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 行长办公室的橄榄枝:资源的整合 (第1/2页)
电话铃声在凌晨两点零五分响起时,陈帆的手指还停在回车键上。他没立刻去接,而是盯着屏幕上那条刚入库的新闻记录——发布时间七点四十八分,来源是昨日报纸扫描版。光标闪了三下,他才起身走到墙角拿起听筒。
“是我。”听筒里传来林国栋的声音,语气平稳,像在办公室晨会开场前的最后一句提醒,“你昨晚做的数据合并,我看了测试报告。市科委那边已经签了试点立项意见。”
陈帆没说话,只是把话筒换到左手,右手顺手拉过椅子坐下。
“今天上午九点,来我办公室一趟。”对方没有问是否方便,也没有寒暄,“合同拟好了,你需要亲自确认几项条款。”
电话挂断后,他站在原地几秒,随后转身关掉显示器电源。服务器风扇仍在运转,但他不再看它。他收拾背包,将刻录好的光盘放进内袋,出门时顺手锁上了教室门。
清晨六点十七分,他坐在公交车靠窗的位置,窗外是还未完全苏醒的城市。他闭着眼,脑子里过的是OCR识别错误率和爬虫请求间隔的数值组合。到站后步行十分钟,中国银行大楼门口的旋转门正缓缓转动,两名保安正在交接班。
他在前台登记姓名,等了不到五分钟,电梯门打开,林国栋站在里面,手里拿着一叠文件。
“走吧。”他说,没提迟到或早到的事。
办公室在十一楼东侧,进门就是一张长桌,上面摊着几份打印材料。林国栋坐到主位,示意陈帆对面落座。他把文件推过去:“金融信息化试点项目合**议草案。预算五十万,周期六个月,目标是在本市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初步的数据共享机制。”
陈帆翻开第一页,目光直接落在“资金使用范围”那一栏。设备采购、软件开发、人员培训三项并列,其中设备采购占比不超过百分之三十,且需提交财政审批清单。
他合上合同,抬头问:“如果我把服务器买回来,能接入市里政务网吗?”
林国栋抬眼看他。
“现在系统每天要处理三十张以上纸质报表,还有网页端的信息抓取。”陈帆从包里取出笔记本电脑,打开后调出两张图表,“这是过去七天的数据采集效率。左边是OCR识别耗时,峰值出现在分辨率调高之后;右边是爬虫成功率,受网络延迟影响,平均每次请求要等二十秒以上。”
他指着右侧曲线的一个陡降点:“一旦拨号中断,就得重新开始。目前我们能做到准实时更新,但如果算力提升一倍,响应速度可以压缩到分钟级。”
林国栋沉默了几秒,“你是想把这笔钱用在硬件上?”
“不是想,是必须。”陈帆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您要的不是一个演示程序,而是一个能真正跑起来的平台。平台能不能立住,取决于底层能不能撑得住。”
“年轻人容易迷信机器性能。”林国栋放下钢笔,“我见过太多项目,钱花在买设备上,最后变成仓库里的摆设。”
“那是因为他们没把设备和流程绑在一起。”陈帆继续说,“我的系统不是外包公司做的成品,它是活的。每一次数据输入,都会反过来优化下一步的处理逻辑。但它需要更快的存储、更大的内存,才能维持这种迭代节奏。”
林国栋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问:“你说的‘系统’,到底是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