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3章 三产公司的方向 (第2/2页)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调研资料苦思冥想。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之前通过陈大校关系做过军品加工的技术服务公司档案上。一个念头闪过:为什么三产公司不能也承接一些技术要求不高、但需求量大的军需品辅助加工呢?比如,某种标准件的初步加工,或者劳保用品的生产?
这个想法让他兴奋起来。他立刻让韩春明去打听军队后勤部门有没有类似的外包需求,又让老周去评估厂里哪些闲置设备或老师傅能支持这类生产。
反馈很快回来:军队确实有大量消耗性的标准件和特定劳保用品需求,如果质量稳定、价格合适,很愿意支持地方企业,尤其是红星厂这种有军工背景的单位。厂里也有几台闲置的旧冲床和车床,稍加维修就能用。
方向逐渐清晰:以回收利用业务维持基本运转和养活基础人员;同时,集中精干力量,主攻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但订单稳定的军需品零部件加工和劳保用品生产!这样既能发挥红星厂的背景优势,又能与技术服务公司形成差异化互补。
林凡迅速制定了详细的业务计划书,向李厂长做了汇报。李厂长大为赞赏,认为这个方向“找准了定位,发挥了优势”,当场拍板支持,并亲自给陈大校打了电话牵线。
就在林凡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厂里的保守派们坐不住了。刘副厂长在得知林凡的计划后,在一次厂务会上阴恻恻地发言:“有些同志,步子迈得太大,手伸得太长。军品生产是儿戏吗?质量出了问题,谁负得起这个责任?别到时候砸了红星厂的招牌,还得厂里给他擦屁股!”
这话看似关心集体,实则包藏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