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学术论文的舆论反转 (第2/2页)
配文只有两行字:
“有些人说她浪费钱。
我们测算过:安全系数提升300%,收视预期增长37.6%——这不是挥霍,是投资。”
评论瞬间爆炸。
“所以顶流打架不用拳,用知网?”
“原来他们不是有钱有闲,是有理有据。”
“建议赵氏资本也读读这篇论文,省得老搞碰瓷那一套。”
更绝的是,有人翻出陆砚之五年前出版的《舆论解剖学》,豆瓣评分8.9,被列为传媒系必读书目。
#陆砚之用学术怼人#直接冲上榜首。
视频博主剪辑了他的金句合集:“流量的本质是注意力剥削”“热搜不是真相,是情绪期货”。
高校论坛冒出帖子:《论陆砚之如何把娱乐圈变成田野调查样本》。
连知乎都有人提问:“如果顾晚舟真的推动了综艺场地标准升级,算不算文化贡献?”
答案最高赞:“她出钱,他出脑,一个敢砸,一个敢写——这叫产学研结合。”
---
林姐看着热搜一路飙升,差点把平板摔了。
“这都能火?写篇论文比发通稿还猛?”
“当然。”顾晚舟终于坐直了,“通稿是解释,论文是定义。解释是求理解,定义是定规则。”
她拿起手机,找到陆砚之那条微博,转发。
只加了一句:
“下次报销能不能按学术成果算?”
三分钟后,陆砚之回复:
“已向校财务处提交立项申请。”
底下评论笑疯:
“这CP我磕到了,一个负责改变世界,一个负责改变报销制度。”
---
下午两点,导播间外。
林姐拿着平板对助理交代:“通知财务,群演保险报销单今天必须走完流程。”
“为啥这么急?”
“因为现在每一笔支出,都是论文数据。”她瞥了眼热搜榜,“咱们得对得起学术严谨性。”
助理懵懂点头,转身跑开。
林姐抬头,看见顾晚舟从休息区起身,朝主棚走去。
“你还去录?”
“戏还没拍完。”她头也不回,“而且,我得确保所有动作轨迹都符合论文里的安全模型。”
林姐愣住。
等反应过来,人已经走远。
她掏出手机,给陆砚之发微信:
“她说她的表演要符合你论文里的动作参数。”
对方秒回:
“告诉她,第14页图3-2标注了最佳避险角度,建议参照执行。”
---
书房里,陆砚之关掉浏览器。
桌面上躺着一份打印稿,A4纸装订整齐,封面印着《现代传播》录用通知。
他翻到最后一页,作者栏清晰写着:
第一作者:陆砚之
第二作者:顾晚舟
钢笔搁在纸上,墨迹未干。
他没动,静静看了几秒。
然后伸手,把论文推到桌角。
电脑右下角时间跳到18:47。
手机震动。
微信弹出新消息。
一张图。
顾晚舟坐在B厅角落,手里拿着记号笔,在威亚轨道图上画了一条斜线,旁边标注:此处需加缓冲垫。
背景是忙碌的工作人员,灯光晃动。
时间戳:一分钟前。
他点开对话框,回了个表情包。
一只戴眼镜的狐狸,爪子举着计算器,配文:“本项目ROI正在计算中。”
发送。
起身,熄灯。
---
林姐站在片场通道,看着监视器画面。
顾晚舟正和导演讨论走位,语气平静:“刚才那段摔戏,如果换成湿滑石板路,护具得加厚两层。”
导演连连点头。
她低头看手机,热搜还在前十。
突然,一条新词条冒出来:
#顾晚舟论文引用率超985教授#
她瞪大眼,点进去一看,是个搞笑博主发的:
“根据不完全统计,顾晚舟参演作品平均学术引用次数:2.3次/部,超过某985高校传媒学院副教授年均水平。”
底下评论:
“所以影后其实是隐藏学者?”
“建议她申个艺术学博士,题目就叫《论薯片袋在危机公关中的象征意义》。”
林姐笑着摇头,把手机塞进口袋。
抬头时,看见顾晚舟走出棚区,朝她走来。
“下一通告什么时候?”
“两小时后。”林姐说,“你真打算按论文标准拍完所有戏?”
顾晚舟停下脚步,左手摸了摸羽绒服口袋,像是在确认什么。
然后说:
“不然呢?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我连摔跤都要摔得有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