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学术论文的舆论反转 (第1/2页)
第68章:学术论文的舆论反转
顾晚舟把空薯片袋扔进垃圾桶,手腕一松,袋子在空中划了道懒洋洋的弧线,正中靶心。
她没动,继续靠在沙发扶手上,手机屏幕亮着,热搜榜刷新到第三遍。#顾晚舟炫富#已经沉底,取而代之的是#群演摔倒顾晚舟第一时间搀扶#,底下热评第一写着:“别人摔跤是事故,她是现场教学工伤申报流程。”
林姐站在旁边,手里捏着平板,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水军全被封了,可微博还在传你住古堡喝冰可乐是资本作秀。”
“那让他们传。”顾晚舟把手机倒扣在膝盖上,“反正我也没喝香槟,喝的是可乐,还是冰的。”
林姐翻白眼:“你就不能发个声明?好歹解释一下场地升级是出于安全考虑?”
“解释?”她抬眼,桃花眼里带着点刚睡醒的浑,“谁信我说的,不如让数据说话。”
话音刚落,手机震了。
来电显示:陆砚之。
她接起来,没出声。
电话那头传来钢笔轻敲桌面的声音,一下,两下。
“论文投了。”他说,“标题没改,作者栏加了你名字。”
她笑了:“下次提前说一声,我好准备学术答辩PPT。”
“等期刊发声明,你再转发。”他顿了顿,“这次不是通稿,是正经学术期刊,《现代传播》。”
“哦。”她应了一声,像在回应“晚饭吃什么”这种事,“那你记得把参考文献格式调成APA,我导师当年就卡这个。”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
“……你哪来的导师?”
“骗你的。”她翘起嘴角,“但我记得你说过,这本期刊审稿最狠,三个月都不回消息。”
“所以才赶在截稿前提交。”他的声音压低,“他们要是真收了,等于官方认证:砸钱升级场地,不是任性,是科学决策。”
林姐听着半边对话,耳朵都快竖起来了。
挂了电话,她盯着顾晚舟:“你们俩现在连吵架都用学术术语了?”
“这不是吵架。”顾晚舟重新点亮手机,“这是知识变现。”
---
凌晨三点十七分,陆砚之盯着电脑屏幕,光标停在“提交论文”按钮上。
文档标题:《综艺拍摄场地投入与制作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以某古堡实景改造为例》。
他把通稿里那些“安全系数提升300%”的数据重新建模,补上了方差分析和回归曲线,又从陈墨那儿要来近三年综艺事故统计表,作为对照组。文献综述部分翻出了自己十年前写的硕士论文,顺手引用了两句。
作者单位填的是“传媒学院影视社会学研究中心”,通讯邮箱用了学校后缀。
匿名提交框打了个钩。
他犹豫一秒,取消。
不匿名。
这次不是为了躲审查,是为了亮身份。
鼠标点击确认。
系统提示:投稿成功,等待初审。
他摘下眼镜,袖口擦了镜片,再戴上时,目光落在书架上那本泛黄的《舆论解剖学》。
扉页还贴着当年签售会的标签:畅销书作家·陆砚之。
他轻笑一声,关掉页面。
然后打开微博,私信小唐:
“明天早上八点,盯《现代传播》官网。”
---
清晨七点,古堡片场。
顾晚舟还窝在同一个位置,羽绒服拉链拉到鼻尖,手里换了包新薯片。
林姐走过来,递上热咖啡:“陆教授那边有动静没?”
她摇头,咬了口薯片。
“你说他真能把这事弄成学术研究?拍个综艺还得写论文?”
“他早就不只是写书的了。”顾晚舟眯眼,“他是想让全世界知道,我们干的每件事,都有依据。”
正说着,手机响了。
还是陆砚之。
“过了初审。”他说,“编辑部发了说明,说文章数据扎实,拟收录专题。”
她没急着回话,先咔嚓咔嚓吃完嘴里的薯片,才开口:“所以,我现在是学术第二作者了?”
“嗯。”
“那我要不要写个致谢?比如‘感谢赞助商可口可乐’?”
“别闹。”他声音严肃,“他们认的是研究本身,不是段子。”
她笑出声:“可我就是靠段子活到今天的。”
电话挂了。
她低头看微博,刷新。
没有热搜。
等了十分钟,还是没有。
林姐也盯着自己手机,手指不停下滑:“是不是太硬核了?学术圈的事,网友看不懂……”
话没说完,弹窗炸了。
#现代传播认可顾晚舟场地升级为行业范本#
热搜第八,跳动上升。
点进去,是期刊官网截图,配文:“经专家评审,该研究为综艺工业化提供理论支持。”
底下第一条转发是陆砚之。
ID带蓝V认证:陆砚之,传媒学院教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