS日志里堆满了超时记录。
“不是算力不够,是流程卡住了。”他自语。
他想起林国栋在办公室说的话——“平台要真正跑起来”。光有硬件不行,得让整个链条动起来。他打开代码编辑器,将原本基于Access的存储结构迁移到SQL Server 7.0。数据表重新索引,查询语句逐行优化,删除冗余的嵌套循环。凌晨一点十七分,主页面首次加载出完整的K线图,绿色曲线随着模拟行情缓慢爬升。
他没停下,立刻着手搭建三大功能模块。
“实时行情”需要持续推送数据流。他在服务器端建立缓存队列,每三秒刷新一次前端显示。测试时发现页面频繁重绘导致卡顿,便改用局部更新技术,只刷新变动区域。屏幕右上角的时间戳稳定跳动,股价数字逐个变换,像被无形的手逐一拨动。
“历史回测”模块依赖大量过往数据。他调用过去三个月的手动录入记录,结合OCR识别结果生成测试集。输入某只股票代码后,系统自动拉取其每日收盘价、成交量和基本面参数,生成趋势对比图。当模型成功复现一次五日前的短线波动时,他盯着曲线交汇点看了几秒,敲下回车保存案例。
最难的是“风险评估”。
这个模块要综合波动率、换手异常、资金流向等多个维度打分。他设计了一套加权算法,初始版本完全依赖统计规律。运行测试时,系统对一只正常震荡的地产股标红预警,判定为“**险”。
“问题出在权重分配。”他翻看日志,发现短期波动占比过高,忽略了行业整体稳定性。
他正准备调整参数,门外传来脚步声。林国栋推门进来,身后跟着两名穿灰西装的市科委人员。他们手里拿着文件夹,目光直接落在双屏中央跳动的风险图表上。
“这就是你们做的界面?”其中一人问。
陈帆点头,没有解释太多,直接进入演示。“这是实时行情,数据每三秒同步一次;历史回测可以验证策略有效性;风险评估会自动分析个股潜在隐患。”
他说完,点击某只钢铁股的详情页。系统弹出评分面板,总分68,属于中等偏下风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