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破局之客 (第2/2页)
陈老师一边画一边引导:“发型呢?头发是什么样子的?“
“头发是柔软的浅棕色,总是有点乱,不太整齐...右边有一缕头发老是翘起来,不管怎么梳理都会弹回去......“说到这里,蓝溪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这个细节让她感到一阵温暖的心酸。
小浩的画像比母亲的更加困难,因为记忆更加模糊。陈老师不得不多次修改调整,有时甚至推倒重来。过程中,蓝溪感到头痛欲裂,那些被压抑的记忆像是要破土而出,却又被无形的屏障阻挡。
当最终完成的素描呈现出来时,蓝溪再次泪如雨下。画中的男孩约莫七八岁,面容清秀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忧郁,大眼睛里盛满了不安和怯懦,仿佛随时准备躲避什么。那种脆弱和无助的感觉刺痛了蓝溪的心,一种强烈的保护欲油然而生。
“小浩......“她轻声呼唤,仿佛期待画中的男孩能够回应。
陈老师还根据蓝溪的描述,绘制了一幅河岸环境的素描:浑浊的河水、泥泞的岸边、远处高耸的烟囱和工业建筑群。这幅场景画与蓝溪梦中的景象惊人地相似,进一步验证了记忆的可靠性。
带着这两张珍贵的肖像画和场景素描,蓝溪开始了新一轮的寻亲行动。她谨慎地将电子版分发给几个核心寻亲渠道,这一次不再只是文字描述,而是有了具体的形象指引。每一封邮件都附上了简短的说明和联系方式,期待有人能认出画中的人物。
同时,她重新评估了之前的搜寻策略,决定采纳张涛的第二个建议——将搜寻重心收拢,聚焦于她当年被救起的那片沿海省份的北部工业区。
她摊开地图,用红笔圈出符合“大型钢铁企业“和“沿江河流“条件的城市,最终确定了三个重点搜索区域:江北市、临港市和东山镇。这三个地方都位于她当年被发现的医院周围200公里范围内,符合“不会距离太远“的逻辑。
蓝溪开始系统地研究这三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工业布局和人口构成。她下载了当地的卫星地图,仔细查看每一条河流的走向和沿岸特征;她查阅这些城市的工业发展历史,了解各大钢铁厂的建立和扩张过程;她甚至加入了一些当地的网络论坛,默默观察当地人的讨论,寻找可能的线索。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临港市的一条河流——清河,与她记忆中的场景有惊人相似之处。清河下游沿岸有几家老牌钢铁厂,烟囱高耸,河水因工业排放而常年浑浊。更令她心跳加速的是,卫星地图显示清河某段岸边有一个明显的小高地,与她记忆中“站在高处俯瞰河流“的印象吻合。
“或许就是这里...“蓝溪喃喃自语,用黄色标记笔在那个区域画了一个圈。
她决定将临港市作为优先调查对象,开始集中资源研究这个地方。她联系了临港市的地方志办公室,询问是否有关于清河沿岸工业区的历史资料;她加入了临港市的本地社群,谨慎地发布寻人信息;她甚至考虑亲自前往实地考察,虽然这意味着又一轮的时间和经济投入。
一天晚上,蓝溪做了一个格外清晰的梦。梦中,她拉着小远的手,奔跑在一条泥泞的河岸小路上。远处是高大的烟囱和厂房,空气中弥漫着工业排放物的味道。小远气喘吁吁地问:“姐,我们要去哪里?“
“去一个安全的地方,“梦中的自己回答,“一个没有人能找到我们的地方。“
醒来后,蓝溪立即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个梦。她注意到梦中的环境特征与她在临港市卫星地图上看到的十分相似,这进一步坚定了她聚焦这个地区的决心。
随着搜索范围的缩小和形象的具体化,蓝溪感到希望似乎增大了一分。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不再是完全在黑暗中摸索。两张素描肖像就像指南针,为她的寻亲之旅指明了方向;而地理范围的聚焦,则让她的努力不再分散。
在发给张涛的进度邮件中,蓝溪写道:“感谢您的建议。现在我有了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南针,虽然不知道旅途还有多远,但至少知道自己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张涛回复简短而鼓励:“保持谨慎,持之以恒。有时最珍贵的答案就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中。“
蓝溪将两张素描肖像装裱起来,放在卧室的床头。每天早晚,她都会凝视画中人的面容,默默承诺:“无论你们在哪里,无论需要多长时间,我一定会找到你们。这一次,我不会再放弃。“
形象的具体化和范围的聚焦,像两道光芒交汇,照亮了她寻亲路上最可能通向成功的方向。虽然迷雾尚未完全散开,但蓝溪已经看到了前行的路径,她准备好继续这场寻找记忆与亲人的旅程。每一步都更近一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