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U盘的代价:林悦的秘密 (第1/2页)
清晨的阳光斜切进教室,落在林悦空着的座位上。陈帆低头翻着笔记本,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昨天留下的那张政策简报复印件。纸边已经被他捏得有些发毛,但上面红笔划过的那行字依旧清晰。
他本以为今天能见到她。
第一节课铃响前,班主任突然出现在门口,叫他去办公室接电话。他刚拿起听筒,就听见林悦的声音压得很低:“我爸发现了。”
陈帆的手指一顿。
“U盘的事。他昨天清点设备,发现少了一个。追到我头上,问是谁拿的。”她的声音在颤抖,“我说是你,做项目用的……他没说什么,让我回学校。但他刚才给我打了电话,让你下午三点,去我家一趟。”
“你爸知道内容吗?”
“我不知道。但他看了文件名。‘Data_Backup_19980328’——他说这不像学生作业该有的命名方式。”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他还说,这种编号格式,是银行内部数据归档的习惯。”
陈帆缓缓放下话筒,掌心渗出一层薄汗。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普通高中生,用专业级术语命名金融数据包,还借用了银行职员的工作U盘——这不是疏忽,是越界。
三点整,他站在一栋老式家属楼门前。门牌号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他确认了两次才敲门。
开门的是林国栋。四十出头,身形挺拔,衬衫扣到最上面一颗,眼神扫过来时没有温度。
“进来。”他侧身让开,语气不容置疑。
客厅不大,陈设简单。一张三人沙发,一台电视,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茶几上放着一个黑色U盘,正是那天刻了字的那个。旁边是一台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停在文件管理界面,几个以日期命名的文件夹整齐排列。
“坐。”林国栋指了指沙发,自己坐在对面单人椅上,背脊笔直,“你说你是林悦的同学,参加科技创新比赛?”
“是。”
“那你解释一下,为什么我的工作U盘里,会存着近三年沪深两市的日线数据?字段包括开盘价、最高价、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换手率修正值——这些不是高中课程内容。”
陈帆没动。
“更奇怪的是,”林国栋翻开一本记事本,“你数据库里的某些数据,来源不明。比如三月二十二日深发展A的盘后成交明细,当天晚报只公布了收盘价。你是从哪儿拿到的?”
空气凝住了。
陈帆知道瞒不过去。这个人不是评委,不会因为一段代码或几张图表就被说服。他是体制内的人,习惯从漏洞入手,从逻辑链条中找出断裂点。
“我不是抄的。”他说。
“那是怎么来的?”
“我自己录的。每天早上六点去报亭买《中国证券报》,剪下交易数据,手动输入系统。政策信息从广播、新闻联播、政府公告里摘录。有些数据确实没公开,但我能找到线索——比如券商营业部张贴的日报,或者财经杂志的延迟刊载。”
林国栋冷笑一声:“三年的数据量,靠一个人手录?你当我是第一天做风控?”
“我没说容易。”陈帆抬起头,“我每天睡四个小时,吃饭的时候都在核对数字。错过一天,模型就会偏差。所以我不能停。”
“那你图什么?”林国栋声音陡然提高,“没有账户,没有资金渠道,连证券交易资格都没有!你建这个库,到底想干什么?”
陈帆闭了闭眼。
这句话击中了他。不是质疑技术,而是直指动机——那个藏在所有计算背后的真正原因。
他慢慢从包里取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到一页空白处,写下一行字:
**1998年5月19日,政策利好释放,股市将迎来三年最大涨幅。**
然后推过去。
林国栋盯着那行字,眉头锁紧:“这是预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